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由于铜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与国家军事、经济紧密相关的兵器、钱币等的铸造都需要铜,而古代开矿技术并不发达,铜的原材料十分珍稀,铜镜因而成为比较珍贵的生活物品。铜镜在春秋战国大量生产,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围绕铜镜这一小小的日常生活用品,演绎出了无数有意思的故事。 ▌明心照胆的秦王镜 东晋葛洪《西京杂记》卷3记载:“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宝不可称言……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人有疾病在内,则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高祖悉封闭以待项羽,羽并将以东,后不知所在。” 秦始皇有如此奇异的铜镜,说明战国铜镜制造技术已十分高超,但镜子的尺寸与功效显然被无限夸大了。这与其说是镜子的魔力,不如说是秦始皇的虎威所致。镜子虽“后不知所在”,但“秦王镜”的典故却流传千载。无论是铜镜铭文、诗词歌赋,还是官府衙门中的匾额,都能见到“秦王镜”的用典。 如唐镜铭文中就有“照胆秦宫”“阿房照胆”“影照秦宫”“胆照光来”“洞照心胆”等,用其光亮明澈之意。官府衙门中的匾额有“秦镜高悬”“明镜高悬”等,取其“表里有明”洞察秋毫之功,表达为官清正、断案精明之意。诗词歌赋更是不胜枚举。 ▌被嘲买不起镜子?且看刘秀逆袭 刘秀虽是汉高祖的九世孙,但汉帝裔子孙众多,加上当时王莽已篡位称帝,刘秀一族受到沉重打击,早已失去贵族身份。刘秀9岁失去父母成为孤儿,寄养在南阳叔父刘良家里。南阳阴氏是当地的望族,无论声望还是财富远胜刘家,有女名阴丽华,美貌有才,不少富贵子弟趋之若鹜。 《后汉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刘秀听说阴丽华温良貌美动了心。(但苦于自己是一介布衣,不敢有什么非分之想)一个机会下,刘秀来到了长安城,又见识到禁军官员的车骑很是气派,内心羡慕不已。因此说了一句豪言:我刘秀将来当官要当执金吾,娶妻就要娶阴丽华。这话自然在南阳传开了,野史上说,当时的人挖苦刘秀:你穷得买不起镜子,简直是痴人说梦。 刘秀借居叔父家,但想必叔父刘良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刘秀在此不至于挨饿,零花钱也应该不缺的,但人们取笑他买不起镜子,可见王莽时期的铜镜应该已是颇为昂贵的“奢侈品”了。 即便今天看来,汉镜也的确是中国铜镜艺术的一个高峰,品类丰富,铜质精良。王莽在位时,铸造工艺更加先进,纹饰更为精美,繁丽的神兽博局镜和高浮雕的方枚神兽镜、龙虎镜以及神人混杂的画像镜等,都是王莽时期铜镜的杰出代表。特别是其画像镜,因王莽尊道,道教思想中的神仙人物西王母、东王公、神兽、羽人等铸造得生动而精细。 不过虽然刘秀买不起镜子,阴丽华却慧眼识珠,在刘秀一无所有时毅然嫁给了刘秀,她的几个哥哥也倾家产跟随刘秀打天下。刘秀在河北用兵时由于战争的需要,同真定王刘扬合作,刘扬的条件是将侄女郭圣通许配刘秀,刘秀称帝以后郭圣通升为皇后。但东汉政权稳定后,刘秀便废郭圣通,要立阴丽华为后。刘秀说:我在微贱时娶了阴丽华,由于兵荒马乱,被迫别离。幸亏老天有眼,我和她劫后余生,再次团聚。对她的美德我非常了解,因此想立她为皇后。并称赞:贵人阴丽华是乡间良家女子,在我是平民时就嫁给了我……她的品性足以母仪天下。阴丽华一再谦让,成为皇后以后善待郭圣通,并多次厚赐郭家,成为历史上著名的贤后。 ▌破镜重圆,铜镜找回失而复得的爱情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十分动荡的时期,数不完的政权更替,数不清的人间悲欢。南朝陈国后主陈叔宝在位时,有一幕人间悲喜剧赫赫有名,它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破镜重圆”的故事。 故事说的是当时陈国太子舍人(官名,陈国时为七品官)徐德言,娶了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公主才色冠绝,夫妻恩爱异常。当时政局混乱,陈国难保。徐德言明白一旦国破家亡,自己没有能力保护妻子,妻子有可能在政权更替中遭遇不幸。他沉痛地对妻子说:以公主的才识和美貌,陈国灭亡后必入权豪之家,这样我们就永别了啊。倘若情缘未断,还希望相见的话,我们应该找个什么东西作信物。于是摔破了一面铜镜,夫妻双方各执一半。徐德言与公主相约:来年正月十五把你的半边镜子拿到集市上去卖,我若还活着,一定在那天到集市去寻找。 陈国灭亡后,公主果然进了隋朝大将越公杨素之家,杨素对公主异常宠爱。徐德言颠沛流离,来年正月十五这天,好不容易来到京城集市,见一老头正在大声吆喝着要卖半边镜子,价格高得离谱,引得围观者哄然大笑。徐德言将老人引到自己的住处,拿出自己珍藏的半边镜子合上,伤心不已,随后赋诗一首:“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乐昌公主知道这件事后,日夜啼哭,不吃不喝。杨素也被妻子这动人的爱情故事震撼了,不仅把徐德言请到家中,把自己如此宠爱的女人还给它,并送了丰厚的财物,足以让夫妻俩后半生衣食无虞。破镜重圆,有情人终于团聚,千余年来人们为此而感怀心动。故事中的杨素自然也不俗,他虽然不缺女人,但能有如此胸襟,却也不易。 那么,徐德言摔破的是一面什么镜子呢?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加上青铜原料不足,铜镜生产衰退,一方面纹饰粗简,另一方面在风格上基本没有什么创新,主要沿袭东汉时期的龙虎镜、画像镜、神兽镜等。南朝的宋、齐、梁、陈相对富裕,统治阶级生活奢华,美器充盈。乐昌公主为皇室成员,所用铜镜无论是前朝遗物或当朝产品肯定都是精美的。据当时人使用铜镜的习惯,乐昌公主有可能使用东汉时期的精美铜镜;但如果用的是陈朝当朝镜的话,徐德言摔破的就很可能是一面画像镜或神兽镜了。 ▌唐太宗:为官“清鉴”,朕赏金背镜 史书上有两则关于唐太宗李世民赏赐臣子高季辅金背镜的记载,一则在《唐会要》卷74:“十七年,杨师道为吏部尚书,师道贵公之子,四海人物未能委练,所署用多非其才,而深抑势贵及其亲党,将以避嫌,时论讥之。又其年吏部尚书高季辅知选,凡所铨综,时称允协。十八年于东都独知选事。太宗赐金背镜一面,以表其清鉴焉。” 说的是吏部尚书杨师道选拔官员不能选贤任能,所用之人“多非其才”,而且为避嫌,权贵和亲戚党羽也不用,以致引起时议,各方都不满意。高季辅任吏部尚书,能知人善任,公正清廉,太宗因此赏赐“金背镜”一面,“以表其清鉴”。 另一则记载出自《太平广记·164卷》:“唐高季辅切陈得失,太宗特赐钟乳一剂,曰:‘卿进药石之言,故以药石相报。’寻更赐金背镜一面,以表其清鉴。” 这里说的是太宗有感高季辅“切陈得失”,故赐补药一剂。另外因其“清鉴”而赐“金背镜”一面。由于都是因“清鉴”而赐镜,因此两则记载记的应是同一件事,即唐太宗赐给高季辅一面金背镜。 唐代铜镜是我国铜镜史上的巅峰,铜质银亮,题材丰富,形制多样,其中就有金背镜、银背镜、镶螺钿镜等特种工艺镜。金背镜的制作工艺是在铜镜的背面预留够一定的空间,然后把图案纹饰用纯金打造出来或模制出来镶嵌到铜镜背面。金背镜是唐镜中最贵重的镜子之一。 ▌李隆基:千秋镜里的“千秋憾” 《唐会要·29卷》中记载,开元十七年(729年)右丞相张说等上表, 请以八月五日唐玄宗生日这一天为千秋节,群臣在这一天进万寿酒,王公贵戚进“金镜”绶带,士人老百姓以丝结承露囊,互相赠送和慰问。乡间村社作寿酒宴乐,祭祀田神,宴请长老。唐玄宗李隆基同意。第二年唐玄宗在千秋节上开始向四品以上官员颁“金镜”。 这里的“金镜”中的“金”不指黄金而是青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千秋镜的由来。 千秋镜做工精湛,据说是扬州工匠在扬子江船上铸造的百炼青铜镜,光亮清澈。背面有“千秋”或“千秋万春”等字,多铸有瑞鸟衔绶带的纹饰,也有饰龙纹的,寓祝寿之美意。如此珍贵的千秋镜在唐代不是一般官员可以拥有的,因为只有四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进得了千秋宴。 千秋节里普天同庆,音乐、杂技、舞马、美酒、谀词等此起彼伏,得意而忘形的唐玄宗多次诗兴大发,赋诗以助雅兴:“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分将赐群后,遇象见清心。”唐玄宗想得很美,希望群臣得了镜子以后个个能做清廉之臣;又赋一首,“兰殿千秋节,称名万寿觞……月衔花绶镜,露缀彩丝囊。处处祠田祖,年年宴杖乡。深思一德事,小获万人康。”唐玄宗想自己一人过生日,不但君臣同乐,而且全国各地祭田神,宴老人,深以为积德之事。然而却滋长了朝野腐败风气,导致国力衰败,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 天宝二年(743年)改千秋节为天长节,虽此时不再颁千秋镜,但奢华浪费依然严重,大臣奉献之物不断升级,如螺钿屏风、螺钿镜、金背镜、银背镜等。安史之乱中李隆基逃往四川,爱妃杨玉环也死在马嵬坡。得了宝镜的群臣作鸟兽散,万千宠爱的妃子都保不住,只落得孤家寡人苟延残喘。 ▌吕蒙正笑拒古镜 吕蒙正(946~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状元,皇帝为状元写诗赐宴就是从他开始的定例。从988年起,他当了多年宰相,是历史上第一位直接从平民晋身的宰相,第一个书生宰相、状元宰相,是宋朝当宰相经历过三朝的两个人之一。 吕蒙正为人宽厚质朴,素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欧阳修《归田录》中记载:说的是宋太宗时朝中有官吏家里藏有古镜,据说能照二百里,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送给吕蒙正以博取好感。弟弟找到吕蒙正说起此事,吕蒙正笑道:“我的脸面不过碟子那么大,怎么用得着照二百里地的镜子呢?” 这则故事说的是吕蒙正的刚正清明。确实,中国古代铜镜工艺最好的汉唐镜哪有能照二百里的?在科技十分发达的今天也造不出来能照二百里的镜子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