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李保国》:把故事讲到人民心坎上
时间:2024/11/28 03:11:38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张宏 点击:次
“自古燕赵多壮士,从来太行出英雄”。李保国三十五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用科技为荒山带来苍翠,用产业为乡亲拔除“穷根”,被习近平总书记赞为“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把生活中的李保国变成银幕上的李保国,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时代英雄不易塑造,稍不用心就容易落入窠臼。这部影片不仅写活了李保国,也演活了李保国。影片对人物进行艺术集中性再创造的同时又不脱离人物本身的形象与人格,最终呈现出活在人民群众心里的真实的李保国,李保国对农民以及农民反之于李保国的真情实感,李保国作为一名党员始终冲在扶贫第一线、为百姓奉献一切的坚定信念。影片没有程式化语言,没有刻板说教,却把一个心中只有人民、脚下只有土地的共产党员的崇高信仰以电影语言做出真实感人的展现,有温度、有情怀、有细节、接地气、有共鸣。 作为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本可以守在象牙塔里,徜徉在书斋之中,过着体面优越的生活。但是他没有,他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把实验室建在农田果园里,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走出了当代知识分子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的典范之路。影片利用蒙太奇手法,打破以时间为序的线性叙事,将几段时空巧妙穿插,横向截取李保国工作生活的若干片段,以精巧的电影构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抽丝剥茧,将李保国35年来矢志不渝的选择历程清晰地展现于银幕。从一开始百姓的不理解、不配合到最后长长的送别队伍,影片成功再现了李保国这一当代知识分子“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的形象,对于把各方面优秀知识分子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形成不懈奋斗、团结奋斗的生动局面,具有深远意义。 电影《李保国》在台词创作上匠心独具。一方面,影片真实显现基层百姓鲜活生动的语言,百姓的土话、大白话,在这部影片里比比皆是。另一方面,创作者高度凝练最具独特表达李保国理想信念的人生箴言:“一代有一代人的担当,我要跑好我这一棒”“活着干死了算”“不要想着爬多高,要多想想扎根多深”“把我变成农民,把更多农民变成我”。这些响亮的台词不是枯燥的口号,而是一个共产党员发自内心的呐喊,是一个知识分子源自心灵深处的追求,也是电影工作者深入人物内心进行审美创作和艺术塑造所发掘的精准人物特性。正如我们始终记得《董存瑞》里的“为了新中国前进”、《英雄儿女》里的“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当岁月使我们渐渐淡忘《李保国》影片的诸多细节之时,我们将仍然清晰记得这些源于生活中李保国的人生箴言。 什么是新愚公精神?正如影片最后所说,这是一种“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精神,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坚持下去、不断奋斗,直到最后胜利的精神。“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不能仅靠于宗周一个人,于宗周把接力棒交给了自己的学生李保国,李保国又把接力棒传给了自己的学生陆超。此外,还有为了运苗协调运力的省、市领导,帮助农民运苗的解放军战士,他们同样是为了人民担当一切的奋斗者。正如片尾无数学子跟随在李保国身后迈步向前的镜头所展现出的中华儿女百折不挠,子子孙孙接续奋斗,为实现目标矢志不渝、后继有人的奋斗决心。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李保国这样的新愚公,在天南海北,在祖国任何还没有“富起来”的地方,延续民族精神,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以影视作品塑造当代英模人物的艺术形象,作品不少,但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感染力却不易。这部影片没有空洞地对理想和信仰进行口号式宣传,也决不把李保国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无人之常情的“高大全”形象。它所饱含的家庭深情,是普通人最容易动心的生命感觉。李保国夫妻俩在山村土台上翩翩起舞,两碗泡面凑合一顿晚饭,带着孙子滑冰的生活场景都平凡而真实。观众看到的不仅是英雄李保国,更是个有血有肉、怀抱普通人的天真与执拗的李保国,真正把故事讲到了人民心坎上。影片许多段落采用诙谐幽默的表达手法,使观看者有笑有泪。同时,影片情节紧凑,符合普通观众的观影习惯。这一切都突破了主旋律影片的程式化表达,使其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旋律影片。 “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激情勃发、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处处有创新创造的伟大业绩,时时有感天动地的伟大精神。像《李保国》这样,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讴歌时代精神,礼赞时代英雄,是电影工作者应有的担当,也是文艺作品生命和价值的根本体现。 (作者为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电影《快把我哥带走》:笑中带泪 清新温暖
- 下一篇:儿童片为何钟爱苦难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