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看来,传播不仅是 “信息得以在空间传递和发布的过程”,其更重要的功用在于“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即“传播的仪式观”。换句话说,“传播的仪式观”更加注重潜藏在信息传递表层之下的价值观分享。纪录片是影视艺术的重要构成,也是“公共领域”中重要的“媒介仪式”,其目的在于从主流价值与个人追求间寻找到共通点。西部题材纪录片是我国纪录片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传递民族价值观、彰显文化自信的绝佳载体。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以《金城兰州》《河西走廊》《山里的日子》《最后的马帮》《茶马古道之德拉姆》为代表的西部题材纪录片在屡获国际殊荣的同时,也凭借着其独特的创作策略在价值共享的伟大实践中发挥出了自觉的先锋作用。 策略一:潜移默化间的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向心凝聚的有力保障,也是“仪式观”所强调的“共享信仰的表征”。在全球化趋势下,建构在文化自觉意识之上的文化认同,成为了民族复兴的心理基础。西部纪录片借助西部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和生活模式,着力开发西部地区独树一帜的文化效应,既逐步扩大了西部地区的国内影响和世界影响,也进一步推进了多元文化的互融共通。这让观众在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实现了文化认同与审美启迪。西部题材的纪录片如《苗乡的故事》《山里的日子》《河西走廊》《凉州会盟》等在近些年搭载着西部文化内涵的艺术符号,悄然间强化了民族的文化吸引力。与此同时,西部纪录片所显现出的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外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维护民族的文化安全与稳定发展,而对内则有助于构建民族的共有意识,实现更高层次的文化认同。 策略二:现实观照下的思辨智慧。 与其他专注于城市文化记录不同,西部纪录片将更多镜头聚焦在辽阔土地上,致力于发掘深厚土壤滋养下的绚丽文化。西部地区特殊的自然风光和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为西部纪录片提供了极大的表现畛域,而西部地区深邃悠远的历史积淀也为西部纪录片的创作贡献了文化眼界。相较于瑰丽风光的“奇观”映现,西部纪录片更注重哲学思辨式的理解和把握。这种思辨式的表现手法绝不是对自然真实的纯粹抽象,而是现实视角观照下物质真实层面的突破与超越。正是这种思辨式思想的深入,让西部纪录片得以透过日常生活的琐碎而探得生活的真谛。在西部纪录片中,熔铸于其中的生命意识与历史沉思也让观众从西部地区甚至从少数民族的生活中感受到民族不变的精神坚守。 策略三:对平凡个体的人文关怀。 人类现世的生存境况与建筑其上的人性关怀既是现实主义的关注所在,也是纪录片不可忽视的重要主题。换句话说,纪录片艺术水准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与人性光辉的契合程度。西部纪录片中所表现的对象多以人物为主,重视从个体的视角出发来审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同时在表现时更加倾向对边缘性和行将消逝的文化的记录。如西部纪录片《沙与海》讲述了刘泽远一家在广袤沙漠里极为艰难的生活境遇。在与恶劣条件作斗争的过程中,刘泽远一家顽强奋斗,在实现了生活自足之后又完成了子孙繁衍。对刘泽远一家的表现,显示出了纪录片对人类生存的现状关注以及对平凡个体的命运关怀。西部纪录片在制作和传播的过程中始终保有对人文关怀的执着,正是这种带有情感寄托色彩的制作关怀使得西部纪录片突破了现实意义上的事实记录,而上升为更高层面的审美选择和价值判断。 传播是“最奇妙的”,因为“它产生了社会联结,无论真情还是假意,它把人们连接在一起,并使相互共处的生活有了可能”。尽管在创作理念、创作手法和创作题材上依旧存在着僵化和狭窄的问题,但由于西部纪录片很少受商业资本的干预,因此在表现和传递生活本质时仍旧更为真实。这也使得其更好地完成了在潜移默化间构筑文化认同,在现实观照下培养思辨智慧,并最终完成对平凡个体开展人文关怀。 (作者单位:兰州城市学院传媒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