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津文物与收藏》是第一部较全面系统地钩沉天津地方文物鉴藏史的专著。卢永琇将她多年的积累与研究通过此次新著的出版呈现在我们面前,填补了天津文物鉴藏类书籍的空白。 去年一档“现象级”电视节目《国家宝藏》的热播,带动了国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捧,开启了一场奇妙的文化探索之旅,拉近了大众与冷冰冰文物的距离。除了电视节目,各大博物馆几次展览也引发了国民的热捧,如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赵孟頫书画特展”,天津博物馆举办的“动·境——中华古代体育文物展”等,引发了国民“故宫跑”现象,大众被博物馆日益学术化的展览所吸引。 在这些引起较大反响的展览中,有不少是以大鉴藏家为主题,如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予所收蓄 永存吾土——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孙煜峰家族捐赠上海博物馆‘弘一斋’书画精品展”等。一件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文物,无论是传世文物还是出土文物,它们都承载着二元的信息与历史。第一,即生产制造物品的技术历史,这些知识涉及工艺美术史、绘画史、书法史,甚至包括图案史等,展示绘画风格的演变、人们生活习惯和审美取向的改变、甚至记录着政权更替和战争留下的创伤,这些是博物馆学及艺术学所研究的领域;第二,是古物传承的历史,即文物鉴藏史,是文物在创造完成后,在不同鉴藏家手中传递的历史,这些历史记录着每个朝代的不同的艺术审美。但是文物鉴藏史的研究与著作,特别是近代天津地方鉴藏史相对来说比较空白,发展也相对滞后,这方面的研究要求研究者所要掌握的知识面非常之广,包括美术学、历史学、人类学、博物馆学,这对于研究文物鉴藏史的学者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卢永琇数十年的文博行业经验,使这本天津鉴藏史新著所涉及的文物种类丰富,史料价值真实可靠。 文物鉴藏史是鉴藏家的历史,是围绕着文物和鉴藏家之间的关系在不断扩展自身的深度与广度。天津的文物鉴藏家和天津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有关,使得天津在文物鉴藏方面大家辈出,在《老天津文物与收藏》前两章“大名鼎鼎的收藏家”与“名人与收藏”,介绍了多位天津的文物鉴藏家,如安岐、周叔弢、王襄、张叔诚、徐世章、吴颂平、杨石先等,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鉴藏家与文物背后的故事。 《老天津文物与收藏》第一章第一节“清代最后一位鉴藏大家安岐”,介绍了安岐的鉴藏趣事。安岐,朝鲜人,号麓村,晚号松泉老人,长期生活在天津,所居沽水草堂,在天津城东南,为其所藏书画名迹处所。安岐著有《墨缘汇观》,所记录的均是其所鉴藏过的书画,其中有:展子虔《游春图》、范宽《雪景寒林图》、董源《潇湘图》等;书法名品,有王献之《东山松帖》、欧阳询《卜商帖》、米芾《参政帖》、黄庭坚《惟清道人帖》、蔡襄《自书诗札册》、范仲淹《道服赞》、欧阳修《灼艾帖》、王安石《楞严经旨要卷》等。如果读透了《墨缘汇观》,那必然对中国美术史也了然于心。乾隆年间的天津水西庄是盐商查日乾与其子查为仁兴建的私家园林,查氏父子热衷于书画、金石的鉴赏与收藏,一些学者经过研究认为,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就是以水西庄为原型。 天津文物鉴藏不得不和天津博物馆事业发展联系在一起。在《老天津文物与收藏》第二章“镇馆之宝的由来”、第三章“国宝留津记”,介绍天津博物馆这些镇馆之宝背后的故事。徐世昌收藏的西周太保鼎是天津博物馆收藏的国之重器,是唯一一件收藏在国内的“梁山七器”。当初的“梁山七器”早已散落世界各地。西周太保鼎自出土之日起,就受到了收藏家的青睐,先后被山东济宁钟氏、南海李山农、日照丁跋臣等人收藏。1917年,时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徐世昌,在清史馆总编纂柯凤孙的介绍下,将太保鼎连同西周太师鼎、小克鼎、克钟一并收入自己的弢斋中,1958年,徐世昌孙媳张秉慧将它们捐献给国家。 天津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城市。百年中国历史看天津,百年中国收藏要聚焦天津。天津文物与收藏种类之多,收藏家之广,所藏艺术与历史价值之大,无疑与近代天津开放、包容、多元的文化特征有关。《老天津文物与收藏》的出版,充分展现了天津近代收藏历史的辉煌,提升了天津城市的文化自信,有助于读者了解近代天津的文化与文明,这也是本书问世的意义所在。(作者为天津美术馆助理馆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