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观点 >

【世界艺术百科】穿越五百年的流星——纪念拉斐尔逝世500周年

http://www.newdu.com 2020-07-15 中国社会科学网 夏燕靖 参加讨论

    博采众长、温文尔雅的文艺复兴巨匠拉斐尔于1520年逝世,到今年整500周年。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全球多家美术馆计划于今年陆续推出相关主题特展。本计划年初乘旅行之际,顺道去欧美几大博物馆观摩几个纪念拉斐尔的特展,怎奈全球疫情突发,旅行计划被迫取消,观展之事便成了一种奢望。只能在此以回忆的方式,追溯曾经观摩或读过的印象深刻的拉斐尔画作写点札记,以兹纪念。
    大约是前年夏天,在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西楼20号展厅常设展上,有幸观摩到该馆借展的拉斐尔《圣乔治与龙》《先知何西亚和约拿》,以及该馆收藏的拉斐尔所绘罗马圣玛丽亚德拉佩斯教堂壁画的《八使徒》草图。据说,美国国家美术馆是欧洲以外收藏拉斐尔作品最多的艺术机构。《圣乔治与龙》为布面油画(1504年 31x27cm 巴黎卢浮宫藏),圣乔治是虔诚的教徒,由于其誓死捍卫自己的信仰而英勇殉教,他的屠龙事迹也随之广为传颂。这幅作品着重表现的就是圣乔治面对恶龙毫不畏惧、奋起斗争的场景。尽管拉斐尔创作此画时只有21岁,但由于其画技出众已经颇负盛名。整幅画面以传统的对角线构图展开,宁静的乡野间,圣乔治全身甲胄、身骑白马,手执长刀正欲对着恶龙劈头砍下,顺着这一动态我们能够看到恶龙的胸口还插着半截长矛,其余的长毛由于力量的冲撞碎裂一地,可想而知战况的激烈,远处有一红衣女子惊恐欲逃。画中情节紧张有序,人物、马匹和恶龙的动作符合现实情况,明显是画家进行了仔细的观察与推敲才最终呈现的结果。
    
    (意)拉斐尔《圣乔治与龙》 大约作1504年 木板油画31x27cm,巴黎卢浮宫藏
    《先知何西亚和约拿》是拉斐尔作于1510年的一幅素描草图。虽说是草图,但充分显示出他的绘画功力。从草图构成形式分析来看,画中人物的用线造型,严谨、精密和理性,都明显带有米开朗基罗的绘画影子。当然,对于拉斐尔是否有借鉴米开朗基罗的绘画风格,据史料记载,两人在艺术观念上一直有争执。然而,米开朗基罗富有佛罗伦萨画派的艺术风格对拉斐尔产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至少在这幅《先知何西亚和约拿》上可以得到佐证。
    
    (意)拉斐尔《先知何西亚和约拿》(草图)约1510年作,美国国家美术馆藏
    拉斐尔所绘罗马圣玛丽亚德拉佩斯教堂壁画的《八使徒》创作稿,被誉为是研究性草图。之所以说是“研究性”草图,大致有两点要素:一是他27岁创作的这幅画稿上,即呈现出早熟的特征,不仅人物造型笔法老辣,更是以理性且系统的表现方式来研究人物群像表现的形式风格,自然也记录下他自己所追求的绘画风格的演进;二是作为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年轻一辈的画家,在人物表现上更具有艺术的张力,可以看出他潜心钻研当时各画派大师的艺术特点,认真领悟,他吸收了达芬奇的构图方式与米开朗琪罗雄健的人体造型,最后形成了他自己独特又唯美的古典绘画精神。
    
    (意)拉斐尔《八使徒》(草图),约1514年作,美国国家美术馆藏
    1483年,拉斐尔出生在意大利小镇乌尔比诺,父亲就是公爵的宫廷画家,家学渊源、耳濡目染之下自然对绘画发生兴趣,11岁便跟随当时已经享誉盛名的大画家佩鲁吉诺进行学习。1504年,拉斐尔搬到佛罗伦萨居住,受到当时盛行的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当时已是画坛泰斗的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他们各具特点的艺术创作方式都深深吸引着拉斐尔的目光。在积极的学习和实践中,拉斐尔的绘画技艺和表现风格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认可,名声渐渐与两位大师不相上下。依据意大利传记作家毛里齐亚·塔扎特撰写的《艺术人生系列:拉斐尔》一书记载,拉斐尔是一位谦虚好学、博采众长的艺术大师,他的艺术特点是秀美、典雅、和谐和明朗,其一系列圣母画像的创作,与中世纪画家所画同类题材大有差异,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表现人文主义思想,史上尊称他为“画圣”。 
    
    (意)毛里齐亚·塔扎特:《艺术人生系列:拉斐尔》,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
    再早些年,大约是2014年的下半年,我曾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观看过一次大展,名为“拉斐尔前派的遗产——英国的艺术和设计”综合展。展览主要以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的拉斐尔前派第二次浪潮为主题,选取琼斯、威廉•莫里斯和罗塞蒂为代表人物。展览展出逾30幅作品,包括绘画、图纸、家具、纺织品、印刷品和图画书,其中不乏罕见的代表性杰作。
    
    (英)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奥菲利亚》,1851年,布面油画,英国伦敦泰特美术馆
    拉斐尔前派与拉斐尔的关系自然有所关联,1848年英国三位年轻画家画家亨特、罗塞蒂和米莱,出于对学院旧制不满,脱离学院画派而成立这个叫拉斐尔前派兄弟会(Pre-Raphaelitism Brotherhood)的组织。他们认为,英国学院派绘画过于受拉斐尔风格的影响,这导致了英国绘画死气沉沉,而他们想要回到拉斐尔之前,希望借此给英国画坛带来变化与生机。他们商定,在画作上统一使用P.R.B.标记(即Pre-Raphaelitism Brotherhood的缩写)。当然,就其画派追求而言,他们并非要是否定拉斐尔所处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地位,而只是表达对旧学院画派的厌倦。不过,到了1850年之后,拉斐尔前派兄弟会逐渐式微,米莱重又回归学院画派传统并取得巨大成功。正像印象画派对后世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拉斐尔前派也或多或少影响了后世的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维也纳分离派,以及欧洲各国兴起的“新艺术运动”的产生与发展。观摩这次大展,现在记忆起来也是对拉斐尔艺术的一次致敬。
    撰写此稿时,笔者又重新翻阅拉斐尔有关研究著作和画册,领略更为丰满的拉斐尔形象。正如康有为说过:“吾每入画院,辄于拉飞尔画为流连焉,以其生香秀韵,有独绝者。此如右军之字,太白之诗,东坡之词,清水照芙蓉,乃天授,非人力也。”(康有为《欧洲十一国游记》)此时是光绪三十年(1904年),康有为游历意大利时观拉斐尔画作时有感而发,认为拉斐尔的作品与王羲之的字、李白的诗、苏轼的词一样,已经达到了人力所不能企及的艺术高峰。
    当然,提起拉斐尔,人们往往会想起他笔下的诸多圣母形象,从《椅中圣母》到《大公爵的圣母》再到《西斯廷圣母》,拉斐尔熟练运用从师傅佩鲁吉诺那里习得的“美的理念”,塑造出的圣母形象看起来轻松而又纯粹,这是沿袭自古典艺术而产生的高贵的单纯,仿佛只有拉斐尔笔下的圣母才是我们心中的圣母。从佩鲁吉诺的作品《圣母出现在圣贝尔纳德面前》中,我们就能够看出这种经过长期实践提炼出的“美的理念”是如何展现的。画面左边和画面右边分别紧靠立柱的两位天使的形象如初一辙,从头部的倾斜角度、到面部五官特点乃至发型和领口样式,就好像是复制黏贴形成的一样。
    
    (意)佩鲁吉诺《圣母出现在圣贝尔纳德面前》,约1513年,祭坛画,木板油画,173x170cm
    贡布里希在其著作《艺术发展史》(又名《艺术的故事》)中也这样提及:“如果我们观看佩鲁吉诺的天使,就会发现它们或多或少都遵循着同一个形式。那是佩鲁吉诺发明的一个美丽的形式,他把它日新月异不断变化地运用在自己的画中。”从这个层面上讲,在老师的影响和自己的实践中,拉斐尔背离了文艺复兴以来诸位大师们严谨的观察和再现自然的传统,从而将理想中的人体与和谐和构图相结合,传说有人曾经向拉斐尔问询,到底从哪里找来这么美丽的模特儿?拉斐尔的回答则是:“这是源自我心中的某个理念”。宁静优美的圣母在他的画中显得那么轻松自如,使得观画者自然而然产生虔诚和情感。可以说,拉斐尔把他画中的模特儿理想化、脸谱化了,但与此同时精明的将其真实性和生动性保留下来,也正因为如此,才能在数百年来唤起观画者心中美好的情感与向往。
    
    (意)拉斐尔《椅中圣母》,大约作于1513-1514年,木板油画,直径71cm,佛罗伦萨碧提宫藏
    拉斐尔应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之邀从乌尔宾诺来到罗马之际,是文艺复兴三杰中最为年轻的一位,米开朗琪罗年长他8岁,而达芬奇比米开朗琪罗大23岁。到达罗马之后,他获得了当时最大的一宗委托,其中就包括了闻名遐迩的签字厅壁画,也就是为世人所熟知的《雅典学院》,画中集结了古代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或展示、或交流,通过各自的身体语言体现不同的理论和思想。我们也可以认为他受到了达芬奇的影响。
    
    (意)拉斐尔《雅典学院》,作于1509年,现藏于梵蒂冈博物馆
    这一点在瓦萨里的《著名画家、雕塑家、建筑家传》中可以得到证实。瓦萨里这样写道:“莱奥纳尔多的风格比之他所见到过的其他画家更令他爱慕不已。他极力研习,慢慢地——尽管谈何容易——摆脱了彼得罗的画风,试图竭尽他的能力和知识追随莱奥纳尔多的风范”。([意]乔治·瓦萨里著《著名画家、雕塑家、建筑家传》)艺术家通过身体语言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仔细衡量和安排个体和群组之间、群组与整体之间的布局与构图,我们能够看出人物的构图和安排脱不开《最后的晚餐》的影响。在这幅世界名画中,达芬奇也通过将耶稣十二门徒分为三人一组一共四组的构图,结合每位门徒不同的身体语言,表达出对耶稣指出他们中间出现了出卖者的回应。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位于画面消失点的两边,使观画者第一眼便望见两位哲人。柏拉图指向天空而亚里士多德手指下方,不同的手势表达了他们不同的哲学观点。其他的哲学家们列于柏拉图这一侧,物理科学家们则位于亚里士多德的一侧,从某种层面上讲,这也是拉斐尔对于当时人文主义思潮的一个总结。
    不仅如此,拉斐尔在肖像画上也展现出杰出的成就。他为好友巴达萨里·卡斯蒂里奥内伯爵所做的肖像画,恰到好处地显示出文艺复兴盛期艺术家对于表现对象的个性和心理状态的描绘。画面如同《蒙娜丽莎》一样采取了四分之三侧面的半身像,伯爵衣着华贵,衣袖上的皮草闪烁着柔软的光泽,他以一种稳重而又柔和的眼神望向观众。
    
    (意)拉斐尔《巴达萨里伯爵肖像》,布面油画,76.8×67.3cm ,约公元1519年,藏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他为利奥十世所做的肖像画也广为流传。与个性桀骜不驯的米开朗琪罗不同,拉斐尔温文有礼、交游广阔,甚至当时还有让他担任红衣主教一说,可惜英年早逝,终年37岁。当时最著名的学者之一红衣主教本博为他在罗马万神殿的陵墓撰写了这样的墓志铭:此乃拉斐尔之墓,自然之母当其在世时,深恐被其征服,当其谢世后,又恐随之陨亡。
    尽管拉斐尔离我们而去已经500年,但是他所留下的对世界的自然描摹遗作却能永久流传,目前全球多项纪念特展也在不断地提醒着我们艺术本真的内涵与意义。这位以柔和、明媚、秀美而著称的艺术家,不仅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创作的巅峰,也体现了当时人们触摸世界、了解世界的视角。由于常年对绘画追求的热情与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他笔下的诸多人物才能看起来“举重若轻,浑然天成”。恰恰也正因如此,在他逝去500年后仍然让我们为之惋惜。
    (作者系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二级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