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艺术研究》2018年第1期发表宋宝珍文章《“一带一路”框架中戏剧交流的回望与前瞻》。 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中外戏剧的碰撞与交流;第二部分,创立具有现代性与民族性的戏剧;第三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的戏剧发展。 文章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旨在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协商、经济兴盛与文化包容,在利益共同体原则的基础上,实现亚、欧、非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实现中国的和平发展以及周边国家的利益共商、共享、共建。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保证。“一带一路”建设构想中的经济腾飞,离不开跨文化的交流、合作、互惠,融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话剧作为一种现代艺术形式,也是文化交流的载体,理应发挥其在各民族之间增进友谊、加强理解、开展合作、谋求共识的作用。文章就中国话剧百余年历史发展中,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梳理,以便以史鉴今,抚今望远。 作者认为,没有中西文化的交汇,也不会有中国话剧的诞生。迄今可查的西方戏剧在中国本土的演出,可以上溯到16世纪末。鸦片战争之后,东西方文化开始交汇。19世纪末,号称“东土西来第一人”的斌椿出使泰西(欧洲)。1906年底,中国留日学生李叔同等人在日本发起组织文艺团体春柳社,从事戏剧活动。1907年,他们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需要,以春柳社的名义,演出《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以此为标志,创立了话剧这一现代舞台艺术。 五四时期是一个脱离陈规、创立新法的时代。在20世纪30年代,正因为像曹禺这样的戏剧家能够对中外文化广采博收,才创造出具有现代性、民族性的戏剧经典。20世纪50年代苏联演剧体系对中国戏剧产生重要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现代艺术思潮和流派引进国内,话剧的发展日新月异。21世纪以来,话剧开始走出国门,享誉欧美。 就此推论:1.“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推进中国经济崛起、民族文化振兴的有力举措,现代戏剧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将发挥重要作用。2.好的戏剧是无国界的,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外戏剧交流将常态化、有序化、持续化。3.中国现代戏剧本来就是“舶来品”,其艺术样态与发展步态,与其他民族的艺术具有亲和力和共通性。4.在相互尊重、互惠共赢的前提下,跨文化的戏剧交流将会范围更广,形式更多,效果更好。 原文作者:宋宝珍,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原文标题:《“一带一路”框架中戏剧交流的回望与前瞻》 原文出处:《民族艺术研究》2018年1期 (中国社会科学网 胡子轩/摘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