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观点 >

[文萃]史可扬 史之辰:IP电影热的思考(2)

http://www.newdu.com 2018-07-13 《民族艺术研究》 史可扬 史之辰 参加讨论

    二、IP电影热的冷思考
    面对这股热潮,亟需冷静思考:IP还能热多久?是否是中国电影的救命良药?存在的问题?
    IP要持续成为中国电影的丰富矿藏,需要解决如下问题:
    其一,IP素材本身足够优质。中国电影史上的许多杰作,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由第五代导演奠定的中国电影黄金期,几乎所有优秀电影都改编自文学名著。这些经典电影的IP,同样也是文学经典,它们经历了历史和美学的检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现在作为文化娱乐消费品的网络文学无法与之相比的。
    其二,投资人的认识和判断能力非常重要。电影投资人应该有对IP素材的认识能力,有电影的基本知识。不是什么IP素材都可以拍成电影的,需要鉴别和判断。电影投资人应该具备基本的电影知识,是基于每门艺术都有其各自的规律,这些基本规律是不可违背的常识。
    其三,应该具有美学情怀。IP电影的最大问题是IP被炒得过热,偏离了电影艺术规律,从而也最终违背商业逻辑。“回归到电影本身”,保持对电影的敬畏,是当下IP电影热下必须重申的原则。电影终究还是一门艺术,情怀与艺术灵魂终究是冷冰冰的数字无法代替的。
    其四,突破陈旧模式,抬高中国电影门槛。如:几年来,IP电影已经形成了“IP+小鲜肉+导演”的生产模式。2015年,这一模式让不少投资方尝到了IP电影的甜头,因为这样的拍摄模式有它的自带观众或者“粉丝变观众”,这是建立在特定人群的追星热的基础上的。还有的IP电影,本身就是由明星任导演的。
    应该承认,包括明星在内的众多“跨界导演”,的确给电影带来了活力,其中也有成功的例子。但就总体而言, IP电影的发展趋势让我们认识到:只靠粉丝和市场欢迎度为依托的热门IP招徕观众的所谓IP电影,不仅违背艺术规律和美学规律,最终也会被日益理性的观众所抛弃。也让我们重新思考:在固有的模式失效后,中国电影人包括电影投资方,该汲取怎样的教训,如何总结它给中国电影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至少在目前,充分认识IP电影的负面效应,更为迫切。主要表现如下:
    其一,远离现实,不接地气。近年来的IP电影题材多集中于玄幻、穿越、神话等。作品最多的是青春片和喜剧片。青春片的IP来源多为青春校园网络小说,生活面狭窄,缺乏生活质感;喜剧片则摆脱不了小品、段子的拼贴痕迹。
    其二,艺术创新乏力。一定意义上,IP电影源于原创好剧本缺乏,而又挤压了原创,使得原创愈加缺乏和艰难。艺术的最宝贵品质就是创新,无创新不但没发展,甚至从根本上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对电影这样以创新为推动力的行业就更是如此。
    其三,重形式轻内容、重技术轻艺术。从本质上说,“IP电影”是一个产业或经济学概念,商业利益高于艺术价值,也正因如此,重形式轻内容、重技术轻艺术,成为许多IP电影的通病;按照市场逻辑而非艺术规律运作,也是一些IP电影的常态。归根结底,电影是审美和艺术,无法从情感上打动观众,再考究的制作,无论它网罗了多少明星,有多少粉丝追捧,也不能说是一部好电影。
    其四,重表面轻传统。中国电影有着优良的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也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100多年的中国电影史,留下了太多的优秀之作,也创造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十七年”、80年代等几个中国电影的高峰,而人道主义情怀、入世精神、美善并举、忧患意识等等艺术原则,是中国电影取得这些成就的基础。
    所以,电影回归本体,勿忘初心,才是根本;IP或者什么P,都是外因、外部条件,还是要有内功。
    (摘编自《民族艺术研究》2018年第2期《IP电影热的理性审视》,胡子轩/摘编)
    (作者: 史可扬,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系教授;史之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