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先生在其著作《生活的艺术》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在于对人生有一种建于明慧悟性之上的达观。这种对于人生的通达继而产生了自由解放的意识,放荡不羁的爱好与傲骨漠然的态度。 传统的美学方式早已将生存实用性与艺术审美性密合无间地统一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中国古典美学传统从其本质上说便是一部“生活审美化”的文化典籍,它的精神气韵已然浸润到传统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能够在诸多生活细节中找到最好的例证。 赏花饮茶,作为传统文人的生活方式,不仅在时间长河中塑造了中国人多维的审美感受,也积淀了历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与艺术理想。“闲停茶碗从容语,醉把花枝取次吟”的闲适、恬淡之境,恰如其分地描绘了人心向往之理想生活片段。古人赏花与品茶并非纯粹为了花与茶的色香味,而是意在茶外之旨和花外之韵。正所谓“花寄情致,茶韵道趣”,花的明艳绚烂与茶的淳朴平淡,于动与静、妩媚与素雅之间映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动静结合、内外兼修的生活哲学——“家居有事之学”。 笔墨纸砚,作为古人题诗作画时的媒介工具,在保持其自身实用功能的同时,也见证着传统文人审美情趣的演变。其自身的发展历程,开创于汉魏,兴盛于唐宋,最终形成了独具人文特色的文房之美。所谓“磨润色先生之腹,濡藏锋都尉之头,引书煤而黯黯,入文亩以休休”,作为工具的文房四士构成了中国传统读书人基本而稳定的日常生活。而审美意识融入书写工具,则体现出文人雅士在笔墨书斋的文化生活之余,力求为日常书写的实用功能平添诸多审美意趣的期盼,进而形成了“文房四士独相依”的书斋情怀。 庭院园林,则是传统文人于饮食起居的日常书斋生活之外,开辟出的一方亲近自然山水的独享空间。它兼具了休憩起居的生活实用与道法自然的美学营造,从而蕴涵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命美学观念,“造景天然”遂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最高法则。为了营造一个具体而微、触手可及的自然之境,主人调遣能工巧匠于园林中叠石造山、植木为林、凿地成池,在其整体的空间布局与细节的景观营造上追求师法自然之妙趣。清代学者李渔将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借景手法喻为“以一卷代山,以一勺代水”,这种以小见大,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空间处理,不仅映射出传统造园艺术装饰日常、愉悦情志的生活实用美学,也凸显出传统文人“网罗天地于门户,饮吸山川于胸怀”的古典浪漫情怀。 属于中国古典生活范畴的类目颇多,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究其根本,须是具有典范性的中国传统生活方式。而在这种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中,则蕴含着历代中国人对古典美学的思考与实践。正因为这一美学思想源于生命意识,继而又回馈日常生活,它才能在漫长的岁月中始终保持着生生不息的活力。 (作者:张润 系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