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跨界·融合——艺术乡村建设新思维
时间:2024/11/29 04:11: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作者:汪欣 点击:次
艺术乡建是当前我国乡村建设中的一股新力量,为新时期的乡村建设探索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当“艺术”成为乡村建设的关键词,乡村建设将被赋予新的定义和解读。在近期举办的“中国艺术乡村建设展·深圳”中,由艺术家、地方政府或企业参与的广东顺德青田村、浙江泰顺徐岙底村、陈家铺、斗米岙村、后畲村、甘肃天水石节子村、海南中廖村、深圳光明迳口村、四川安仁镇南岸美村等地的艺术乡建项目,全方位诠释了“多元、跨界、融合”的艺术乡建新思维。 多元:多方参与搭建艺术乡建“共同体” 艺术家介入乡村建设是艺术乡建的最初模式,也是社会各界对艺术乡建的基本界定。艺术家是艺术乡建的最早践行者,如当代艺术家渠岩策展的“青田”,乡村建设者左靖策展的“徐岙底札记”,艺术家靳勒策展的“石节子美术馆”。他们用不同的形式将艺术与乡村相联,使乡村在与艺术的互动中绽放异彩。 企业在当前的乡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华侨城集团参与的“遇见中廖”“安仁·艺美南岸”“光明迳口”等乡村建设都是成功的案例。海南三亚中廖村通过乡村演艺活化了黎锦、黎陶、黎族歌舞等黎族传统文化,运用民族传统艺术特色,让新老村民共同参与,形成具有典型海南特征的民族特色村寨。成都安仁南岸美村通过生态博物馆等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在保护林盘生态的前提下,打造川西林盘创新示范项目,力求建成乡村振兴样板。光明迳口村是深圳城市化进程的见证,通过艺术介入村庄,逐渐从城市边缘濒临衰败的小村庄发展成为都市人的田园新家园。 浙江松阳县人民政府主导实施的村落保护行动被誉为“松阳故事”,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当地政府引进艺术家与当地村民合作,以艺术为驱动力,在尊重历史文脉的前提下,以艺术审美和当代设计对村落人文空间进行改造,发掘传统文化和特色产业,激活乡土民俗,推动乡村复兴。 如此,乡村建设不再是独角戏,艺术家、企业与政府的对话与合作,正在形成中国乡村建设的合力,共同促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 跨界:艺术、生态、智能多方联动 在艺术乡建的语境中,艺术不再被定义为纯粹的美学意义上的艺术形式。乡村社会所有的视觉符号都可成为“艺术”,而“村里人”也成为乡村艺术的一部分。当艺术家介入乡村建设,这种行为本身即是一场艺术实践,村落成为艺术现场。 在艺术乡村建设中,艺术与当地“传统”产生了无法割裂的关联。无论是当代艺术家,还是政府、企业,都以尊重当地文化传统、挖掘当地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为前提,或以艺术激活乡村的传统产业,尤其是传统手工艺,使其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或以艺术激活乡村的传统民俗文化,使其成为乡村社会新的文化符号。当地传统文化不断以乡村艺术及其艺术产品的形式融入当代社会生活。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中国的发展战略之一。艺术乡村建设需要引导中国乡村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道路。艺术乡建语境下的“生态”,是在被艺术激活的传统产业和传统文化基础上,滋生出的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智能,是艺术乡建在当代的新诉求。所谓智能,是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化生产等在乡村建设中的应用,这是实现艺术乡建和生态乡建的基础。只有在这样的物质基础上,我们才能将乡村的传统文化、传统产业,通过艺术的手段转化为具有新的人文价值的时尚生活生产方式。 将艺术、生态、智能的理念引入艺术乡建,让其成为传统与现代沟通的桥梁,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联动,是艺术乡建今后发展的新趋势。 融合:“艺术乡建+文旅” 乡村振兴重在创造乡村再生机制,提升乡村社会自我更新与发展的能力。艺术乡建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解读和对历史遗存的修复,使当地人对本土文化有了新的认知,并重拾对故乡的情感记忆,增强了当地人的文化自信和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可见,艺术乡建在地方文化重建和文化生态修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真正让乡村社会具备生存活力,是要让乡村实现自力更生和可持续发展。艺术乡建不可忽视乡村社会的民生问题。 发展文旅产业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乡村建设中最受青睐的产业发展模式。艺术乡建极大地挖掘出乡村社会的传统文化、艺术资源。渠岩在青田村不仅修复老宅等村落环境,还通过举办民俗活动、文化论坛、艺术展、演出等方式吸引各界人士进入村落;左靖通过对徐岙底村的实地考察和历史文献梳理,挖掘出了“乌衣红粬制作技艺”,帮助当地推广红粬相关的特色产业;靳勒将艺术引入西北贫瘠的石节子村,通过乡村美术馆举办电影节、艺术节等活动,吸引外界的关注。艺术乡建在旅游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当下的艺术乡村建设,亟须探寻与文旅产业融合的路径,方能促进乡村社会在现代文明中的蓬勃发展,生生不息。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中国山水画空间美学观念演变
- 下一篇:数字时代摄影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社交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