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由中央网信办和文化部联合主办的“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自9月15日启动以来,走过了贵州、福建、山西、湖北四省,有序推进,反响热烈。来自近百家新闻媒体的200多名编辑记者,通过亲身体验、实地采访,被非遗之美、传承人的故事深深打动,并以朴实、亲切、生动的新闻语言如实报道,打开了一扇网民了解、关注非遗的新窗口。 每一次邂逅非遗之美,相信很多人都会报以一声“哇”的惊叹。可是,我们对于非遗又知道多少呢? 美的背后,是坚实的保护。仅以非遗资源大省广东为例, 2011年,通过了我国《非遗法》出台后的国内第一部地方配套法规即《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紧随其后《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单位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评选办法》、《广东省文化厅关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陆续出台。生产性保护,抢救性保护,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在整体性保护方式下采取多种形式保护,"保护”的内涵就这样被拓宽,举措就这样被细化,触角就这样得到延伸,坚实的保护就此形成。 美的背后,是有力的传承。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数最多的国家。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仅不可移动文物就有76万多处。传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令人信慰的是,此次活动期间,广东的梅州客家山歌、狮舞、潮州音乐,贵州的侗布、刺绣、造纸,福建的惠和影雕、蔡氏漆线雕,山西的堆锦、剪纸、面塑等一些传统工艺,都得到了精彩展现,充分见证非遗传承的节奏和力度。 美的背后,是大胆的创新。对于非遗,人们当然看重身上的那股传统味原生态之美,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也渴求非遗的传承能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谋求创新发展、与时俱进,确保让非遗融入到时代之中,绽放光彩,焕发生机。这次网络传播活动,通过网络既保护了濒临失传的传统老手艺,也发掘了个性化、生活化、有历史感的年轻匠人作品。可以说为如何握住“会玩儿”的互联网时代,将非遗文化注入现代生活,赋予其鲜活内容,作出了充分解读。 保护、传承、创新,是非遗"美丽永驻”的三把金钥匙。而细品属于非遗人的那一个个故事,无不表达“保传创”的强烈心声。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启动更有力的保护和传承,最大限度释放传统文化魅力,值得我们每一个思考。美的事物,谁也不想错过,谁也不想失去,所以当我们邂逅非遗之美,就不应仅有“哇”的惊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