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艺术 >

赋予地域文化以创造的活力

http://www.newdu.com 2020-02-07 人民日报 曾令香 参加讨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公共艺术介入乡村文化建设日益得到重视,并掀起新一轮创作热潮。
    公共艺术介入乡村文化建设,应注重乡村文化的地域差异,结合乡村的民风、民俗和地形、地貌等地域性特征,实现地域文脉传承。近年来,一些高等艺术院校针对乡村生活实际,就公共艺术在地实践进行了尝试。
    公共艺术在地实践,是通过对当地环境空间、人文习俗、日常生活等,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田野观察与社会调查,然后就地取材联合当地人开展的在地创作。它一般以两种形态呈现:一类是以物化的艺术形态,改变物理空间并激活空间价值;另一类是以事件化的艺术形态,展开与人、与社群的对话,促进社群与社群、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凝聚地方社群共同情感。值得强调的是,公共艺术在地实践不应是“一次性”的,而要留得下、留得住,持续释放活力。
    在以物化的艺术形态融入当地环境,改变村民对艺术的认知、提升其审美能力方面,中央美术学院在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雨补鲁村开展的“艺术介入乡村”实践,为我们打开一扇窗。与其他村寨不同,雨补鲁村建在一个天坑里,进出村只有一条通道,许多老建筑被完好保存下来。在村落建筑和环境美化过程中,创作者遵循当地人的生活轨迹,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现有材料和村民家废弃的生活物料,和村民互动,将公共艺术嵌入乡村。例如,利用当地农民收成后准备烧掉的油菜秸秆制作的《秸秆塔》,以及利用当地页岩创作的具有排水功能的《天坑地漏》等作品,都是通过艺术方式对当地材料进行重新整合、加工,做成的地景艺术。它们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还很好地与当地环境相融相生,体现出公共艺术介入乡村的价值。
    四川美术学院“西南田野创作社”近年来在西南腹地展开的一系列实践,引发我们思考如何以事件性的艺术形态激活当地文化。西南田野创作社开展的艺术创作活动,体现出活动性强、辐射面大、影响力广等特点。例如,针对巴蜀腹地具有天然的群山屏障、保留了较好的原乡文明和大量乡村现场等条件,创作社在重庆北碚区蔡家镇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参与举办“复归:重庆第二届国际现场艺术节”,该艺术节围绕西南民间竹编手工艺、蔡家草把龙、酉阳傩戏、巴渝橙香节等,举办了12个艺术互动实践工作坊和4场影像放映会,吸引百余位国内外艺术家、民间表演者、民间手工艺者与学生,创作了50余组在地艺术作品,掀起重庆市民对巴渝传统文化与互动艺术的关注热潮。在这种节庆式的艺术活动中,艺术家、人类学学者、“三农”专家等展开跨界研讨,与百姓一起,将乡村振兴话题,延展为有关生态环境、民间礼俗、乡村美育等各个方面通俗而有趣的思考。随着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入研究,创作社的创作方式也在拓展。例如,为更好地开掘位于重庆市九龙半岛的成渝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的工业文化遗产,创作社举办火车艺术节,除了创作大量在地性的艺术作品,还举行了坝坝舞、铁道剧场展演、铁路记忆故事分享会等多种有趣的活动,让三角道区域成为九龙半岛铁路工业文化旅游“打卡地”。
    业界类似的实践还有很多,各具特色,且都体现出公共艺术介入乡村文化建设所激发的活力。不管形式如何多彩多样,一系列成功实践的共同点是因地制宜,这也说明公共艺术要以恰当的姿态融入城乡空间,才能建立情感连接,促生城乡新生态,实现对地域文化精神的重塑,赋予地域文化以创造的活力。
    (作者为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