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是我国最具典型的一种服装,原本仅为满族妇女所穿,因为满族又被称为旗人,因而旗袍得此名。清朝初期,旗装仅为满族妇女所用,汉族妇女的着装仍然延续以往的上衣下裙,到了清后期,满汉着装开始大融合,旗袍的着装范围有所扩展,但风格和裁剪上依旧比较传统,直线性的设计,胸腰肩臀平直,并不凸显女性的体态和曲线,这是由我国封建社会传统保守思想和审美所决定的。 直至19世纪,中西方贸易往来密切,大量的西方纺织品流入中国,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审美观念和服饰文化,开始注重和强调女性的曲线美,特别是巴黎风的低腰线、短裙长等将女性的胸腰比例拉长,纤细的脚踝裸露出来,别有一番韵味。女性们不再用厚厚的布幛包裹身体,坚持直线裁剪的基础上开始将裙子长度变短,如露出小腿、露出手腕,展露性感的一面。加之国内政治风云变幻,废除帝制,传统的辫发、旗装都不再流行,这也为旗袍的变化创造了环境和条件。 到20世纪初,这种趋势进一步加强,受到西方短裙审美观的影响,旗袍也将长度裁剪至膝盖,袖子改为喇叭式,整个衣服边缘用丝绦滚边,看起来轻松活泼,很多沿海城市的时尚女性则搭配玻璃丝袜、高跟鞋,彰显出时髦的一面。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西融合趋势更加明显,各行各业都开始不同程度的西化。当时上海被誉为东方小巴黎的上海,是全国时尚盛地,每隔几个月便会有一批西方的服饰引进,随之西方的服装杂志、图片、服装资讯等也一同引入,各种最新面料、最新服装表演、展览等西式化的风潮影响着上海人的观念,欧洲服饰倾向于收腰裁剪、展现女性身材,于是他们也将旗袍改良为收腰款式,突出胸臀的曲线美,袖口变窄,不再采用喇叭袖,整体更加纤细和修长,可见现代化工业文明的发展,使得大众对服饰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尤其是上海,杂糅东西文化,自成一体,海派文化风格立现,旗袍自然是其最贴合达意的体现。 后来为了更加凸显女性玲珑的身材,旗袍由短再次加长,但为了不妨碍走路,设计上将腹部收紧,在旗袍两侧开了叉。而后,旗袍又再次吸收了西方的西装的审美,改变了古代女性以溜肩为美的观念,采用绱袖和垫肩技艺,将细节改良得更完美。30年代中期,旗袍长度再次加长,直至脚踝,或小腿下部,称“扫地旗袍”,这样佩戴上必须穿高跟鞋才能演绎出风情。而为了便于行走,开衩也成了旗袍的重要特色之一,开衩的高度也在不断变化,低衩、高衩、无衩,同时胸省、腰省的运用也使得旗袍变得更立体,更能体现女性曲线美。 旗袍最大的特性就是穿着舒适,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旗袍款式极具特点,既突破了我国传统的保守风格,又与西方夸张的服饰风格迥异,它借鉴了西方剪裁、融入了西方审美,装饰、造型裁剪更为西式化,比如西式装袖将女性肩部的线条勾勒的极好。旗袍的盘扣有所改良,借鉴西方的拉链、按扣,旗袍用料上也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丝绸、锦缎,还加入了西方的时装面料,比如洋绢、蕾丝等。 进入新时代,大众对服饰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精美、面料好,还要合身,这里所说的合身指的是能够规避身材缺陷,发挥身材优势,让衣服为人所用。比如胸部不够丰满的女性,会选用平面修长款的旗袍来装扮自己,而胸部较为丰满的女性则会选取立体式裁剪的旗袍,来凸显自己的身材优势。旗袍开始朝着个性化方向转变。与此同时,西方也对旗袍有了诸多改良,将旗袍滚边、偏襟的内敛特色与西方浪漫开放的审美相结合,开启了东西方特色并存的旗袍设计之旅。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需要秉持开放、兼容的态度来吸取长处,旗袍的发展就是最好的案例。它给予我们启思,即服装行业的未来发展不应固步自封,而应博采众长,吸取精髓,完善自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