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队长2》海报 清明小长假过去,国内电影市场再现一家独大的场景:好莱坞引进大片《美国队长2》以超3亿元票房领跑!南京新街口国际影城的IMAX厅放映的3D版尽管票价不菲却几乎场场爆满,震撼的画面、精彩的情节再一次征服了现场观众,“这才是大片”的感叹又一次回荡在IMAX巨大的银幕前。 《美国队长2》是人们心目中典型的美国“主旋律大片”,当然,这并非是电影理论认可的划分法,影迷所谓的“美国主旋律”影片,其实指的就是“美国英雄拯救世界”的主题影片。近年来,引进大片中这类影片比比皆是,比如《钢铁侠》讲述的是美国科技牛人拯救世界的故事;《虎胆龙威4》是美国黑客英雄拯救世界的故事;《环太平洋》是美国超级海军打败大海怪拯救世界的故事;《复仇者联盟》则是一帮美国超级英雄打败外星大BOSS拯救世界的故事;还有《超人》,是外星人拯救世界的故事,但美国人拯救了这个外星人!即使是《阿凡达》这样的扒了人皮长了尾巴的外星好汉,他也是从美国军队里走出来的英雄——尽管内容或者包装不同,但“美国英雄拯救世界”这一核心却从来没有变过。 为什么这样老套的、人们一眼就能看到结果的影片每次引进国内都能引发一次国内影坛票房的“海啸”——就像一艘超级战舰驶进了小河沟,原本就有限的排片量,一下子就被好莱坞的超级英雄们夺去大半,最后这些大片揣着抢来的几亿票房满意而去…… 如果把美国主旋律大片比作一枚枚打向观众的糖衣炮弹,那么为了让美国英雄拯救世界这枚炮弹在观众心底里炸开花,好莱坞格外注重包裹在炮弹外面的那层厚厚糖衣—— 好电影首先需要一个好故事,美国人深深懂得这个道理,即使是在越来越依靠技术取胜的好莱坞,美国人编故事的能力也丝毫没有减弱。为了让代表正义一方的美国英雄拥有一番惊天动地的作为,美国的编剧们不停地为英雄寻找“合格”的对手——冷战时是前苏联的战争狂人,冷战后是南美的大毒枭,海湾战争后是中东邪恶的酋长们,科索沃战争后是分裂后的东欧某国,911后是潜伏在世界各地的恐怖分子……如果现实世界中的坏人们都被美国英雄干掉了,那么他们干脆把外星人和大怪物当成对手。 与势均力敌的对手过招,“革命道路”自然是曲折的,胜利自然是艰难的,故事当然也就有了一波三折乃至荡气回肠的可能,美国主旋律大片为什么好看,这就是道理。当然,展露英雄本色的同时,好莱坞不忘耍点小伎俩,比如让主角置于某种道义抉择中,被“为实现正义目的能否置程序正义于不顾”这样的问题所困扰,其目的就是展现英雄人物的复杂性,而这些英雄们面临的抉择,其实也在旁敲侧击地暗示给每一个观众,这就让影片简单易懂的情节有了一定程度的思考空间,从而弥补了此类影片思想性的不足。 说到角色,美国主旋律影片中的人物角色设置从未脸谱化。美国的超级英雄往往都是一个普通人,比如《虎胆龙威4》里面的黑客少年,他们有着普通人一样的问题和烦恼,他们的英雄举动从来没有被先天赋予一种高尚的情操,而是机缘巧合或者是被某种精神所感召从而进行了一场英雄壮举。即使是美国队长、钢铁侠这样的超级英雄,他们在作为英雄应付各种外星人和大怪物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应付作为普通人所面临的日常生活中的危机,这种看似屌丝式的觉醒或者英雄的普通一面,其实也是为了拉近电影角色和普通观众的距离,告诉大家,你,其实也可以成为英雄。 说到这就不得不对国内的主旋律影片吐吐槽了,国内的主旋律影片,往往主题先行。要么是对革命前辈事迹的“艺术再现”,要么是对模范人物的肉麻吹捧,而所谓“与时俱进、不同以往”,无非就是让典型人物说点糙话、俗话以展现其普通人一面,或者寻点革命人物的情感花边,就完成了所谓血肉丰满。更有甚者,则是撒胡椒面似的遍邀明星,美其名曰“群星闪耀”的大制作,这其实是对电影故事本身没有底气,更是对重大题材没有丝毫的诚意,说重点儿,是行政作风中的“懒政”思维在已经市场化的电影行业里的“还魂”而已。受到这样主旋律大片邀请的明星,要么拿钱拍戏走人,要么宣示存在尚未过气,哪有空间去琢磨剧情、塑造形象,这样的主旋律电影,有多少观众会有亲近感,又有谁会爱看呢? 回到美国主旋律大片,在题材、故事、人物设置之外,这些大片之“大”就体现在各种震撼的效果上。不得不说,好莱坞玩起电影科技来可能领先世界至少10年,尤其近年来,引进大片的制作越来越大,结合IMAX巨幕技术和3D技术,影片的场面越来越震撼,花样越来越多,就拿影片中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未来科技产品来说,其想象力远非其他国家电影能比。这其实也道出了美国主旋律影片总能吸引观众的主要原因——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这个角度来说,除了电影科技外,上文所说的题材、故事以及超级英雄本身无不是想象力和创造力塑造的结果,这正是美国主旋律电影致胜的法宝。 给不变的精神内核插上多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无怪乎美国的“主旋律大片”总能行销世界,这并不是我们想为美国主旋律大片唱赞歌,而是希望“国产主旋律”在思考应对之策的同时,也能学学美国主旋律影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即使还不能在技术层面与之比肩,但至少让人看到你的诚意,最不济也别用“数星星”式的“创新力”糊弄观众,这样的创造力用多了,主旋律影片不仅会给观众留下无趣、说教、糊弄的印象,就连导演和演员都会自动把表演习惯调试成“无脑模式”,而指望这样的大片实现“电影走出去”,乃至“文化复兴”和“价值观输出”,丢的不止是票房,也有中国电影的脸,更有观众的耐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