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艺术鉴赏 >

郑板桥的“六分半书”

http://www.newdu.com 2018-06-13 中国文化报 郭伟 参加讨论

     
    行书册页 清 郑板桥 山东潍坊市博物馆藏
    郑板桥(1693-1765),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清代江苏兴化县人。其一生艰难,仕途尤为坎坷。在科举道路上,他历经康雍乾三朝,18岁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中秀才。40岁开始赴金陵乡试,雍正十年(1732年)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44岁,经礼部会试中贡士,五月参加殿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于乾隆七年(1742年)50岁时出任山东范县知县,由此步入仕途。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任知县。他两任“七品官”,为官十余载至乾隆十八年(1753),辞官南归,与李鱓、黄慎、汪士慎、李方膺等人鬻画扬州为生,期间他们相识相处或短或少,但诗文酬唱,书画交游,惺惺相惜,互为益友,被后世称为“扬州八怪”或“扬州画派”。乾隆三十年(1765)郑板桥病逝,享年73岁。
    郑板桥诗、书、画创作以真气、真意、真趣而独步文坛,彪炳艺林,尤以书法独树一帜形成独具特色的“板桥体”,“六分半书”甲天下。
    作为清代中期颇具影响的著名的书法家,郑板桥在艺术上反对墨守成规,刻意创新,敢于冲破“馆阁体”的藩篱,领异标新以“怪”独步书坛,学古而不泥古,在继承的基础上,独辟蹊径自树一帜,形成了“隶、楷参半,有时杂以行草,亦间以画法行之”。在章法上大小相间,浓淡并用,“乱石铺街”般错落有致。
    郑板桥在《四子书真迹》序中说:“板桥既无涪翁(黄山谷)之劲拔,又鄙松雪(赵孟頫)之滑熟,徒矜奇异,创立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以行草,究之师心自用,无足观也。”又在《刘柳村册子》中,自述其书体曰:“庄生谓:‘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古人又云:‘草木怒生’。然则万事万物何可无怒耶?板桥书法以汉八分杂入隶行草。经颜鲁公《座位帖》为行款,亦是怒不同人之意”。由此,表明郑板桥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的艺术创造精神和鲜明的个性。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郑板桥奋发攻书,“字学汉魏,崔蔡钟繇;古碑断碣,刻意搜求。”(《郑板桥·署中示舍弟墨》),以雄视古今的雄心大志,创出了“怒不同人”的“六分半书”。
    “分书”即隶书,又称为“八分书”。板桥的分书,是以隶掺入行楷,从而使书体介于隶楷之间,且隶多于楷,故而称为“六分半书”,意即减八分之意。再加上他以画兰竹之笔法入书,因而就形成了郑板桥匠心独运、别具一格的独有书体,这种书体被后人称作“板桥体”。板桥创立“六分半书”经历了长期而艰辛的磨炼与探索,“少工楷书,晚杂篆隶,间以画法”,付出了相当的心血。后世评价,“板桥书尤精,惟不多作”(《清代学者像传》)。郑銮《跋郑燮临兰亭序》中说:“公少习怀素,笔势奇妙,惜不可多见。”金冬心在《画竹记》中说:“狂草古籀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从以上评价及所见的板桥墨迹,足以证明板桥书法的非凡成就。
    郑板桥经历数十年生活和科举制度的磨练,以及其宦海的失意,孤傲倔强的性格造就了他革新和突破古人之法的精神,在其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体现着郑板桥书法创作的一个演变过程。从郑板桥18岁所书小楷《秋声赋》可见,他是严格研习王羲之《黄庭经》书法风格及规范的。36岁在兴化天宁宫求学读书时所写《四书手写稿》,其书风已开始寻求变革之法。五十岁以后,是郑板桥书体进入精益求精的阶段,特别是他去官复归扬州后的十几年,书法得心应手,无拘无束,“如雪柏风松,挺然而出于风尘之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清代诗人蒋士铨曾作诗称赞曰:“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下笔别自成一家,书画不愿常人夸。颓唐偃仰各有志,常人尽笑板桥怪。”现代画家傅抱石评价郑板桥的书法时说:“他的字,是把真、草、隶、篆四书体而以真隶为主的综合起来的一种新书体,而且是用作画的方法去写。这不但在当时是一种大胆的惊人变化,就是几千年来也从未见过像他这样自我创造形成一派的。”艺术创造,贵在创新,新意所在当能反映作者的精神风貌。
    郑板桥独创的“六分半书”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奇秀雄逸的书法,正是板桥倔强不驯个性的表现,更是他追求个性解放的流露。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郑板桥的书法具有了“真气、真意、真趣”,如鬼斧神工、万千变化的“六分半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