大学课程里,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一直是部分高校存在的“短板”。近日,为解决这一“短板”,以及让同学们更深刻的了解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技巧与方法,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特意邀请到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手把手教同学们一些传统手工艺制作技巧和方法。 非遗传承人的精湛技艺 8月31日上午,记者来到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走进课堂,便看见正在黑板前认真板书的非遗传承人李正云老师。 李老师是贵州省民族银饰工艺大师,15岁就跟随父亲走乡串寨,制作银饰工艺品,30多年间不断努力,创作出无数精美作品,受到广大顾客及专家的好评,现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当理论知识讲解结束后,李老师便让同学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按照之前布置的作业,自己动手制作银饰。现场,记者发现,十多名同学面前都摆放有自己构思好的设计图稿,大家正按照老师教授的方法专心致志制作自己设计的银饰,俨然已变成一个手工匠人。 随后,在同学们的强烈要求下,李老师现场演示了一遍银饰的制作过程。一根半米长的银线经过4次煺火,3次搓丝,再经过卷丝、塑形和焊接等阶段,最终变成了一个小巧精致的昆虫翅膀。 期间,记者看到,同学们一直目不转睛,张着大嘴巴观看李老师的手是如何化平凡为美妙。在银丝退火后,李老师直接用手搓丝,他告诉同学们,虽然温度很高,但只有用手直接接触银丝才能达到最好的制作效果,这正是手工艺品和流水线产品的区别所在,也是匠人精神的体现。 让学生理论更好的结合实践 据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陈梅副教授介绍,邀请民间手工艺人进入大学课堂给同学上课,不仅能让学生现场接触传统手工艺,还能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动手操作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每个手工艺人会给同学们上1周至6周课,通常第一周讲解理论知识,第二周现场演示,通过学习,学生们可以接触到不同手工艺品的制作,加深对本学科的了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后,王同学告诉记者,至今已有四五个手工艺人给他们上过课,包括刺绣、剪纸、毛毡、银饰等,每个手工艺人都非常认真。她觉得这些手工艺人相比学校老师而言最大的不同就是实践能力更强,激发了她的学习兴趣,课余时间她也会和这些老师联系,互相交流。 另一名陈同学也告诉记者,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紫砂壶制作课,柔软的泥巴激发了大家的动手热情。他觉得民间艺人的课可以学到很多专业技法,相比于学校老师更有新鲜感,同时自己动手制作手工艺品会有很大的成就感,但是民间艺人在理论阐述方面思路不够清晰,不像学校老师那样逻辑清楚。不过,学校通过这样的方法授课,正好弥补了两者之间的缺陷,堪称完美结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