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当代舞蹈创作的“现代性”
时间:2024/11/28 06:11:01 来源:《艺术评论》 作者:朱敏 点击:次
作者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舞蹈系教师 为何要谈“现代性”? 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中国进入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变,一切社会实践都以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在都市化、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等一系列现代化蓝图的背后,一种全新的价值体系——以“现代”和“现代性”为标识、以“人”为主体的人文理念悄然兴起。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一方面,新的社会氛围为艺术创作提供新的素材;另一方面,价值观念的转变也极大地冲击了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审美取向,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迫使现代美学不得不做出理论上的回应。“现代性”理论由于其边界开放和自我扩张等特点,已经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学科领域,并在彼此之间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舞蹈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反映人的情感与心理状态,在当代美学思想与审美意识的直接影响下,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时代性的内在演变。只要略微回顾一下新时期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舞台上所呈现的舞蹈形态以及舞蹈作品所传达出来的信息,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现代性”倾向。古典式的英雄人物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更多的是只属于个人的内心独白。以往我们熟悉的动作套路,为了满足人们当下的新奇,正在被不断地分解与重构。但是,舞蹈创作绝不是一个单一的行为,它与舞蹈发展的生态环境、当下的美学形态以及受众的审美取向都密切相关。 因此,本文以“现代性”的思考为主题,以中国当代舞蹈创作的现状为切入点(尤其针对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族民间舞),尝试梳理中国当代舞蹈创作的现代性特征,进而探寻隐藏在作品表层之下,直接影响舞蹈创作的时代背景、价值观和审美意识,希望能在“现代性”的理论框架中找寻到自己的位置和舞蹈研究的新方法。 一、“现代性”的界定 “现代”一词的词根源于拉丁文(modo),原意是指当前的、最近的,与之相对的是古代或传统。从西方历史上来说,“它通常指文艺复兴以来的历史,尤其是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的历史。”①由于“现代”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同时延伸出了现代化、现代主义、现代性等多个概念。相对于前两个概念而言,“现代性”则充满了矛盾性和内在张力。“在总体上可以认为,现代性是指从文艺复兴尤其是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历史状况和文化精神。”②所谓历史状况,被称作社会现代性或启蒙现代性,意指在科学理性主义的引导下,对过去的、传统的经济基础和生活方式的摒弃和发展。所谓文化精神,则被称作审美现代性,是指在反思社会现代化的基础上追求个体自由和生命价值,以及对传统权威的抵抗和批判。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现代化是动因,现代性则是反映和描述现代化的“果”,对前者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影响进行反思和价值判断。 舞蹈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属于审美范畴。因此,本文将视审美现代性作为探讨这个问题的逻辑基础,并以此展开论述。与西方社会追求审美自主性、实现个体存在价值为目标的经验不同,中国的审美现代性,一方面表现为艺术创作在新时代强调个体情感表达、勇于突破创新等现代意识的萌芽,对西方先进经验和理念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希望在世界舞台上与西方艺术对话;而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在社会现代性和审美形态转变的影响下对传统文化的变异所引发的积极思考以及在全球化的和声中为保持和树立民族文化独特性所产生的焦虑。西方情境下的社会启蒙与文化精神之间的内在矛盾,在中国转化成了外来理论与本土经验、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之间的融合与消解等一系列问题。 今天,“现代”对于舞蹈界已经是一个十分熟悉的词汇。现代舞也好,现代派也好,在多数人的印象里,“现代”几乎就是颠覆、实验以及前卫的代名词。它被看作是从西方传入的一个舞蹈流派,是与中国传统舞蹈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在舞蹈语境中,“现代”更多的是指一种区别于传统的舞蹈风格,而较少强调它本身的时代特性。因此,在继承传统舞蹈文化的立场上,我们恐慌现代,而在立足当代面前,我们又追求现代,这样一种亦近亦远、亦吸收亦排斥的状态,即我们在迈向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所在。 在笔者看来,“现代”在中国新时期舞蹈发展过程中代表着多重含义。首先,是这个词汇本身所包含的鲜明的时间或历史概念,它意味着当下、现在,合着我们的呼吸节拍同时进行着的历史存在,它与过去相别。然后,是从审美的角度上所展现的超越传统,根据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所建立起来的审美形态。最后,是指隐含在人思想当中的主观萌动,是指挥人实践活动的抽象存在的现代意识。 在我们所处的现实状态中,无论把“现代”看作成一种态度,还是依据它具体的审美标准进行创作,从思维方式上的理解到身体力行的实践,再到反思过后的批判,都在有形与无形之中构成了“现代性”的具体存在,因为其内涵就是对现在已经存在的现象和变化的反思与探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