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广东省广州的祠堂、庙宇甚至民居,普遍有砖雕做装饰。随着现代建筑的兴起,砖雕装饰应用日渐式微,让人惋惜。番禺沙湾人何世良30年来深耕砖雕工艺,并在首届全国砖雕艺术大赛中获得全国“砖雕大国工匠”的称号。他尝试在古老的砖雕里加入更多新的手法与元素,开工作室,收年轻徒弟,摸索传统工艺的现代生命力,在艺术眼界上放得更宽广,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尽量做到完美。 让砖雕首次“走”进室内 何世良重新捡起这门古老的手艺时,砖雕早已没落,“当年学艺时,老砖雕就是我的老师。” 秦末汉初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熊纹空心汉砖,见证了广州砖雕的久远历史。生长于文化古镇番禺沙湾的何世良,并不是砖雕世家出身,15岁那年,广府宗祠留耕堂修复工程开始时,上初中的何世良一放学便爬到墙上去看师傅们做砖雕、木雕等修复工艺,“几乎天天去,那个时候就埋下了兴趣。”初中毕业后,由于家里经济困难,刚好红木厂找学徒,何世良就进去学习雕刻。 “青砖比陶瓷和玻璃都要脆弱,容易碎,光是收集就要花上不少心思。”不同的材质形成不同的技艺,工艺也会根据材料“脾性”改变手法、工具。在建筑领域,砖雕和木雕工艺比较接近,“当时做砖雕人太少,广东省内都没有师傅可以教,只能自己琢磨。”他说。 何世良花了整整3年时间雕刻的巨型砖雕影壁《吐艳和鸣壁》开创了大型砖雕作品独立展示的先河,而从广州大厦的《岭南佳果》开始,他又让砖雕第一次进入到了室内。 细看何世良的石雕作品,即使小如一颗荔枝也是精雕细硺,细到每颗荔枝皮上的每个突起的小刺都栩栩如生。 近年来,他为广州粤剧博物馆创作的《六国大封相》赢得盛誉,《吐艳和鸣壁》《百蝠晖春》等大幅作品更是频频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说起这些威水史,何世良把成功归于态度,“认真去研究刀法、造型,就能做出好东西,做工艺,要用心,用感情。” 收徒百人让老手艺“活化” 这些年,随着对传统民俗的深入了解,何世良对砖雕的兴趣也演变成责任,特别在成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砖雕)项目代表传承人后。在他看来,工匠精神,关键是锲而不舍地将一件事做到完美,并且不求回报,对传统雕刻来说,高水平的工匠还应该关注创作、创新。 他一直没有停止在技术与工艺上的不断探索,“当代工匠,不仅仅是工匠,还应是艺术家。要发展广东砖雕工艺,首先是要继承,把老砖雕艺人的技术水平、传统韵味延续下来,然后是创新,将传统与现代、传统韵味与自身审美结合起来,这也是我考虑比较多的方向。”何世良说。 沙湾古镇历史悠久,加上有留耕堂等出众古建筑,从小的浸染造就了何世良对砖雕的喜爱和坚持。广州砖雕的复兴,很多人认为何世良是关键人物,但他却认为,关键应该是先让更多人愿意来学,如今他已有100多位徒弟,“不要向大众过度渲染砖雕的难度,其实只要愿意学、坚持学,并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这几年,手工艺人的社会地位在慢慢提高,何世良对砖雕的未来产生信心了,他觉着,这些传统艺术一定能传承下去,“传统艺人的社会地位、大家的生活水平提升了,手艺才有希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