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常江编剧、张永新执导的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以司马懿入仕为曹魏政权呕心沥血的故事为主线,再现了司马懿与曹氏父子密切而复杂的关系,以及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的动荡年代中,司马懿既韬光养晦又风云激荡的前半生。 毫无疑问, 《军师联盟》的时代感并不是出自这个极具网感的题目,这个题目丝毫不能为该剧本来具备的厚重风格加分。事实上,是它的快节奏剧情超过了观众对历史剧的心理预期,提升了全剧的综合智力指数,吸引了更多中青年观众。伏笔频出、环环相扣、剧情紧凑、节奏稳健是该剧令人耳目一新的直观感受,也是剧作跟随时代发展,客观分析受众审美,跳出唯艺术的“小我”创作和唯金钱的“利益”创作的一次成功尝试。仅第一集中,就包含有华佗受曹操猜忌被杀、司马懿之父身陷“衣带诏” 、月旦评上杨修司马懿激辩展风华等主要情节链条,以及杨修退婚司马孚、曹丕郭照一见定情等铺垫,毫无拖沓之感,流畅的观感既体现了编剧的功夫,更反映出《军师联盟》在历史观的确立和历史叙事的方式上找到了与当下时代衔接的“点” ,这个“点” ,既在历史“大事不虚”的边界之内,跳出了既有影视作品对司马懿的脸谱化呈现,又果断地还人物于历史中,并选择了历史剧的现代讲法。 受“拥刘反曹”政治观念以及司马懿晚年辅佐少主、主持朝政,最终其孙司马炎称帝等史实的影响,历史上既是重臣、谋士,又是将军和叛乱者的司马懿常常只能作为诸葛亮的反面教材出现,以“狡诈多端、阴狠腹黑、计谋权变、胆小怕事”等标签被定格、同样也被遮蔽在以刘备、诸葛亮、曹操等人物为主角的三国题材创作中。而《军师联盟》对主人公采用了“平视”角度,既不是为了“洗白”和正名的英雄颂歌,也不是充满了离奇虚构、背离历史剧初衷的颠覆与戏说,更不是按照历史走向和既有判断进行人物图解,而是企图还原一个才子在风云激荡、英雄际会、权力更迭的壮阔时代里的家族史、创业史和心灵史。 因此,司马懿与司马家族,与曹魏政权、同僚政敌,与自己内心的选择取舍成为该剧的三条线索同时推进。编剧常江说,她既不想刻意洗白司马懿,也不想刻意诋毁他,而是给出这个人完整且符合逻辑的一生。在这样的创作理念下,观众既看到了司马懿踏入曹家夺嫡之争后帮助曹丕苦心经营世子之位,也看到了他尊重父亲、友爱兄弟、宠爱夫人的日常;看到了与杨修各辅其主又惺惺相惜的文人情怀,也看到了曹丕称帝后集聚士族力量,坦然无惧一力推行新政的眼界和勇气;看到了一个胆小谨慎的书生,因“鹰视狼顾”与曹家结下了不解之缘,被强行征辟辅佐曹丕称帝,开创新政、扶持士族、抑制宗室,为魏国的稳定富强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人前风光,也看到了父亲被冤下狱、几番周折营救大哥司马朗、拒接柏灵筠入府圣旨等崎岖波折背后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和一颗疲惫辛酸的心灵。他是经过曹操几次考验重托大任的司马懿,是力谏曹操万勿迁都动摇军心,而要联合孙权除掉关羽的司马懿,但都改变不了他是那个曾有着清明理想,但求自保绝不入仕的司马懿,那个为拒绝曹操征辟先以“风痹”为托辞,又以烈马套车自断双足证明其风骨的司马懿。 因此,不仅仅是司马懿,他的军师联盟——和他一样的谋士重臣们,也都以更加可信和丰满的模样呈现时,该剧实现了时代对历史更加负责而生动的讲述。正如杨修才华横溢,让曹操慨叹“吾智不及君,相去三十里” ,自负狂妄时又因自作聪明解出“鸡肋”一命呜呼;曹植诗才奇绝备受父亲宠爱,终因性情狂放擅闯司马门、身陷囹圄最终失去承继大统之望;还有全力辅佐曹操却又忠于汉室、忠于礼制的荀彧,金戈铁马、血洒疆场却拥兵自重的曹氏宗亲等等。 《军师联盟》抛弃二元的人物设置,不带预设情绪地把人物还原到历史中。政治风云群英谱中只有性格异同、命运浮沉、才能高下等区别和理想与信仰的选择和坚持,不再以以往三国题材中的“忠奸”价值体系进行梳理,表现出了客观节制的历史感,这种更加宏阔、更加理性也更加高级的历史观的选择,因为尊重历史、尊重逻辑、尊重时代,更加被当下多元多变时代的理念所呼唤和认同。 在司马懿接曹丕出狱一场戏中,大理寺卿钟繇问他,“朝堂上很快就要天翻地覆,这是要载入青史的一刻,你真的不想去看看自己的成就吗? ”该剧借司马懿之口表达了这样的历史价值观:“这将来写青史的人,他怎么知道今天究竟发生了什么,谁是忠,谁是奸,恐怕不是几行字能写得清楚的。 ” 当然,史实和效果一向是历史题材剧的试金石。 “大事不虚”之后,“小事不拘”的空间里对主创的创作智慧考验一直都不会停止。不是所有的增删都能像《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一样,即便并非史实也完全与全剧质量无碍,这个“小事不拘”的“度”的确非常微妙:它易于感受,却难于捕捉。剧中为了突出司马懿略去了贾诩等谋士、邓艾面试时陈群被邓急得学他一句结巴,这些不拘小节的编排不违背情节逻辑,而司马懿宠爱夫人张春华,任夫人揪耳朵、扔针线盒子,在府内追打,致使搞笑调子过重,影响了情节的紧凑和剧情整体氛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