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我们习惯称之为民族民间文化,向来被看作是各社区、群体、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仪式、宗教、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文化场所等。 事实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产类别和保护内容划定,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大量进入保护名录的传承人未进行完整的技艺传承,而大量对遗产技艺的保护完整的传承人散落民间还未被纳入保护体系。未来申报怎样选择传承项目和人?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资源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文化变迁如何解决?如何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都还需要思考。 不管怎么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有的珍贵遗产,其保护、传承和发展,在各个层面都在积极探讨。目前,贵州省文化系统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正在积极开展,以申报为基础性研究和传承项目、传承数据采集、培训为主体,更大范围的力量在各种形式的展演和文化交流中实现社会化认同、传播和发展的主流导向,在新生的社会生活空间下,文化持有人通过政府引导、公司化运作等文化展演方式,不仅实现文化遗产的经济化,也完成了对文化遗产的传递和延续。 贵州多元文化具有后现代主义的审美结构,存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唯一性的价值,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乡土文化价值。而现实中,我们不难看到,文化持有者在降低他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文化同一性正在消解他们的认同。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无法忽略的问题,除了政府大力政策性推动和实质性投入,如何实现建构自我内生性动力和生计实现为基础的传承,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民族文化资源是贵州文化的核心资源,贵州提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省份变成民族文化强省,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则是非遗资源的创新性保护和现代性转换,而从顶层到民间都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非遗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时代价值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第一步要从各个层面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认识到我们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 因此,要针对性地选用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立法性保护等不同的保护措施,在借鉴持续传承模式有效保护的同时,管理部门制定出科学的规划和实施方案,专业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个人结成专业性、非营利性的保护团体,共同促进理论研究和探索,促进非遗保护地区间的交流,促进我国非遗的保护、传承、传播和发展。 探路以非遗为资源载体和价值导向的文化旅游产业,以文化传承为基础的发展方向是可持续发展的独特路径,以非替代性改变创新,在当下回望传统文明的支点,不改变古老符型的古老智慧和文明体系,才能持有贵州古老文明体系的源动力。 近日,2017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非遗集中展示在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举行,非遗节目展演、各地特色美食、特色非遗专场、非遗文创产品汇集一处,为期两天的展示让广大市民过足了瘾。 “这是一次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人人建设文化的生动实践”,省文化厅副厅长王红光在启动仪式上致辞时表示,非遗集中展示是今年文化艺术节的一件大事,是贵州大文化助推大扶贫,文化育民、文化励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的真实体现。 本次非遗集中展示活动主要分为优秀节目汇演、芦笙舞专场、傩戏专场以及花灯戏专场,由我省21个县(市)选送的优秀非遗节目及全省20余家长期从事非遗文创产品或非遗美食的企业组成。兴义市的八音坐唱《鱼水情、迎客调》、台江县的《反排木鼓舞》、威宁自治县的《撮泰吉》等节目在展演上大放异彩。展演节目中有些取自最古老的传统非遗文化,有的则是在吸取传统非遗文化的本真元素基础上进行了创作,让观众充分感受非遗文化的无限魅力。而专场表演更囊括了全省范围内的相关艺术形式,让人目不暇接,芦笙舞专场尤其受欢迎。 贵州具有丰富多彩、独具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苗族刺绣、蜡染技艺、傩文化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让“多彩贵州”文化品牌逐步成为一张响亮的名片。此次活动对于全面展示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合作,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在展示活动的背后,贵州非遗保护还有更多基础性和系统性的工作要做。作为非遗大省,自2005年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至今,贵州在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上就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尝试,从非遗传承人和非遗资源的保护到非遗的创新发展再到对外宣传交流,从田野间的非遗形态到搬上舞台的集中展示再到普及大众的探索,贵州的非遗人摸着石头过河且一直在路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