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观点 >

媒体助推中国民乐创新与发展—— 以《国乐大典》节目为例

http://www.newdu.com 2020-09-09 未知 魏薇 参加讨论

    中国民乐以特有的方式记录着中华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其传统音乐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虽然民乐如今在人们心中是小众音乐,但近几年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成为很多主流媒体节目制作的新方向。其中,综艺节目《国乐大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现代媒体助推下的民乐作品创新发展
    二胡演奏家陈军在由广东卫视与山西卫视联合打造的《国乐大典》节目中说:“对于民乐的发展,原创是一种引擎,它会刺激民乐往更远的方向前行。”在节目中,龚锣新艺术乐团是原创作品的代表团队之一,这支乐团大部分作品都是德国作曲家老锣的原创作品。老锣的创作特点是在西方作曲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中国元素,使用中国的传统题材,用室内乐的形式将中国传统乐器和西洋乐器相结合。其作品本身有着别出心裁而又富有逻辑的形式架构,在配器上一般仅靠七人左右的配置,如《忐忑》中使用了笙、竹笛、古筝、扬琴、大提琴、手风琴、架子鼓七件乐器。作品一方面运用了中国戏曲的行腔、锣鼓经等元素,另一方面又运用大提琴模仿民乐演奏滑音的方式,使中西方音乐完全融合,使之成为中西方音乐合作的经典之作。老锣创作的音乐结合中西、传统与现代的创作手法,让人们感受到多元文化的交织,它不仅是中国的音乐,更是世界的音乐。
    电视媒介传播的节目,其受众不仅是从事民乐的专业人群,更多的是广大电视群众。从民乐传播的角度出发,改编不同类型的经典作品是民乐普及性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国乐大典》节目中,乐团改编作品有对经典传统器乐作品的改编、对经典民歌的改编、对经典民间音乐的改编、对戏曲音乐的改编及对流行音乐的改编五类。如月之源乐团将同一题材的两首琵琶传统独奏作品《霸王卸甲》《十面埋伏》进行改编,使两首作品融合在一首作品之中,作品通过多层次乐器音色的相互交织,用两把琵琶分别演绎刘邦和项羽的音乐形象。又如五色风乐团改编的《青春舞曲》,使用了笛、唢呐、琵琶、马头琴及艾捷克五件乐器,这五件乐器看似非常不搭,但通过作品的改编,却能呈现出和谐的效果。另外,作品中还融入了《爱我中华》的核心旋律,无论是从乐器的组合上还是在作品的内容中,进一步体现了我国56个民族大融合的精神内涵。
    传统民间音乐是广大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源于生活,是一切优秀作品的根基所在。我国地大物博,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包括北方鼓吹、山西吹打、江南丝竹、潮州音乐等。大连复州鼓乐团的《家在东北》,在使用了东北大唢呐、唢呐、笙、手锣、木鱼、排鼓外,其二龙吐须(多管唢呐)的出现更是让观众为之赞叹,他们的精湛演出让观众们认识并了解我国有着如此之多的优秀民间音乐。在节目中,这些优秀民间乐团或是原汁原味展现或是加以新的元素融入其中,目的都是让人们了解民间音乐,让人们看到中华优秀音乐的博大精深。
    民乐表演形式的创新
    一个作品只有通过表演才能使其成为音乐存在,不同的舞台表演形式使得作品呈现迥然不同的美。在现代媒体的助推下,中国民乐表演形式呈现出多样化发展。
    在《国乐大典》中,月之源乐团、玖木乐团都选择了《十面埋伏》这首经典琵琶武曲。同一作品两个乐团呈现了不同的表演形式。其中,月之源乐团在演绎《十面埋伏》时,使用一面大鼓、一个木鱼以及一把琵琶,以传统《十面埋伏》为基础,通过“列营”“小战”“楚歌”“呐喊”四个段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幅战争的画面。玖木乐团则以马久越的《新编十面埋伏》为基础,在乐队的伴奏下使用了九把琵琶和一面大鼓,在表演形式上呈现出“十面”埋伏。两个版本相比较,月之源乐团更接近传统作品本身,玖木乐团的形式感更强,现代气息更加浓郁,可谓一个重内容一个重形式,不同的受众都可以找到不同的所爱。
    赤焱乐团的代表乐器月琴是一种纯戏曲伴奏乐器,其局限性较大。但该乐团在节目中不停地寻求不同的表演形式。如作品《粉墨人生》,本是零点乐队的一首作品,原曲融合了京剧等戏曲元素。在赤焱乐团的改编中,又创新性地加入了爵士元素,使用六支铜管表现和声,两支竹笛表现中国韵味,加上三个中阮,但这些并没有盖住特色乐器月琴的音色,声音上有很强的融合性。爵士乐与民乐的结合、摇滚乐与戏曲的交融,给人带来不同的视听感受。
    民乐和其他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表演形式也是一种创新。如晋风乐团的《三对面》,这是一首地道的晋北梆子。在作品演绎中,一个人使用唢呐、管子、口琴子三种不同的乐器分饰三种角色,惟妙惟肖地表现了戏曲中花脸、须生、青衣三种人物对唱的场面。同时在节目中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义木偶相结合,具有千年历史的孝义木偶还在现场为观众展示了“变脸”“喷火”“帽翅功”等绝技。《三对面》的这种表演形式不仅把原生态的山西地方风情展现在观众面前,更是让观众对有着千年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现代媒体助推民族乐器的传播与改革
    《国乐大典》不仅给观众普及了很多传统民族乐器,同时也介绍了很多少数民族乐器。如方锦龙为大家介绍了新疆的艾捷克、热瓦普、新疆手鼓等,并将热瓦普和低音热瓦普进行音色对比的演奏;通过玛尼石乐团的演奏,观众们认识了藏族乐器弦子、扎木念;神骏乐团的演奏让人们认识了蒙古族乐器马头琴、低音马头琴、火不思等。此外,蒋国基在《笛韵天籁》中演绎了有八千年左右历史的骨笛。慈溪瓯乐团将音色秀美、盛行于唐朝中晚期的瓯乐器进行了原音再现。
    乐器本身的改革与创新透过节目也可以让观众们看到其历史发展的变革,如女子水晶乐坊向观众们展示了水晶材质的各种民族乐器,她们将传统和时尚相结合,通过乐器材质的变化来吸引观众的关注。符生乐团在《蒙风》中使用了韶琴,韶琴是高韶青改造的一种拉弦乐器,和传统二胡相比,韶琴将琴筒分为前后两个部分,通过琴筒旋转转变传声方向,用调弦器取代琴轴,另外通过方便调整的千斤大大拓宽了传统二胡的音域。
    民乐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影响及意义
    民乐的生存一直呈现两极分化,要么来自民间要么来自音乐厅,因此“民间派”和“学院派”成为民乐发展的两大分支。民间派的传承越来越难,学院派的技术层次越来越高,大部分老百姓在民乐鉴赏上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状态。当代媒体将这两种形式进行融合,促使民乐不断进行创新性的发展,这无疑对国乐的传播、传承与创新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透过媒体,观众们可从不同的视角了解中国民乐。在现代媒体的推动下,更多的国乐人有了“探索精神”——对作品创作的探索、对演出形式的探索、对不同音乐文化的探索。这种探索来自“传统”与“现代”、“流行”与“经典”的融合与突破,它启示年轻的音乐人在创作风格上寻求多样化,使我们的民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当今民乐的发展需要在创新中发展,在现代媒体推动下,民乐作品、演奏形式以及乐器本身的创新都是民乐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使中国民乐以其特有的音色和韵味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让世界听到中国音乐背后那沉甸甸的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