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道不远人。”书法之道,其道益深,其修弥远。浮躁的红尘中,孙广民以一颗宁静与执着的心,在中国千年书法艺术的长廊中流连忘返,超然物外,为他痴迷的书法辛苦并快乐着。 孙广民书法作品缓缓展开时,灵动的文字间似乎有编钟的袅袅余音传来,让人开始怀想悠悠的历史。一张柔和的宣纸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回声,一株遒劲的毛笔寄予着万代江山的沉思,孙广民就是在执笔著字之间表达其对于恒远和瞬间的思考。他认为,书法的民族性、独特性,不只是表现在工具材料及作品的外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理念相一致,那就是刚柔相济、虚实相生、阴阳互补、和谐统一。不追求极端,不搞强烈刺激,正像一杯清茶,初品未觉其妙,越品越入佳境,百品百味、不生厌倦。在书法上,传统文化精神,不仅要求书法家在书法的数千年积累的技法层面下功夫,也不仅要求书法家有广博的学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的学习、熏陶、熔炼,从思想深处浸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有了这种根基,才不致受怪异、前卫、反叛等思潮的冲击而动摇。 在孙广民的书法里,你能看到一种平实质朴的美,他不追求怪诞、奇特,他讲求书的“法”。这是他作为书法家,对传统经典的重视,作品与人品完美统一的表达。他喜欢以最原始的方式向古代碑帖里探索,由量化而生质变,锤炼腕下笔力,拓展艺术空间。数十年的部队生涯铸就了他特有的刚毅、坚韧、豪迈的性格。正是这一时期,他对书法的热爱至真至诚,并利用一切可能向先贤们留下的经典墨迹、碑碣残石索取进步的秘笈。从“颜筋柳骨”到“颠张醉素”,从宋“苏黄米蔡”以及元赵孟頫、清王铎到现代的于右任、郭沫若等都成为他汲取营养的对象。融碑入帖,在结字上亦力求结构严谨而表达活泼、线条奇幻而情感丰富、笔法娴熟下笔有源,力避浊气,追求正大之气。 在他的眼里,隶书格调高古清纯,雅气与豪气并存,主题与内涵水乳交融,墨韵旷达疏远,或虚淡散远或沉静阴柔,超凡脱俗,暗合了儒、释、道“正、清、和”的审美境界。对孙广民来说,对于书法的追求首先源于他对这门艺术及产生这门艺术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他崇尚书法经典,尤其以《曹全碑》《张迁碑》为主要研习范本。他认真研究一笔一画,用心聆听每字每句,怀着饱满的精神和丰富的心情去创作。在他的笔下,横、竖、撇、点、折不再是单纯的墨迹符号,而是别构一种传承和思考,是其精神和心灵深处的真实写照。他的字写得轻松随意,信手拈来,其间的钩画牵引,正侧轻重,一任自然,信然天成。从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出他长期的专业素养和技法功底,感受到他对书法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经过多年的临池不辍与刻苦钻研,孙广民逐渐形成了笔画坚而浑,体势奇而稳,章法变而贯,融俊逸与雄秀、厚重与豪放于一体的书法风格。执拗的用笔,顿挫有度的笔触,融会在跌宕多姿的字里行间,充分体现出他蓬勃深沉的心灵轨迹;而间或舒展的笔画,又似是内心豪放与浪漫情怀的再现。 走进孙广民的书法世界,如歌、如啸、如舞、如奔,极具动感,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可由此看出:每次在创作之前,他都会精研每个字体;在挥毫泼墨时,他会将每个字体注入生命旋律,精心构筑每一个艺术妙境。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每个字都各有特点、各有品味之处。而他的高明之处,又在于使字与字之间,能够紧密相关,构成一幅大美的天地。站在他的作品前,你就能感受到他书法线条的苍劲有力,感受到他作品整体的浩然正气。 翰墨源远痴迷已久,书笔情深放牧心灵。书法是性情之书,没有阔远的性情,就没有厚重的笔墨沾染;没有旷达的心境,就没有畅快的笔法浸染。在忘我之境界,吸纳着从历史袅袅之音中传来的诗韵,孙广民醉在其中,笔墨幽香暗涌。数十载的苦练不辍,使他在艺术世界前进、付出、思考、憧憬,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不断地要求自己、提炼自己,从而在瀚墨世界中独树一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