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章艺术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岭南印章胎息于秦汉玺印,也有着悠久的历史。《魏石经室古玺印影》和《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可算是岭南地区最早的官印图录,里面记载有秦“南海司空”“苍梧候丞”印章, 它们应是秦代在岭南所置地方官印。近代在广州西村秦墓出土的“蕃禺”烙印,为当时的番禺工官所造,这是岭南地区目前所见到的最早印章实物,弥足珍贵。 如果说秦代的岭南印章发展远远逊色于中原,那么,西汉南越国玺印则较为全面地体现了二千年前岭南地区的印章艺术水平。南越国是一个有较强独立性的割据王国,在官印制作上有它的仿效性和特殊性,其官印制度既参照了秦汉特征而设置,但又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了改制。南越文王墓出土的“文帝九年乐府工造” 铭文,为南越国官印制作的规范用字“摹印篆”,它的出现标志着南越国印章制度的形成。“文帝行玺”是南越国官印的代表作,它以规范标准的南越国“摹印篆”入印,布局规整,笔画饱满,有一种庄严雄伟的王者之气。此外,“泰子”金印和“帝印”玉印整体显得圆润匀净,笔画峻拔劲健。这些印章体现了南越国工匠高超的艺术智慧和工艺制作水平,在中国印章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汉中期以后,岭南地区流传的印章为数不多。《封泥考略》等谱录载有汉武帝平定岭南时所授 “九真太守章”“豫章司马”“桂阳太守章”“南海守丞”等官印,现代出土的有三国东吴时期的“始兴左尉”、晋永嘉年间的“牙门将印章”等官印。这些印章古朴典雅,体现了汉代官印的制作水平。而元明时期的“南雄州路总管府之印”“右提督澄海镇前锋营关防”“亲军虎卫左镇中协副总兵关防”等印章,对研究岭南文化和地方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这些印章为九叠文,线条横平竖直,缺少印章审美的艺术性,其艺术水平和制作工艺远远逊色于南越国时期的印章。 宋代以后,印章已作为文人的书画款印使用,文人开始参与印章的篆稿创作。岭南地区现存的文人自用印有“许申之印”和“白玉蟾印”,两印流露出较浓厚的文人审美情趣,显示了文人印形成和发展的特征。此外,明代初期陈琏的自用印“陈琏印章”“稽古之学”,在配篆、章法、用刀上均反映了明初文人印章在艺术创作上的审美范式,体现了文人在印章中所倾注的巧妙构思。罗亨信的“都御史章”“永乐第一科进士”两面白文石质印章,以小篆入印,有笔有墨,它所代表的艺术水平和所用的材质,对文人篆刻形成之前的发展史有着非常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明代流派篆刻是印学史的重要时期。以文徵明、文彭父子为首的印人倡导了篆刻艺术创作以六书为准则,自篆自刻,此时印章艺术才真正进入了“文人篆刻”艺术创作的新时期。 明末岭南篆刻与江浙一样,最大特色都是,这是一个“文人篆刻”的时代。其代表人物张萱不仅是一位博通经史的学者、诗人,而且是岭南篆刻的实践者和倡导者。张萱认为篆刻是一门饱含学问修养的艺术,倡导刻印要“是当重字学之”,不能“惟问镌镂,不问六书”。他的篆刻追求小篆的“清圆劲拔”,所作挺劲秀逸。著有《古文奇字》《字学之难》《玺印》等印学文章,并推广印学,对岭南篆刻的兴起贡献甚大。稍后的马元震、黎崇宣、郭安世、邱颖叔、李子木、何伯友、方约斯等文人士夫在篆刻上力追秦汉,近追文、何,其中不乏治印的高手。 明代岭南印人,既有专业的印人,也有余事作印者。他们承袭秦汉印章精髓,以六书为根基,以诗词、书画为学养,作品内涵丰富,为岭南印坛树立了典雅淳朴的印风,为清代岭南篆刻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清代印坛是篆刻艺术出新的时代。乾嘉以后,丁敬异军突起,开创浙派。邓石如以“印外求印,印从书出”的胆识,拓展了“刚健婀娜”的印风,开创皖派。由于岭南地区僻处一隅,江浙印风对本地影响稍晚,故乾嘉时期的岭南篆刻多取法秦汉、元人,不涉皖浙流派。 清代岭南篆刻最大的特色是“复古开新”。在这一时期里,谢景卿被认为是最杰出的印人,他以诗人的气质、博通经史和精于金石的才华,倡导以淳正典雅的元朱文印和汉印为尚,使当时印坛为之一振。同时,他大胆汲取金文、殳书、秦诏版、汉碑额、天发神谶碑及汉瓦文字的意趣入印,为岭南印坛和后世印人开启了“印外求印”的源头。由此,“淳正典雅”的粤派篆刻风气崛起于岭南,历久而不衰。继之而起者有黎简、尹右等。黎简以汉印为宗,印风峻傥而疏狂。尹右篆刻意趣天然,直逼汉人,时称“绝技”。而冯敏昌、张锦芳、谢兰生、温汝适、吴荣光等人,继承谢氏的印学精神,精研金石碑版文字,以学问而篆刻,印风古雅淳朴。 嘉道年间,外地印人陈鸿寿、常云生、余曼庵、徐三庚、符翕等纷纷客粤鬻艺授徒,皖浙篆刻风气宏开,被泽岭南。本地印坛出现了地区性的印学群体,如东莞的“可园群体”、潮汕地区的“岭东群体”等,从而丰富了粤地的篆刻风格。 晚清岭南印学最重要的倡导者、大学者陈澧对当时印坛的流弊提出了批评,并撰写《摹印述》,阐明篆刻艺术“宗汉”质朴之美和“古质今妍”的审美观,力倡宗汉法及元人朱文法的“复古主义”宗旨,正本清源,使“雅正淳古”之风得以在岭南发扬光大。受其印学观影响的有徐灏、陈璞、孟鸿光、李文田、朱越生、谢耀、黄绍昌、何昆玉、何瑗玉、梁于渭、江逢辰、李阳等。其中何昆玉所作,将碑刻的浑朴和玉筋的匀净互相熔冶,濯古开新,是东塾印学的继承者。陈澧是金石文字学者的大家,他所倡导的印学追随者众,以至衍生出一个以金石文字学者为主体的印学流派——“东塾印派”,将清后期的岭南篆刻艺术推至一个高峰。 光绪年间,安徽篆刻大师黄士陵南下广东游艺授徒,对岭南印学产生了巨大影响,黟山印风迅猛崛起,风靡岭南,并为岭南近代印坛造就了大批人才,以至繁衍成一个新的篆刻流派——“黟山派”。 综上所述,明代岭南印坛的特征是“文人篆刻”,而清代的篆刻特征是“复古开新”。晚清以后,由于广东是辛亥革命的发源地,西方思想也较早传入该地区,受此影响,“求新求变”的观念在广东反应尤为强烈,这种思想亦成为现当代岭南篆刻的特征。 易孺、李尹桑、邓尔雅、简经纶是这种思想的代表。易孺将传统文人篆刻与现代西方绘画的某些观念糅合起来,大胆革新,印风奇崛稚拙,特色鲜明。李尹桑师法三代,气韵淳雅,别出机杼。邓尔雅以西方几何美学融入印章中, 入印文字“充满革新精神”,追求“画有笔墨色,印有笔墨刀”,令人耳目一新。简经纶以甲骨文入印,线条瘦劲高古,为印林创出新面目。在他们的影响下,岭南印坛形成新的局面,开拓出新的境界,形成并发展成为一个以地域命名的印学流派——“岭南派”。自此,广东印坛以崭新的面貌,崛起于近现代的中国印坛。 当代岭南篆刻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容庚、商承祚、秦咢生、马国权等以金石文字学名世,以学养印,印风古雅静穆,堪称一代名家。冯康侯、黄文宽、张大经、罗叔重、卢鼎公、陈语山所作熔冶秦汉、明清诸家,师古出新,称绝天南。吴子复、丁衍庸涉猎西方绘画,游于三代,取法汉碑汉砖,融汇中西,濯古开新,跻身于海内印坛。女印人谈月色擅圆朱文印,瘦金体入印尤为称绝,为国内女印家之佼佼者。叶奕治印源出甲骨、金文、汉铭诸体,所作挺劲秀雅,不让须眉。 此外,1921年的 “广东省第一次美术展览会” 展出了广东印人的篆刻作品。篆刻以独立的形式与美术作品一起参与官方的展览,此展实开风气之先,为中国篆刻展览的滥觞。新中国成立后,岭南篆刻创作和研究蓬勃发展。1962年,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创办了“文史夜学院”,这是广东篆刻教学进入学院专业课程的开端。翌年,广东省书法篆刻研究会亦宣布成立,掀起了群众性的书法篆刻热潮。改革开放后,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举办了多期篆刻学习班,培养了众多的篆刻人才,多次举办中外篆刻交流展和篆刻评奖活动,出版篆刻专集,成立篆刻委员会,各地印社纷纷成立,使广东篆刻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本文为《岭南篆刻史》绪论,有删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