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行政乡,一片面积3534.97平方千米的辽阔土地,34年,只住了一户人。听起来天方夜谭,实则确有其事。这里是喜马拉雅山北麓的玉麦乡,属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下辖,位于祖国壮美的雪域边疆,接近敏感的国境线。有一户人家在此数十年如一日地生活、驻扎、巡边。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仅有一父二女三人,顽固而坚忍留在这片天寒雪冽的热土上。 两位健在的女儿被评为201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电影《我的喜马拉雅》正是根据“玉麦三人乡”的故事改编而来。影片将在10月6日黄金时间于CCTV-6电影频道首播,并在爱奇艺与1905电影网同步网络上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庄严献礼。 主旋律是影片必不可少的风骨,“玉麦精神”渗透在每一帧画面里。但颇为难得的是,《我的喜马拉雅》并没有呈现一套刻板、脸谱化的爱国程式,仁青、格桑、卓玛父女三人首先是鲜活的角色,是带有足够爱憎情仇的生命个体。 妻子没能挺过重病,倒在了苍茫风雪之中。影片最大的戏剧冲突点就在那一刻埋下,一直在酝酿着爆发。在人烟罕至、环境艰苦、信息闭塞的高原上守边,无疑是种执拗到近乎疯狂的行为,片中的仁青也经历过动摇,尤其是当两个女儿逐渐长大,拥有了各自的独立想法,开始质疑“为什么要死守而非离开”的时候。 正如本片编剧吴孟璋在活动上所言,《我的喜马拉雅》给人最难忘的关键词之一是“孤独”。卓玛逐渐无法忍受这份生命、情感上的极致孤独,想去见识外面的世界,想让自己的歌喉被更多人听到而不是“只对牛唱”,对与世隔绝的守边生活心生不满。大女儿格桑尽管和父亲站在一边,但同样在忍受孤独的侵蚀,有一位大学生给她写信倾诉爱意,但她无法与之见面,只能把在她的年纪理应萌生的浓烈情愫,诉之飘渺的文字书信。 而这些信,起初甚至都没有到她手里,而是连同外界刊载他们故事的报纸一起,都被父亲锁进了一个铁匣子里。 发现真相,与之对峙,仁青也没有足够具有说服力的理由,相反,他无视了妻子临终前对他的劝告。信念固然强大,但行为上仁青掌控了女儿们的命运也是事实。这背后的动机仍旧孤独二字而已,这位藏族铁汉在面对人数十倍于己的盗猎者时毫无惧色,却害怕唯一陪伴自己的两个女儿会离开。 英雄会有私心,反而成就了形象的立体性。有了这次矛盾的铺垫,以及随后的自主选择,三人对祖国的爱、对亲人的爱才显得更有说服力,角色也就拥有了闪烁、扎实的人物弧光。 经受过“孤独”,才能体现“伟大”。这是《我的喜马拉雅》第二个无法绕开的关键词。 喜马拉雅山麓的风景美若天上人间,可与那些耀眼的积雪、澄澈的湖泊、茂密的林木相伴的是危机四伏的生命困境。三人得翻过海拔5000米高的雪峰,得在原始森林里和外国盗猎者搏斗,得在倾盆大雨里把牦牛赶入栅栏,得每天吃数量稀少的青稞面…… 这些无一不是常人根本经受不了的苦难,支撑他们的信念也无比简单——这里是中国的土地,这里是家。 于是他们在树干和石头上用油漆画满了五星红旗,在木屋外立起五星红旗成立乡政府,哪怕“乡”里只有三个人,父亲当乡长,女儿是妇女主任。这些事迹终于被传扬,感染了更多同胞,影片最后,有更多的牧民进驻安家,现实里,2019年玉麦村民已有近200人。 三位藏族演员在本片中奉献了足够真实、挚朴的表演,与故事的推进浑然一体,有不少细节甚或已超出“演技”的范畴。比如有一幕是仁青在“烤牛粪”,将牦牛粪握在手中再啪地拍到脚边烧热的铁壁上,动作极其娴熟,自然到观影时多半都不会意识到演员在做什么。这显然是得益于生活体验而非表演训练。再如当得知那位爱慕自己的大学生已经在修路时牺牲,格桑的反应克制平静,之前还在和妹妹讨论要怎么教训这位“失联人”,噩耗到来时却只是让他的证件顺水飘走。这实际上是合理的处理,毕竟两人素未谋面,虽然情感寄托成了一场空,但得知对方是为了同样的目标献身,慰藉兴许大过悲伤。 《我的喜马拉雅》在结构上很注重呼应感,也的确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影片开场不久仁青背着妻子翻越雪山去县医院,结果妻子的生命殒于半途,另一边,格桑和妹妹在窄小的帐篷里挤在一起,周围的狼嚎让格桑放声哭泣。影片终场前不久,格桑独自在山上画国旗摔折了腿,爬回帐篷的那个夜晚时间、情境仿佛倒流回了小时候,也抑不住眼泪和思念。 但这次仁青赶回来,走完了多年前没能走完的风雪路途,将女儿背到了县医院。父亲的救赎,女儿的成长,亲情的延续,人性的光辉,就都在这两次哭泣、两段路途里了。 在故事原型的相关报道中,在本片的相关介绍页面里,常见这样一句描述:“他们如同格桑花一般扎根祖国雪域边陲。”事实上,《我的喜马拉雅》本身也正像一束格桑花,它拥有与绝大部分院线电影不同的质感,是一份献给祖国的绝佳礼物。 文/但丁的方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