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富连成精神——“富连成戏曲国际学术论坛”观点撷英(上)
时间:2024/11/30 09:11: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胡子轩 点击:次
近日,“富连成戏曲国际学术论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此次学术会议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富连成研究中心承办。来自海内外近20所高校、戏曲院团150余位专家、学者、艺术家参会,共同探讨研究富连成社作为中国京剧“第一科班”的历史贡献与现实意义。本文撷取分论坛专家学者的观点精要,以飨读者。 富连成社办学经验座谈 梁曦 富连成社的历史就是体现中国精神和中国风貌的精彩故事。今年,孙萍院长成立富连成研究中心后,在畅读新媒体平台上做了两期节目,主要讲富连成的故事,获得了80多万点击量。畅读新媒体平台上的用户多数是白领、精英,并不懂戏。他们在这个平台上接触京剧、了解京剧。在互联网的平台上,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平台上讲京剧的故事,对京剧的传承和发展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观众从哪儿来?还需要培养新人。因此,利用好京剧以外的平台,包括互联网,才能将京剧更好地传播出去。 黄德华 我与富连成的渊源始于1952年在北京戏校学《法门寺》,我曾受过富连成老前辈们的教诲,也了解富连成的教学理念。富连成作为京剧人才培养的科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艰辛的光辉历程。它在京剧史上功不可没,可称为京剧发展史。这是历经三代人付出艰辛努力创造出的业绩。从叶春善先生创办,到叶龙章先生继任,再到今天,三代人的守护和传承直接影响了后人。富连成就像一个大家庭,把大家都联系在一起,每个人肩上都有传承的责任和担当。 陈国清 富连成的教学经验给我们留下丰富、宝贵的财产,“尊师重道”是富连成一贯的宗旨。富连成不仅教学戏,还教做人、教礼义。从立社之日起,科班的训词“最要十则、最忌四则、梨园规约”等,就开宗明义,承继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老师,言传身教要贯彻始终。我们要继承先辈名师的精神,立足课堂、立足舞台,做好戏曲教育事业,振兴京剧艺术。 郎石昌 我从小学戏的老师全是富连成出来的,富连成科班是中国式的专科学校,讲究师承。科班是家长制,科班的班主就是家长。拜师学艺,言传身教,不光要学艺还要跟着师父学规矩,学做人。我来戏校30年了,这些技术活全教了,为什么出不了有灵气的大师呢?因为这灵气不是技术活,不是教的,是耳濡目染的。 刘长春 我是富连成的后人,我的爷爷和父亲都出自富连成。八十年代我和父亲整理爷爷留下的部分资料和剧本时,发现了一些珍贵的资料。有几十张彩子,是挂在后台给演员提示用的,比如谁伴什么、哪场谁上,其中有《秦始皇》、《太湖山》和《盂兰胜会》等。这些资料得以完整保存,对今后的京剧教学有参考价值。 刘建南 从我7岁进入宁夏京剧院学员队,我的老师们有6位出自富连成。新中国成立之前,声震梨园的“富连成”一共开办了七科(喜、连、富、盛、世、元、韵),宁夏京剧团除了没有“喜”字辈学员,其余六科均有。直接出身于“富连成”班的有“连”字辈的梁连柱,“富”字辈的樊富顺,“盛”字辈的苏盛琴、李盛荫,“世”字辈的谭世英、班世超,元字辈的郭元汾、殷元和、白元杰(合称“三大元”)。还有张元奎、高庆奎、高盛鳞、蒋元等。 陈志明 我退休之后一直在整理富连成的历史资料,最近看到民国初年的《顺天时报》第五版每天会刊登戏剧方面的资料,有诗词、演出信息、戏单等,这些对今后出版富连成相关书籍很有帮助。个人建议《富连成画传》将资料再补充丰富,重新出版,因为现在很多书店想买也买不到。 富连成社与戏曲教育研究 陈琛 富连成社的学规,即《科班训词》和《梨园规约》。训词和规约相辅相成,是富连成社在继承古代学校教育中留下的学规传统。该学规的特点是内容全面,通俗易懂。富连成社专门请人将训词和规约写下来,裱成框,放在显眼的位置。这代表传统梨园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与价值观念,也体现前辈的品德与智慧,富含深刻的人生哲理。继承富连成精神,需要重新发掘认识这样的学规,包括育人方法。德育,是现代教育行业的关键问题。 高字民 富连成社是京剧第一科班,这种班社的融合是中国戏曲人才培养的特色。北京的富连成、西安的易俗社是中国戏曲教育从传统迈向现代的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机构。富连成以名角辈出的学员、艺术家而扬名,易俗社以剧作家、团队的教师著称,有非常可观的一批剧作家,同时也是教育家;富连成强调专业技艺精进的训练,易俗社强调文艺并举的文化学习;富连成演出剧目以传承传统为己任,易俗社改良戏曲、推陈出新,努力构建现代秦腔新生态。 刘文峰 戏曲的传承发展,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戏曲教育。中国的戏曲教育和戏曲史是相辅相成的。相关资料显示,最早的戏曲教育应该是从元代开始的,那时候还没有形成像富连成、易俗社这么完整的教育体系。作为综合性艺术,传统戏曲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它的传承应该是个体传承和集体传承相结合的。目前戏曲教育存在的问题有生源问题、舞台演出的枯竭、基本功训练的弱化、戏曲教育的特殊性等。 姜斯轶 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一般认为富连成科班是一个戏剧教育机构典范,执行的是一种前现代的戏曲教育模式。实际上,富连成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向现代教育的迈进做出了诸多努力。富连成的这种求新求变和很多原则问题上的坚守不变,是富连成的一体二面,同时构成了它的教学品格。富连成这种自觉的突破性变革需要高度的智慧、勇气和魄力,是以叶春善、叶龙章老一辈戏曲教育家矢志不渝、苦心孤诣的办学精神为基础的。 刘坚 从精神理念和人才培养两方面来谈富社的历史启示。富连成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怀敬畏,是我们中华民族戏曲艺术传承的历史经典。京剧艺术所承载的是人们对精神家园的美好期盼。富社正是怀着这种敬畏之心,先后传承、整理、发掘、创编、演出了400余出传统剧目,极大地丰富了那个时代的京剧舞台,展示了那个时代京剧艺术的鲜活魅力。现在的戏曲教育缺乏氛围,缺少对传统艺术的敬畏之心。 叶芳 富连成的教育体系是超前的,过去的师傅传徒弟就是口传心授,以身示教,口口相传。富连成改变了这种师徒制的血脉相传,形成集体式传播的教学体系,有着非常严谨的教学模式。中国戏曲学院附中一直秉承着富连成的教学体系,对孩子的教学,一步步循序渐进,从手眼身法步到喊嗓子等等。但是教学生源、因材施教等依然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刘璐 作为一线教学老师,在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发现基本功缺乏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回到四功五法上,以花旦为例,基本功主要还是唱念做打,还是偏重做功。现在很多花旦、武旦演员连跑圆场都不会,谈何在舞台上塑造人物?有人说,筱派艺术如今可能无法传承,并不是因为这个流派的艺术灭亡了,而是这种基本功太难练。基本功是舞台上塑造人物最重要的基础,这点不可忽视。 吕文丽 刘元彤是富连成的科班出身,第八科的学生,元字辈。师从梅兰芳,有小梅兰芳之称。刘元彤是集编、导、演、教于一体的戏曲表演理论家和实践者,他一方面在戏曲编导与教学实践中继承并发展富连成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对富连成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在山西始终一脉相承地传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德育人,身体力行;二是行当通学,因材施教;三是口传心授,以身教戏。他熟悉舞台、大胆革新,为京剧梅派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生媛媛 富连成能在短短七年时间内,培养出京剧青年才俊,并且推动京剧向前发展,这对当下的人才培养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京剧演员基本的艺术素质需要具备以下几点:首先,身体素质是基础,是最基本的标准。其次,专业技能是京剧演员文化的重要载体。第三,创造力是核心,意志力是保障。第四,协同创作的素质。此外,剧目教学既是富连成人才素质与创造力培养的核心手段,也是其推动京剧艺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石。 田志平 富连成培养的人才,像袁世海先生这样的人非常多,他们一个人就可以把一个团队的活都干了。富连成办班非常注重公正意识和敬畏之心。叶春善先生早期是不主张收名家之后的,连自己的孩子最早也是送到别的科班,就是为了不搞特殊,避免难以管理的情况。在科班的教育中,所有学生都看着老师怎么做,老师们也都非常注意以身作则。所以,富连成出来的学生对艺术都有一颗敬畏之心。 于洋 富连成现有能查到的基本都是各个流派的表演艺术家,如袁世海、谭富英、毛世来、于连泉、马连良等。然而在他们演出的幕后,为他们服务的还要有捡场的、化妆的以及场面伴奏的工作人员,这些人都有谁?这个空白目前是富连成研究方面的一个缺失。关于富连成社,用叶龙章先生的话说,叫四职教场,涵盖京剧方方面面、所有专业,但是很多人默默无籍,不为人知。下一步我们可以考虑把这些幕后的资料挖掘出来。 张锋 作为目前已知的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培养戏曲人才最多、影响最大的京剧科班,富连成社的师徒关系及人员构成,最能反映传统戏曲教育传承的本质特征,并表现出明显的谱系特征。就科班而言,谱系对于师徒关系构成及其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然的血缘,另一个是类血缘的这种师承关系的谱系。在这里,教育的精神规范、表演艺术,通过师承的谱系脉络得以更续。 赵丹荣 在我国戏曲史上,戏曲艺人的培养和教育除了官办的梨园、教坊等机构之外,在民间随班授徒是最古老和常见的方式。想要学戏的人,要么继承家传曲学,要么外出拜师学艺,但他们终归是要加入科班才是正式学艺的开始。 赵炜 富连成科班的教育理念有几点经验是值得借鉴的,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育人德育为先,讲究团队精神。第二,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传承传统的理念。第三,科学安排教学,合理因材施教。第四,整体培养与重点培养相结合。第五,也是现在戏校最难保障的,就是大量而频繁的实践演出。以上是根据四小名旦毛世来先生的成长、成名经历所总结的富连成的教育理念。 米博 富连成社的教学十分注重因材施教。富社的招生对象一般来源于世家子弟或社会上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学生的年龄以6—11岁为主,相当于现在小学生的年龄。招生只收男生,不定期,随到随考。教学形式以口传心授为主,从形体的基本功开始练,按照不同条件分到不同的行当,文武都学,要求严格。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再根据自身条件变化安排更加适合的行当专业。而现在的因材施教有所偏颇,过于片面。学文不修武,学武不重文,学生无法文武兼修,全面掌握基本功。 朱天 清末民初,以富连成为代表的京剧科班出现了很多大师和流派,从伶人演员到文人墨客,那些代表传统文化精神的社会精英参与到了梨园行业。观众代表了当时社会群体的审美,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选择了京剧作为当时文化的主流。因此,以富连成为代表的京剧科班,不是简单的梨园界的传承,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传承。 麻国钧 中国戏曲发展到今天渐渐丢失了两大传统,一个是行当体制,另一个是程式系统。这两大体制决定了戏曲的命脉,尤其是行当体制,行当体制在内,程式系统在外。而行当体制是判定中西戏剧的分水岭,它是中国戏曲的本质之所在。如果没有这些行当,而且荒废了程式,那我们的戏曲谈何存在。 富连成社与戏曲教育研究 陈琛 富连成社的学规,即《科班训词》和《梨园规约》。训词和规约相辅相成,是富连成社在继承古代学校教育中留下的学规传统。该学规的特点是内容全面,通俗易懂。富连成社专门请人将训词和规约写下来,裱成框,放在显眼的位置。这代表传统梨园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与价值观念,也体现前辈的品德与智慧,富含深刻的人生哲理。继承富连成精神,需要重新发掘认识这样的学规,包括育人方法。德育,是现代教育行业的关键问题。 高字民 富连成社是京剧第一科班,这种班社的融合是中国戏曲人才培养的特色。北京的富连成、西安的易俗社是中国戏曲教育从传统迈向现代的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机构。富连成以名角辈出的学员、艺术家而扬名,易俗社以剧作家、团队的教师著称,有非常可观的一批剧作家,同时也是教育家;富连成强调专业技艺精进的训练,易俗社强调文艺并举的文化学习;富连成演出剧目以传承传统为己任,易俗社改良戏曲、推陈出新,努力构建现代秦腔新生态。 刘文峰 戏曲的传承发展,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戏曲教育。中国的戏曲教育和戏曲史是相辅相成的。相关资料显示,最早的戏曲教育应该是从元代开始的,那时候还没有形成像富连成、易俗社这么完整的教育体系。作为综合性艺术,传统戏曲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它的传承应该是个体传承和集体传承相结合的。目前戏曲教育存在的问题有生源问题、舞台演出的枯竭、基本功训练的弱化、戏曲教育的特殊性等。 姜斯轶 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一般认为富连成科班是一个戏剧教育机构典范,执行的是一种前现代的戏曲教育模式。实际上,富连成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向现代教育的迈进做出了诸多努力。富连成的这种求新求变和很多原则问题上的坚守不变,是富连成的一体二面,同时构成了它的教学品格。富连成这种自觉的突破性变革需要高度的智慧、勇气和魄力,是以叶春善、叶龙章老一辈戏曲教育家矢志不渝、苦心孤诣的办学精神为基础的。 刘坚 从精神理念和人才培养两方面来谈富社的历史启示。富连成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怀敬畏,是我们中华民族戏曲艺术传承的历史经典。京剧艺术所承载的是人们对精神家园的美好期盼。富社正是怀着这种敬畏之心,先后传承、整理、发掘、创编、演出了400余出传统剧目,极大地丰富了那个时代的京剧舞台,展示了那个时代京剧艺术的鲜活魅力。现在的戏曲教育缺乏氛围,缺少对传统艺术的敬畏之心。 叶芳 富连成的教育体系是超前的,过去的师傅传徒弟就是口传心授,以身示教,口口相传。富连成改变了这种师徒制的血脉相传,形成集体式传播的教学体系,有着非常严谨的教学模式。中国戏曲学院附中一直秉承着富连成的教学体系,对孩子的教学,一步步循序渐进,从手眼身法步到喊嗓子等等。但是教学生源、因材施教等依然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刘璐 作为一线教学老师,在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发现基本功缺乏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回到四功五法上,以花旦为例,基本功主要还是唱念做打,还是偏重做功。现在很多花旦、武旦演员连跑圆场都不会,谈何在舞台上塑造人物?有人说,筱派艺术如今可能无法传承,并不是因为这个流派的艺术灭亡了,而是这种基本功太难练。基本功是舞台上塑造人物最重要的基础,这点不可忽视。 吕文丽 刘元彤是富连成的科班出身,第八科的学生,元字辈。师从梅兰芳,有小梅兰芳之称。刘元彤是集编、导、演、教于一体的戏曲表演理论家和实践者,他一方面在戏曲编导与教学实践中继承并发展富连成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对富连成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在山西始终一脉相承地传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德育人,身体力行;二是行当通学,因材施教;三是口传心授,以身教戏。他熟悉舞台、大胆革新,为京剧梅派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生媛媛 富连成能在短短七年时间内,培养出京剧青年才俊,并且推动京剧向前发展,这对当下的人才培养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京剧演员基本的艺术素质需要具备以下几点:首先,身体素质是基础,是最基本的标准。其次,专业技能是京剧演员文化的重要载体。第三,创造力是核心,意志力是保障。第四,协同创作的素质。此外,剧目教学既是富连成人才素质与创造力培养的核心手段,也是其推动京剧艺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石。 田志平 富连成培养的人才,像袁世海先生这样的人非常多,他们一个人就可以把一个团队的活都干了。富连成办班非常注重公正意识和敬畏之心。叶春善先生早期是不主张收名家之后的,连自己的孩子最早也是送到别的科班,就是为了不搞特殊,避免难以管理的情况。在科班的教育中,所有学生都看着老师怎么做,老师们也都非常注意以身作则。所以,富连成出来的学生对艺术都有一颗敬畏之心。 于洋 富连成现有能查到的基本都是各个流派的表演艺术家,如袁世海、谭富英、毛世来、于连泉、马连良等。然而在他们演出的幕后,为他们服务的还要有捡场的、化妆的以及场面伴奏的工作人员,这些人都有谁?这个空白目前是富连成研究方面的一个缺失。关于富连成社,用叶龙章先生的话说,叫四职教场,涵盖京剧方方面面、所有专业,但是很多人默默无籍,不为人知。下一步我们可以考虑把这些幕后的资料挖掘出来。 张锋 作为目前已知的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培养戏曲人才最多、影响最大的京剧科班,富连成社的师徒关系及人员构成,最能反映传统戏曲教育传承的本质特征,并表现出明显的谱系特征。就科班而言,谱系对于师徒关系构成及其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然的血缘,另一个是类血缘的这种师承关系的谱系。在这里,教育的精神规范、表演艺术,通过师承的谱系脉络得以更续。 赵丹荣 在我国戏曲史上,戏曲艺人的培养和教育除了官办的梨园、教坊等机构之外,在民间随班授徒是最古老和常见的方式。想要学戏的人,要么继承家传曲学,要么外出拜师学艺,但他们终归是要加入科班才是正式学艺的开始。 赵炜 富连成科班的教育理念有几点经验是值得借鉴的,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育人德育为先,讲究团队精神。第二,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传承传统的理念。第三,科学安排教学,合理因材施教。第四,整体培养与重点培养相结合。第五,也是现在戏校最难保障的,就是大量而频繁的实践演出。以上是根据四小名旦毛世来先生的成长、成名经历所总结的富连成的教育理念。 米博 富连成社的教学十分注重因材施教。富社的招生对象一般来源于世家子弟或社会上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学生的年龄以6—11岁为主,相当于现在小学生的年龄。招生只收男生,不定期,随到随考。教学形式以口传心授为主,从形体的基本功开始练,按照不同条件分到不同的行当,文武都学,要求严格。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再根据自身条件变化安排更加适合的行当专业。而现在的因材施教有所偏颇,过于片面。学文不修武,学武不重文,学生无法文武兼修,全面掌握基本功。 朱天 清末民初,以富连成为代表的京剧科班出现了很多大师和流派,从伶人演员到文人墨客,那些代表传统文化精神的社会精英参与到了梨园行业。观众代表了当时社会群体的审美,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选择了京剧作为当时文化的主流。因此,以富连成为代表的京剧科班,不是简单的梨园界的传承,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传承。 麻国钧 中国戏曲发展到今天渐渐丢失了两大传统,一个是行当体制,另一个是程式系统。这两大体制决定了戏曲的命脉,尤其是行当体制,行当体制在内,程式系统在外。而行当体制是判定中西戏剧的分水岭,它是中国戏曲的本质之所在。如果没有这些行当,而且荒废了程式,那我们的戏曲谈何存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