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囧》:彷徨于市场迎合观众与自我表达的徐峥
时间:2024/11/28 06:11:28 来源:1905电影网 作者:桃桃林林 点击:次
看《港囧》的时候,会感到很强的撕裂感。一方面,导演希望影片能继续关注市场,照顾观众,并试着迎合观众;同时,它又有强烈的个人表达,展示作者的一面。这种撕裂感,使得影片稍微有点混乱。无论类型还是方向,都让人有点摸不透。也是这个原因,这部《港囧》的评价并没有那么好,可能要远低于上一部《泰囧》。 经过了《泰囧》的成功,徐峥一跃成为内地的顶级导演。于是,对这部《港囧》,我们也是充满期待。而对徐峥本人来说,《泰囧》的成功,更重要的意义是:让他可以少受资方的限制,拥有更大的创作自由。于是,相比《泰囧》,《港囧》明显塞入了大量导演自己的观点在里面,有着强烈的表达欲。 所以,看《港囧》会有个明确的体验,明明是部喜剧,却不止于喜剧,看完甚至会有些伤感,有点难过。也就是说,导演已经不甘心仅去拍一部喜剧,他希望能传递自己更多的想法,传递他的人生感悟,传递他的世界观。表面上,《港囧》是一个已婚中年男,梦想私会初恋的故事。这个略有些三观不正的电影,在背后则有更多想说的…… 那就是中年危机。华语电影,尤其是这几年的华语电影,都热衷于表现中年危机。无论是各种校园青春题材,还是都市恶搞喜剧。已婚男、或是以成年男人为主角的影片,都不约而同的表现出对成人世界的厌倦。而对青春时代的美好回忆,则一直是此类电影的主题。 《港囧》同样是个中年危机的故事。徐峥出演的徐来,曾经也有艺术梦,最终却被生活所困,变成了一个身材、形象、工作都让自己生厌的中年大叔,有些无奈,更多是绝望。最终,一切都将被生活拖垮。而《港囧》的故事,实际就是男主角不甘命运,试图发出他的最后一击。于是,所谓寻找初恋或是外遇之类的,都只是表象。他们所代表的,实际还是想要追回的青春。 所以,你可以将《港囧》看成一部献给青春和曾经梦想的电影。在电影中,去追忆那些往事。这也是为什么这部《港囧》里,会有那么多回忆的元素,那些老电影,那些金曲串烧。这一切的努力,都像是在造一个时光机。它希望你能与片中的角色一起,去找回那些失去的东西。 问题在于,在《港囧》中植入这么多作者的内容,是否是适合的。大部分人抱着看一部轻松喜剧的目的而来,而《港囧》却不仅想拍一部喜剧,它希望能在喜剧的同时,有更多说教和世界观的东西。但是,如果想要放入更多说教的内容,就只能在喜剧的部分有所删减。这也是为什么《港囧》会非常密集的压缩笑点,会有意设计很多主动迎合观众的笑料和桥段,来讨好观众的原因。 因为创作者在自我表达的同时,又不太想伤害观众,只能用过度讨好的方式来设计桥段。最终,对市场的顾虑以及自我表达的渴望,成为《港囧》中最明显的冲突。两种诉求本就是矛盾的,也无法兼顾。所以,当两方面都想顾及的时候,反而都没做好。 《港囧》让人失望,也是由于太过急功近利,想要表达的太多,让片子稍微有些乱。甚至,只能用素材拼凑的方式来吸引观众。就好像片中大量引用的经典歌曲、张国荣、谭咏麟、张学友等等,这都是最简单、却也最偷懒的方式。毕竟音乐是最能唤起回忆的,而只要你放入大量的粤语金曲,即便电影本身仍有很多问题,却仍是可以被忽略的,这也是觉得《港囧》设计过度的原因吧。 当然,还有过强的说教味。影片试图传递中年危机与对曾经理想的回忆,但是,表达还是太过直接,尤其是私会初恋的设定,很容易触碰道德的边界。又为了不在这一方面受人指责,只能尽快撇清,甚至要让杜鹃的角色去讲出那个中年危机的主题,来消解道德问题。而影片在后半部分,也基本偏离了前面喜剧的方向,变成了中年男人的家庭伦理剧,包括结尾的天台戏,也拍得太长、太假,看久了会非常腻。 最终,《港囧》仍然只能是中年男人的自我假想,并能获得中年已婚男性的情感共鸣。多少带些顾影自怜,却忘了,自己早就过了爱做梦的年纪。 文/桃桃林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