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青春片成了叫座不叫好的典型,诸如《匆匆那年》这样的影片,往往票房火热可却背负了沉重的骂名,抛开国产片本身的粗制滥造不说,很多情况下大家都是对这些老男人们肆意消费我们的青春不满,而且青春片的叙事也逐渐固化成了一个调调,其模式是如此的相似,那让人心痛难舍的早恋、痛苦不堪的成长,残酷无比的成年生活……再配上几个老物件,几首斗志昂扬的老歌,几个老黄瓜刷绿漆的明星……一部青春片就齐活了。 如今这部《少年班》似乎想做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影片将视点放置在一个“传奇”群体身上,即被媒体和国人誉为“天才儿童”的少年班的学生们,这些学生往往在小学、初高中阶段表现出超出同龄人的本领,跳级、获奖那是常有的事情,于是很多大学也将这些“小天才”特招进来,美其名曰“少年班”。“少年班”的存在是一个特殊时代的产物,充分彰显的是国人和教育的急功近利心态,但事实证明,“少年班”很难称得上是一个成功的实验,其争议性始终伴随在这些少年的光环之上,而这些少年日后的人生,即便从传统的眼光看过去,也很难称得上是成功的。那么,针对这样一个题材,似乎有很多可以深入言说的地方。 但可惜的是,《少年班》既没有将少年班现象本身作为深度的解剖点,也没有深入的将少年班的成员们作为一个复杂的个体写作,而只是借此为一个由头,玩的还是一出不太新鲜也无法让人感动的青春流逝记。 影片开始如美剧《英雄》般,孙红雷饰演的某招生工作人员,在祖国大地四处搜寻所谓天才,也是慨叹一下孙红雷近些年的形象似乎越来越一致了,都逃脱不出民国间谍的气质,开场气势十足,拥有诡谲的霸气,但最终却成一个虚无的泡影。其实剧中这个人物,很有一些故事可言,他出身“少年班”,对其有一种疯狂的执迷,所以不惜伪造证件也要让“少年班”存活下去,面对“诱惑”了少年班成员的“女神”,他也不顾形象去舞会上朝她泼水,在校长发现真相后,更是能够下跪、鞭笞自己,以求获得谅解和让“少年班”前行的批准。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但影片除了交代了一下他裸奔的憋屈故事之外,对周知庸的极端和痴狂,并没有做出什么深入的解答,导致这个人物看上去就是一个诡异的、钻牛角尖的家伙。 当少年班的成员都来到大学校园之后,就设置了一个叫做“IMC”的数学竞赛,这个被神化的国际顶尖比赛,就像是一个乌托邦一样,成为这些天才少年目标,而伴随着数学竞赛的失败,少年班本身和周知庸都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整个影片叙事的大体结构就是如此,将成长和情节穿插在竞赛的准备过程中。 但问题在于,导演并没有想把《少年班》拍成是一部少年锥刺股最终战胜各路大拿而获奖的励志戏,因此整个影片中少年们的解题和筹备工作,其实都没什么意义,无非就是凸显他们的神奇而已,再来震慑一下观众,可谁在乎呢?我们甚至都不知道在黑板上写的那些看上去高大上的计算公式到底是不是正确的。 所以影片的吊诡就诞生在此处,明显导演不想过多的凸显“少年班”的传奇色彩,而是关注他们更为日常的一面,所以奇葩也好、屌丝也罢,这些少年都被规划成一个更为“普通”的人来进行呈现,导演讲他们的爱情、欲望到最后女神破灭,少年们的神奇梦最终坍塌,什么都不剩,和大学里的男屌丝们一样一样的。可是,导演又花了大笔墨去刻画少年们的传奇性和特别之处,脑子灵光成了他们与众不同的标签,不仅未卜先知,而且物为我用,在一场吴未挡架的场景中,他变魔法似的找出了各种各样的道具挡住了体育系的大高个们,而光着头的王大法,更是算尽了各种天机,如果一次可以算是巧合的话,那么影片不断的去呈现这些少年们的“非一般”本领,则显然有消费其传奇性的投机在里面,这种投机还体现在描绘这些情节时影片所呈现的夸张、逗趣的氛围,以及慢动作、光线等视觉效果的运用等等。 于是《少年班》的根本问题就凸显了,既想跳脱开“少年班”本身,又想消费“少年班”的噱头,既想在叙事上关注少年们的普通生活,又要添加很多夸张的情节来增添观影时的趣味,所以导致《少年班》在故事的叙说上模棱两可的同时也重心不稳,反倒是添加了不少趣味情节、搞笑段落,明显导演没搞明白,观众来看《少年班》是想要看什么。 更让人觉得可惜的是,《少年班》仍然没有跳脱出青春片情情爱爱那一套,从一开始就讲少年们的各种欲望,试图说明天才们也有情欲!而且这套爱情也是搬用了国产青春片的爱情法则,而导演对长的漂亮、又有才华女生的恨意,看上去也是满满的,不惜让一介女神去和男小开车震,来破碎少年们的“春梦”,这种情节设置的段位真是太low了! 正是在从视觉到情节上的奇观化追求中,导演既忘了将故事讲圆满,也忽略了对少年们形象的复合书写,而只是描绘了几个有情欲的怪咖,除了吴未这条鲶鱼还稍微饱满一些,其他角色都扁平的就像是iOS8里的图标一样,让人觉得寡淡无味。 文/达达先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