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习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殷切的希望,这为加强艺术教育、提高人文素质指明了方向,开启了新的篇章。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人,就是要培育有文化修养的人,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德和艺、善和美是分不开的。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音乐能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能直抵人类心灵的深处,触动人心、涤荡灵魂。毋庸置疑,音乐艺术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到而重要的作用。那么,音乐艺术对于立德树人有何作用呢? 以乐之美培育审美素养 审美素养是人们全面发展所必备的文化素养之一。音乐是人类听觉审美理想的感性显现,是听觉对人类的最佳馈赠。音乐的本质是审美,音乐艺术的本质功能便是审美功能。音乐能够满足人类的听觉审美需求,能够激发并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审美潜能和审美欲望,培养人的审美趣味,逐渐使人们对美形成丰富的感受、感知与感悟,获得丰富而愉悦的审美体验,进而提高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育高尚的审美情操和审美意识的自觉。 马克思曾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很显然,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必须具备审美素养,审美是艺术价值的核心意蕴。音乐之美是独特的,音乐所独有的、不可替代的听觉美有助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的审美素养。音乐教育是美感教育、感性教育,是审美教育之利器。音乐艺术实践可以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和审美品位,形成一种终身受益的审美人生。当一个人在成为审美的人、成为有艺术修养的人之后,便能在日常生活中按照美的样式和要求来改造自己的生活,最终达到更高层次的美的意境和生命的境界,而这正是“审美素养”这一概念的真正内涵。 以乐之声促进情感教育 情感在人类的形成过程中以及人的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音乐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从古至今,都以其自身独特而巨大的魅力感染着人们。音乐是培育情感素养最有效的路径之一,这是由音乐最独特的魅力所决定。音乐是以声表情的艺术,它与情感有着天然的、密切的关联。音乐在反映人的情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质,音乐抒情的生动性和深刻性也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表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种类的独特价值。 音乐在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影响着我们,能够激发我们各种各样的情绪:音乐时而轻巧活泼、明亮欢快,时而轻灵缥缈、淡雅恬静,时而浪漫抒情,时而又激情澎湃;时而令人宁静安详,时而又动人心魄。音乐能够使人产生愉悦的感受,可令人敞开心扉,可令人潸然泪下,也可以触动心灵深处的隐痛。音乐正是凭借声音音响来塑造艺术形象,影响激发我们的情感,从而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动之于情,晓之于理,感之于心,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产生一种高尚的精神力量。我们能够通过音乐的美使情感得以升华,使心灵得到净化,使人们积极健康,充满活力和正能量。 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是情感教育、心灵教育和精神教育,它对于陶养我们的情感,滋养人类的精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以情感教育为核心内容,以情感为显著特征,因此在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必将发挥其独特的魅力。音乐可以把人的情绪、情感汇聚在一起,使人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健康的情感支持,促成一种情感的美丽,培植情感修养,最终形成一种健康的情感文明,推进人类的文明进步。 以乐之善提升道德修养 音乐常常被作为一种特殊的工具和手段来发挥其实用功能,锤炼优秀品质,塑造完美人格。音乐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手段,具有潜移默化的特殊价值。音乐与道德,即美与善,紧密联系,和谐统一。孔子高度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推崇礼乐制度。他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个人要“文之以礼乐”,即用礼乐来进行修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成于乐”即个人的品格修养要由音乐来完成。礼乐能够很好地培养人的道德情感,治国育人。礼乐文化也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中国经典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之集大成者《乐记》中认为,音乐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生动地论述了音乐的社会功用。音乐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力量感动人、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 黑格尔说:“如果我们把美的领域中的活动看作是灵魂的解放,摆脱限制和压抑的过程,因为艺术通过供关照的形象可以缓和一切最酷烈的命运,使它成为欣赏的对象,那么,把这种自由推向最高峰的就是音乐。”贝多芬历经七年的艰苦创作,最终把德国伟大诗人席勒的名诗《欢乐颂》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不朽杰作《第九交响曲》,通过音乐把欢乐奉献给全世界。他认为,自由、平等、博爱是欢乐的前提,人们必须努力争取,才能获得解放。他用自己的苦难锻造了欢乐,这是灵魂与人格的真正升华,这是理想与胸怀的宽广博大! 道德人格的完成是一个渐悟的过程,要经过长期的陶冶和修养。人人都有为善的潜能,但需要不断实践,才能发展。“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音乐中蕴蓄着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正能量,传递着真善美,潜移默化地润泽心灵、提升人格,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这正是音乐魅力的独特之处。 以乐践行立德树人之途径 然而,在现实中音乐艺术或被“德育化”,片面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被赋予了功利主义色彩;或从音乐本位出发,重技轻艺,更多地强调技术训练,而忽视了音乐对于人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以及完美人格的塑造。因此,为化解上述问题,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努力拓展并践行音乐艺术对于立德树人独特价值的实施途径。其一,对个体而言,应修身律己,尊重艺术规律,通过音乐艺术全面提升个人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其二,对学校来说,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获得道德的理性认知,通过音乐美育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培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其三,对社会而言,通过音乐艺术提高国民素养和道德修养,完善道德人格,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创新力;其四,对民族而言,通过音乐艺术传继民族优秀文化,提升道德境界,弘扬民族精神。近年来应运而生的音乐艺术“国风雅歌”,正是建立在全球化背景下,以中国历史文化为基础并与西方音乐艺术融通及对话的具有原创性和深度表现力的中国音乐和歌唱艺术。“国风雅歌”以唱响中国品牌,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旨在寻找具有国际性审美尺度的艺术实体和表达方式,以超越诗与歌、美与善在审美上的差异与偏见,取得精神境界层面的和谐统一。它既可以含蓄而真实地体现中华民族内心深处高贵的文化品位和道德修养,又能自然地被世界接受认同。 音乐艺术正是以其独特的价值传递着真善美,以音乐之物境对美的领会,以音乐之情境对人性情意的感知,以音乐之心境对崇高人生境界的追求,润物无声地建立起高尚的品格德行和道德规范,塑造人格,圆融人生。在落实立德树人的实践中,作为审美的音乐和作为工具的音乐并不矛盾,相反,二者相辅相成,完全可以各尽其责,在各自领域充分发挥音乐的艺术功能和实用功能。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音乐艺术在立德树人中的独特价值。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