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间博物馆、研究院、公益机构为平台,七位苗绣民间博物馆或公益组织的女主人,在保守与开放的碰撞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索了一条具有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再生道路。 由贵州省文联、黔视界·2017非遗文化艺术周组委会、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苗学研究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以“非遗再生:保守与开放”为主题的2017苗疆“七姊妹”系列活动日前在贵阳美丽绽放,苗疆“七姊妹”围绕“非遗再生:保守与开放”主题分享各自的公益心得。 苗疆“七姊妹”除了向秀平来自湖南湘西外,其余全是贵州人,她们分别是安红、欧阳珍珍、雷艳、王小梅、蔡群和张晓慧,以及特邀姊妹曾丽、王燕达、吴小花,她们旗下的河湾苗学研究院、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苗妹非遗博物馆、蓝花叙事工坊、苗族蜡染工坊、波丽露染坊、对坐工坊、锦绣堂博物馆,以及银项圈公益等,享誉国内外。 这是苗疆“七姊妹”第三次相聚,探讨在新一轮的商业大潮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苗绣和其他项目,在保守与开放之间如果平衡,她们分别从非遗开发中的神圣敬畏、苗绣的全球化市场、校园传承、原生保护、公益语境、城市拓展以及和扶贫的联动等,分享各自的经验和思考。 近年来,苗绣等非遗产品在市场审美的推动下,再次焕发出艺术的魅力,市场价格也水涨船高,但不容忽视的是,过度的商业开发,也让非遗面临粗制滥造的工业冲击,在“七姊妹”的共识中,一方面要在技艺和敬畏心上“保守”,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要结合时代和时尚需求进行创新,在保护的同时,让非遗的元素达到应有的商业价值,把非遗的美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苗疆经济的发展。 2016年6月12日,苗疆“七姊妹”在贵阳诞生,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女性主体力量”分享各自的公益心得;2016年12月25日,主题为“美丽的乡愁·致敬古村落”的“苗疆七姊妹”岜梭苗寨芦笙场公益筹建启动仪式日前在多彩贵州文化创意产业园举办,为贵州施秉县岜梭28个苗寨芦笙场筹集了100余万元,目前芦笙场已建成,正在以芦笙场为核心,拓展其他非遗传承传习所。 在论坛上,贵州文化和非遗专家杨培德、余未人、顾久、杨光林、汪建初、刘锋、刘兆丰、李岚、滕进、吴小花等人围绕苗疆“七姊妹”的分享,结合自己对非遗再生的理解进行了深入解读,认为苗疆“七姊妹”的工作,既有非遗之美,也有市场之美,把苗疆的文化、艺术以及简洁、淳朴的生活方式进行了经常演绎,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中美美与共,让更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女性,在商业的冲击中,找到了回家的路。 在苗疆“七姊妹”系列主题活动中,由苗族歌手、全国人大代表雷艳创办的银项圈公益团队举行了成立仪式。银项圈是雷艳在古村落保护和非遗文化传承过程中,团队不断壮大后的公益组织,以古村落保护和非遗传承为主题,关注非遗中人的生存状态,以及整合社会各界力量一起,在保护好文化的同时,促进村落的发展。银项圈将会深度参与到黄平半山苗寨、三都盖赖苗寨的、榕江大励侗寨的古村落保护和非遗传承中。 在活动上,银项圈公益团队还和云岩区委宣传部和半山苗寨签订了合作协议,上海启秀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捐赠209000元给半山苗寨,用着芦笙场的修建和其他文化传承工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