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震。”这是《史记》中关于秦军战鼓气势骇人、夺人魂魄的一段描述。鼓声响彻,撼天动地,不仅让想解救韩国的赵王摇摆不定,就连廉颇、蔺相如等文臣武将也不看好,足可见大秦战鼓在战争中发挥的重要功效。 鼓虽然是一种打击乐器,但在古代的军事上,却相当于近代战争中的冲锋号,发挥着重要作用。故而,军中之鼓又称为战鼓,军队特设旗鼓营,专门用来指挥战争。旗有旗语,鼓有鼓音,旗语鼓音,号令三军。《左传·曹刿论战》云:“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军之所以勇猛无敌,所向披靡,除了勇敢善战之外,其战鼓的扬威鼓气之用也是不容小觑的。 大秦战鼓,又名“黑老虎”,是大秦帝国的军魂。秦定都咸阳后,战事歇息,旗鼓营也变营为寨,这就有了今日咸阳城外的掌旗寨,而原先的大秦战鼓也变成了村鼓,世代相传。在掌旗寨人的心目中,鼓是通天的神器,而秦战鼓则是鼓中之王。不管是逢年过节,祭祖迎神,还是婚丧嫁娶,村民们都敲秦战鼓,取热闹、去晦气,这一敲就敲了2000多年,相传了四十六代。2009年,大秦战鼓被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保护发扬。 大秦战鼓之所以能够发出虎啸般的声响而闻名鼓界,与其独特的选材和特殊的制作工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直径在1.8米以上的大秦战鼓,鼓面需用特大牛皮,且要选用健壮“乳牛”之皮。所谓“乳牛”即没有生育能力之母牛,该牛皮弹性、韧性、耐击打性都优于其他牛皮。 在制作中,先对乳牛皮进行清油浸渗,以利于防潮,即使雨水落在鼓面上,也不会影响鼓音鼓质,且随着击打就滚落了。然后,再将牛皮绷到鼓腔上,使劲反复踏踩四七二十八天,以提高鼓面的弹性和韧性。而且,鼓帮要选用槐木、枣木等硬杂木。鼓帮做好后,要在鼓帮外调胶缠裹三层白布,再用生漆多次涂刷。鼓腔内还要装若干根钢簧,钢簧上挂若干个小铜铃。 独特的材质和精湛的工艺,让大秦战鼓防潮不怕雨,鼓声洪亮浑厚独特。而一般鼓的鼓面为一般牛皮,要么不踩,要么只踩一两天;鼓帮多选杨木、松木,虽然携带轻便,但易变形、声音效果差又不防潮。重达两百多斤的大秦战鼓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打得了的,它不仅需要强劲的臂力和超强的耐力,还是个技术活,既有“追星棰”“揽月棰”,还有“冲天棰”“撼地棰”,棰棰都有“下数”,有板、有眼、有力,一个动作接一个动作,脚后跟基本就不挨地。尤其是其肢体语言,融戏剧、体育、舞蹈于一身,可以说,那不是打鼓,而是擂鼓。 打鼓的鼓阵也是多种多样,有三星阵、五星阵、七星阵、八卦阵等阵法。阵容少则三五十人,多则数百人,一盘主鼓主打,数盘副鼓助敲,还有锣、铙、锁呐、马铃伴奏,可谓威武。鼓乐分为出征曲、交战曲、凯旋曲。伴随着震天动地的磅礴鼓声,那催人奋进的勇猛向前,刀光剑影的腥风血雨,还有铁血狼烟的摧枯拉朽都迎面扑来,仿佛让人看到2000多年以前,大秦帝国的“虎狼之师”横扫六合的雄壮气势,看到了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精神气概。 战鼓响起,那是出征的英武、交战的威猛、凯旋的豪迈。如今,鼓皮虽旧,鼓手已老,但这跨越2000多年的磅礴之声,却从未中断。因为,大秦战鼓的渊源是秦人的渊源,大秦战鼓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