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艺术评论 >

构建一流格局,凝练主攻方向

http://www.newdu.com 2019-06-20 解放日报 李建强 参加讨论

    上海国际电影节自1993年创办至今已经走过了26个年头,是中国目前唯一的经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FIAPF)认可的A类电影节,也是这一行列中最年轻、最具有成长性的成员。在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之际,对她的成长、生态、特色和成就,以及未来走向作一番踏勘省察,看来是适时和必要的。
    回溯:20多年来,上海国际电影节稳步成长和持续进步
    电影承载着国家形象、社会价值、精神文化和科技发展水平诸元素,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国际电影节在申办的第二年就被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裁定为国际A类电影节,证明了国际电影界对于改革开放的中国的认可和接纳,也是中国融入世界的一个象征和机遇。20多年来,上海国际电影节稳步成长和持续进步,可以用三个“越来越”来加以描绘。
    越来越国际化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刚开始举办国际电影节时,与欧美一些电影强国、亚洲一些电影大国,甚至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电影节相比,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参赛作品的质量、参赛国家和地区数量、与会的国际电影艺术家代表层次以及作品成交量和附加值,都难免捉襟见肘,有些勉为其难。借助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中国电影业的快速发展和上海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不断进步,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国际化上迈出了坚实而又强劲的步伐,呈现“节节高”的态势。以2016年第十九届为例,电影节市场共吸引了243家国内外参展商,海外展台比例超过40%,吸引来自全球的专业人士16000人次;2017年第二十届共收到来自106个国家的2528部参展影片,展映中外影片498部,展映1532场;而2018年第二十一届,共收到来自全球108个国家和地区的3447部影片,比上一届又增加了919部,增幅达到36.3%;今年第22届,共收到来自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的报名影片3964部,经过选片人的精心遴选,有500部左右中外优秀影片在上海47家影院展映。
    如今,上海国际电影节已在参节国际人士、参展国际影片数、参展作品放映场次、观影人次以及国际关注度、市场交易量等指标上,位居国际A类电影节前列,成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名副其实的国际电影节。
    越来越惠民
    迄今为止,全世界大大小小的电影节约有千余个。因为受节庆定位制衡,有的国际电影节标榜以“艺术”为主,如法国的戛纳国际电影节;有的则看重电影人与观众的相互沟通,如德国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从一开始就明确将艺术、市场与观众、社会结合起来,坚持为市场和观众服务。但起先由于受经验和条件的限制,实际效果并不如人意。电影作为一种最具有大众性的精神产品和艺术商品,从来是和人民大众联系在一起的。经过思想观念的调整和工作经验的累积,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坚持艺术品位的同时,身段放得越来越低,她不仅看重为电影专业人员之间创造交流探讨的机会,共同推进电影美学发展,而且着意增加和拓宽了电影、电影人与观众相互沟通的渠道,使电影艺术成为世界不同文化间交流的使者,也成为广大民众一年一度的精神大餐。作为非专门类竞赛型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影片展映已成为亚洲规模最大、单元最多的电影展映活动。去年,电影节集中展映498部中外佳片,分成30个单元的不同主题,在上海的45家影院放映超1500场,观众的反响亦超乎寻常,观影人次超过42万。今年,电影节正式开启线上售票后30分钟后出票数突破20万张,指定展映的影院布局也作了适当调整,保证中心城区每个区都有3家以上,每个郊区则至少一家,大大方便了观众的选择。人们在家门口就能观赏到来自世界各地最新的优秀影片,这种感觉显然是格外良好的。
    越来越见特色
    电影节是中外电影集中交流、碰撞和产生全新创意的重要场域。如何通过电影节向世界介绍更多的中国电影和电影艺术家,使国际电影节真正成为中外电影交流的窗口,为中国电影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借鉴和动力?这是上海国际电影节自开办以来一直在探索的课题。在每届最具吸引力的竞赛单元中,电影节都力推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年度作品积极参与,与世界优秀作品同台竞技、公平竞争,在获得经验和教益的同时,向世界各国介绍更多的中国优秀电影和电影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和中国电影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特别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后,如何通过实施“电影走出去战略”,客观地向世界人民介绍渗透在影像中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使世界能够更加客观地了解中国的现实、历史与文化,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国家形象的重任,电影节也作了循序渐进、卓有成效的探索。
    我们看到,累年以来,电影节的内容、形态越来越丰富,品相、设计越来越出彩,仅以2016年的第十九届为例,就包括“一带一路”、成龙回顾展、聚焦德国、向大师致敬、4K修复、午夜惊奇、FOX 2000、SIFF经典、迪士尼十大经典动画、产业高峰论坛等单元,以及意大利、法国、日本、泰国等国电影新片展映;而从2017年的第二十一届起,电影节又开通了线上征片,向“金爵奖”“亚洲新人奖”
    “国际影片展映”“电影频道传媒关注单元”等板块全面开放,使全球化和互联网结合,让科技与艺术交汇,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气度、胸怀和效率,凸显了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精神和风采。
    展望:既学习借鉴,又确立主打方向,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电影节地位和走向
    26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上海国际电影节创造的经验和成绩,当然值得回溯和肯定,但更重要的是着眼未来,谋划新的更好更快的发展,实现跨越提升。对于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未来发展,我以为,有几点堪为重要。
    建构一流格局
    历史最悠久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已经走过87年,戛纳和柏林国际电影节则分别有80年和68年的历史,就是后起的东京国际电影节也已有44年积累,相比之下,创办26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还是“小弟弟”。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只能自甘人后。上海作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和电影重镇,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相对于戛纳、威尼斯等举办地都是较小的海滨城市,上海还是全球著名的金融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历史底蕴、区位优势和资源积淀都十分优越。特别是当下,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全面推进,对正在进行产业化改革的中国电影进一步促生强大动力。2010年,国家有关方面就出台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描绘和规划中国电影业未来发展的宏大远景;上海则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上海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把上海电影作为唱响“上海文化”品牌的一个关键抓手,要求加强电影品牌建设,力求做大、做强、做优,并为办好上海国际电影节提出了明确和具体的要求,提供全方位、大力度的支持。这样的机遇和方位,可谓电影业的巨大机遇。视野总是和格局相连,地位总是和作为攸关。上海国际电影节理当进一步放大格局,乘势而上,勇攀高峰,承担起这一凝聚民族精神与承继城市文化底蕴的历史责任。
    令人欣喜的是,2018年5月,上海国际电影节已被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FIAPF)指定为新设立的电影节委员会首批成员,与戛纳电影节并驾齐驱,成为仅有的由FIAPF直接指定的两个成员,由此奠定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世界电影大家庭中的权威地位。这是上海电影节多年埋头苦干的结果,也是其加强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提升在国际组织中专业话语权跨出的重要一步。时不再来,机不可失,上海国际电影节理应在这一新的基点上再接再厉,抢占世界电影互动交流的制高点,打造具有全球卓越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的国际电影节。
    凝练主攻方向
    记得多年前,纽约电影节主席里查德·帕纳在谈到中国电影节时坦陈:“我的建议是,中国应该宣传自己的电影史。美国与其他国家的观众对中国电影创作的丰富传统知之甚少,只能通过欣赏现在的作品感知过去。”当然,时过境迁,帕纳的认知和建议可能不再适合上海国际电影节未来的定位和发展,但他所强调的国别电影节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主攻方向,这一认知今天对我们依然有意义。
    国际电影节数以千计,如果失去为自己量身定制的方向和目标,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了在众多的国际电影节中“标新立异”,国际著名电影节都有自己主打的创意品牌。比如,威尼斯电影节以“新、奇、快”地发掘导演而著称,被称作“电影大师的摇篮”;戛纳国际电影节以充满艺术气氛且不受政治左右而著名,早在创办之初,就推出“建立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电影节”的招牌;柏林电影节则倾向于“政治背景下的影像,反映沟通东西方政治文化的诉求”。这些相对恒定的电影节主打倾向,为它们招徕国际著名艺术家以及他们的作品指引了一个大致的方向,不仅有利于“人气”和“节气”的汇聚,而且有利于自身品牌恒久的创建。当然,如上经验建构在他国文化传统之上,解决的是特定国家、特定语境下的问题,不可能简单地照抄照搬,但它们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借鉴和参照。从现有的一些数据看,无论是征片数量、单元设置、论坛质量、放映场次、观影人数、交易规模,相对于其他国际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都已不再滞后,甚至有后来居上之势。但是从权威性、影响力、关注度、附加值等方面看,还存在不小差距。其中,既有受历史发展、经验积累、市场开放度、市民电影素养等因素制约的原因,也有指导思想、资源保障、组织架构、品牌经营等方面的缘由。但同时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怎样以更加凝练和明晰的主攻方向去跑马圈地、攻城略地。电影节健康发展所依靠的是对自身品牌的清晰定位,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长期坚持和战略定力。只有方向明晰了,战略确立了,特色凝聚了,品牌打响了,国际认可了,上海国际电影节才可能后来居上、脱颖而出,真正自立于世界电影之林。
    以戛纳电影节为例,经过数十年的爬梳剔抉,其项目渐次形成两大板块、十个项目:官方单元板块包括主竞赛、非竞赛展映、正式短片竞赛、一种关注、经典单元、电影基石、电影市场单元;平行单元板块包括酷儿棕榈单元(LGBT)、国际影评人周、导演双周单元。这是戛纳经年累月淬炼后的一种沉淀,构成了她不可替代的特色品牌。让人惊异的是,这后来几乎成为一种世界标配,不少电影节都奉行拿来主义,照葫芦画瓢,增增减减,大致不离。实事求是地说,上海国际电影节目前也还未能超越这一范式。国外成功举办国际电影节的经验明白无疑地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国家(区域)来说,电影节的国际影响力不是源自于参赛影片数量和活动单元的多寡,而是更多地取决于质量和品质的高低。国际电影节承载着丰富多样的社会和文化功能,怎样提升和增强文化自信,既认真学习借鉴他者的经验,又创立和坚守自己的品格,确立属于自己的主打方向和议程设置,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地位和走向。
    荟萃更多创意
    不论是电影节前期的筹划运作、中期的推进落地,还是后期的推广和价值衍生,都需要有更多创意的融入。上海国际电影节自2015年第十八届起,自觉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开展“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从最初设立展映单元到建立交流机制、签订合作备忘录,如今经由迭代升级,已蔚为大观;2016年第十九届,聚焦和致敬塔尔可夫斯基、维斯康蒂、伍迪·艾伦、张国荣等一批电影大师名宿;2017年第二十届,紧扣电影创作和产业格局变迁,聚焦全产业链前中后端,从“跨界”“融合”和“延伸”切入,彰显电影节的敏锐性和前瞻性;2018年第二十一届,推出“改革开放光影四十年”展映单元,启动“国际直通车”机制,同各国电影节之间互荐影片,建立“国际合拍片市场”,并联动市区两级办节,合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今年第二十二届,则主打“跟着电影游上海”,开展文旅结合……可以说,每届都有新意向,每年都有新推进。这当然十分难得,展现了上海电影人的敏锐、勤奋、敬业和智慧。但从更高的标准要求出发,还有许多重要问题值得探讨,诸如本土化和全球化的关系,产业化和学理化的关系,碎片化和整体化的关系,阶段性和持续性的关系,专业性和大众性的关系,大师和新人的关系,经典和处女作的关系,以及文化和商品、艺术与市场的关系等,怎样善于从中发掘出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议程和话题,其实大有文章可做。
    以“本土化和全球化”切入,国际电影节的举办,对宣传一个国家、地区电影业的发展,乃至展示当地文化、民情风俗、人文风采,推演城市历史发展和建设路径,是十分有益和重要的,因此它为地方政府和区域组织高度关注,这当然完全合乎情理。但是如果只把电影节看成一种宣发的手段和工具,为区域宣传张目,开始也可能会产生一些吸引力,但随着电影节的持续举办,人们就会耳熟能详而失去关注的热情。从本质上说,通过影像艺术地展示多元文化,以及多元文化交流融汇,才是一个电影节根底和精髓之所在、长生久视之依托。所以,对于上海国际电影节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光大“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敞开大门,兼收并蓄,紧紧扭住世界电影发展的牛耳,与各区域影像的发凡和进发如影随形,敏捷连接国际影视市场,助推国产电影产业腾飞,促成世界多样性共生、自组织演化和开放式协同,进而彰显电影节的创意和创造,那才是可以固本培元、永葆青春活力的持久动力源泉。
    (作者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