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艺术浪漫之都里,卢浮宫、奥赛美术馆、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等众多博物馆美术馆犹如一颗颗珍珠,镶嵌在塞纳河两岸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熠熠生辉。而在其中,有一座美术馆在不经意间承载了巴黎的宁静和淳朴,那便是橘园美术馆。 认识橘园 因为莫奈 如果说奥赛美术馆更多的是众神之舞,那么在橘园,可以说便是莫奈一枝独秀了。因为巨幅《睡莲》,橘园承载了莫奈花园里最纯洁美好的“光”。 橘园位于卢浮宫前的杜乐丽花园的西南角,紧邻塞纳河,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拿破仑三世时期。它的前身是一个种植柠檬和柑橘的温室,故而得名为“橘园”。1918年的时候,莫奈将他即将完成的作品《睡莲》捐献给国家,当时的总理乔治·克莱蒙梭建议把画作布置在橘园中展出,接下来便是《睡莲》见证着它的三次改造。 可以说橘园的改建,尤其是室内的布置和设计是完全围绕着《睡莲》传世巨作进行的。早在莫奈完成画作之前,他便早已设计好展陈,分别为两个椭圆形房间加上一个小前厅,每个椭圆厅的环形墙面上布置作品,自然光从上方打下来,呈现一种最为自然的状态,他希望能够创造出一种无限的意境以及自然的光感和宁静的氛围。1927年5月,建筑师卡米尔·利费尔完成了橘园的第一次改造,基本按照莫奈的想法建造了展厅;1966年,随着展品的增多,进行了第二次改造,在原有的展厅上方加了一层展厅,因而导致原来的椭圆展厅的自然采光效果消失了,变得封闭而不再具有灵性;1999年的时候,美术馆决定让睡莲厅重新找回莫奈所希望的自然光,于是进行了第三次改造,建筑师团队是BLP建筑事务所,2006年美术馆重新开放,睡莲厅重新接受自然的洗礼。而我所领略到的便是这第三次改建后的橘园美术馆。 典雅的现代建筑 美术馆的古典外貌并没有十分惊艳之处,只有改造后的落地式玻璃,透过玻璃看到的混凝土体量隐隐彰显着现代的气息,这种古典和现代的形式并没有冲突,更多的是一种共存的态度,质朴而祥和。加建的混凝土体量以一种“悬浮”的姿态被安置在橘园美术馆的古典外围护结构里面,这种“脱离”的处理手法,无论是从外观看来,亦或是空间感受上都营造出一种奇妙的效果,“并置”本身便创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而清水混凝土材料的选择则更加强化了这样的氛围。 改造后的橘园美术馆可以分为三部分体量,一个是入口上方漂浮着的混凝土体量,这个体量的主要功能是办公和辅助用房,一个是睡莲厅,这是美术馆的核心和精华所在;另一个体量是地下部分,也是美术馆最大的一个部分,包括地下画廊以及其他的辅助用房。 美术馆的流线简洁明晰,入口在西侧山墙处,一个玻璃构成的门斗空间简洁大方,进入玻璃门通过安检便会穿过一个走道,两侧的墙后面是功能用房,这个走道的上方是办公的混凝土体量,层高较低,约2.5米,整个走道光线控制是较暗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走道尽端天光采光的通高的公共区域。进入公共区域,正对的是另一个混凝土体量,通过正中间的天桥与公共大厅连接,天桥两侧对称布置着通往地下展厅的楼梯,玻璃栏板的使用和清水混凝土的对比,将现代建筑的典雅展现得淋漓尽致,而顶部的天和桁架结构窗则暗示着工业革命的结晶和精华。天桥的铺地材质由门厅的灰色的混凝土地面变为亲切的暖色木材铺地,颜色和材料的亲人性对整个公共大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天桥的中轴线位置也暗示着前面的方向是主要的空间,形成一个明晰的流线导向。 穿过门洞,进入一个纯白色前厅,门厅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门洞通往后面,门厅没有天光,也没有任何装饰,这是一个铺垫,也是一种洗涤,像一个冥想堂,让人清除一切色彩的要素,在进入椭圆厅前做好准备,同时也让人逐渐安定下来。 自然光点“活”了睡莲 之后便进入了第一个椭圆厅,突然间视野打开了,天光洒下来,纯白的椭圆墙面上挂着四幅睡莲,中间有一圈椭圆形座椅,天花和地板都是白色的,整个空间宁静至极,简洁至极,睡莲跃动的色彩一下子成为了主角,浮现在每一个观者的眼前,莫奈花园的睡莲最自然地状态,一天的变化、一年的变化在莫奈灵动的笔下铺陈开来。 只有亲临其境,才能深深体会只有自然光与睡莲画作的作用,才能展现睡莲最为精妙的状态,自然光一天内的微妙变化,让本来是静止的睡莲画作“活”了,自然赋予了画作最神奇的光感,可以说在这里呆一天,你可以看到无数幅睡莲,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感觉和触动,这正是莫奈所追寻的精髓,宁静的灵动,而白色的椭圆展厅恰恰好提供了这么一个背景,让观者充分陷入到这一个自然的画作中,陷入无限的空间和时间的序列里。这是一种神奇的感受,画家的意志、建筑师的匠心独运,将画作的无限生机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对天光的处理上,照明设计师和建筑师可谓用尽心思,为了营造出室内柔和而又富于变化的自然光。椭圆厅的顶部设计了可以智能调节的反射罩,将天窗射入的阳光进行收集、处理和反射,再透过两层柔性半透材料形成滤光层,从而通过光线的处理,让进入展厅的自然光柔和而富于变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油画本身不受到自然光直接照射以免造成损坏。 容纳宁静的美好 第一个椭圆厅后面是另一个较大的椭圆厅,进入之前需要穿过两侧的过厅,也是纯白不带任何展示的,让人的眼睛暂时得到休息,迎接下一个“莫奈时间”。第二个椭圆厅的展陈基本跟第一个一致,大小比第一个略大,同样是宁静祥和的氛围,同样是灵动的美好,只是睡莲的状态有些微妙的差别,画作的笔触和表现的内容上略微有些不同,但同样让人沁人心脾、流连其中。 出了椭圆厅,沿着天桥两侧的楼梯往下走,便通往地下的画廊展厅,中间有一个夹层,作为一个开放的纪念品商店空间,而商店底下的部分则作为厕所和休息区域。地下展厅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面积较大的展览区,主要是人工光照明,另一个则是狭长的画廊,混凝土墙面,顶上是天窗采光,梁直接暴露在外面,形成了强烈的序列感和纵深感。在光环境的处理上,同样也是为了使自然光柔和均匀布置,在天窗的下部设置了柔光罩,柔性材料的悬挂和所带来的微微的弧线使整个空间有了弹性,从而更加宜人。 看完莫奈,再欣赏高更、塞尚、马蒂斯等人的作品,在一轮轮的视觉冲击下,纯净的混凝土空间变成了一种容器,容纳下了大千的艺术世界,容纳下了宁静的美好。 特定的建筑为特定的事件服务,橘园就是这样的一个容器,记录下了印象主义的种种美好,记录下了莫奈对于自然的无限追求;美术馆就像一个背景,让艺术的事件在其中发生,好的设计能让这种事件得以升华,得以提炼,最终跟艺术本身融为一个整体,成为艺术的一部分,成为宁静的一份子。(作者系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坂茂建筑纽约事务所建筑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