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综合研究 >

发于性情 源于生活


    发于性情 源于生活——学习承袭《红楼梦》小说美学
    我生长在鲁西北一个古老的乡村玄帝庙,一个中等农耕之家。鲁西北是黄河运河交叉三角区,是一方古老的土地,大禹治水治理了九条河,在这方土地上就有四条河,至今留有遗迹。一片黄土地,一条漳卫运河铸就了鲁西北独具特色的文化意蕴。
    作为鲁西北大地的子民,对于生我养我的故土,始终视若母亲一样,那份亲情令我难割难舍。黄土地深邃的文化根脉,古朴的风土民情,儒家思想在这方土地上镌刻下的深深痕迹,黄河故道的风,运河千载的浪,令我感同身受!我深深眷恋这方土地,我久久思考这方土地!创作一部全方位展示鲁西北平原20世纪上半叶农村社会生活及农民命运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我半个多世纪的夙愿。
    我想写这样一部长篇小说是五十多年以前的事了,那一年暑假我没有回山东老家,而是坐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阶梯教室里写小说,起名《三个女性》。可以说这是我的长篇小说的雏形,也可以说,在那年那月这部长篇小说已经在我胸中生根发芽了。
    写作首先“寻找自己的句子”,选择适应作品题材和自己能够驾驭的写作方法。感恩北大中文系一代宗师杨晦、游国恩、吴组缃等先生教授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吴组缃先生的《红楼梦》讲座,我受益匪浅。我初读《红楼梦》是在1954年“批判红学研究”的日子里,仅仅是喜欢而已。在北大再读《红楼梦》,可谓开启了我学习研读这部名著的心扉。
    那年冬季,一天下课铃响过,同学们陆续离去,我却怯怯地站在教桌旁,吴组缃先生抬头见我,问:“有事吗?”我忙递过一沓稿纸,说:“这是我写的小说习作,请吴老师指教。”他惊异道:“你写小说了?练练笔也好,留给我看看吧。”此后的几堂课,我总是忐忑不安,不知我的习作成败如何,怕见到吴老师。果然有一天课后,吴老师的目光在教室里巡视着,说:“张曰凯同学留一下。”那时北大中文系无写作课,以学功课为主,写小说就有点不务正业了。我赧然避开同学们的目光,低头走下阶梯教室。吴老师热情的鼓励、善意的批评,令我汗颜。但最后一句重如千斤的教诲,我终生难忘:“你写农民家庭生活的小说,可以多读几遍《红楼梦》,从中汲取艺术营养。”——这句话深埋在我心底52年。
    悠久浩繁的中国古典小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民族化的独具特色的中国小说美学,这一美学至《红楼梦》攀上艺术之巅,萌生巨大的艺术魅力。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毛泽东主席曾经说,中国过去“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
    20世纪80年代,我置身于文学编辑岗位,辉煌的文学局面,良好的文学氛围,使我又涌动起创作长篇小说的艺术思考,吴组缃老师的话自然徜徉胸中,又重读《红楼梦》第三遍。此时我有幸购到三部视为珍宝的书:胡适收藏《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石头记》、俞平伯辑《脂砚斋红楼梦辑评》和朱一玄编辑《红楼梦脂评校录》。三部书囊括《红楼梦》脂评8个版本,我陆续读了10年,边读评语边对照原文,等于重读第四遍《红楼梦》(前八十回),并作笔记。“脂评”成为我深入认识理解和把握《红楼梦》艺术的导师。
    50多年前的《三个女性》早已被我否定。至此,我学习承袭《红楼梦》小说美学,创作长篇小说的信念,已在心目中坚定不移。我知道这是在爬一座高山,不但不可能登峰,也难以攀登。但为了诚挚地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楼梦》小说美学,必须知难而上。2006年年届古稀执笔写作,又边读边写,一部《红楼梦》伴我5年,读至五遍六遍。经过反复思考,书名选用《悠悠玄庄》。
    《悠悠玄庄》以一个中等农耕之家为中心,涉猎农村各阶层人物,描写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宗法制农村,承袭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以耕织为本,仁德传家,和谐温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农家平民生活图景,及三代人精神历程,演绎农民人生悲剧,揭示儒家思想影响农民的沉重精神负载。
    我着重从四个方面学习承袭《红楼梦》小说美学:
    一、发于情性,源于生活。人物、情节、细节来自作者亲身体验的扎扎实实的生活,从作者胸中汩汩流出,如行云流水,真切自然,作品呈现生活本色之美。语言民族化、生活化、人格化,力求绘声绘色。
    二、营造小说意境。《红楼梦》通过逼真细腻的生活细节营造的小说意境,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我着重在农家日常生活细节描写方面下功夫,尽力将细节写得绵密入微,情趣横生,引人入胜,给人愉悦的美感,力求营造小说意境。
    三、人物形象形神兼备。《红楼梦》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以形写神,神寓形中,形神兼备。这方面做起来却难,因它不是靠技巧,是全凭功夫;技巧好学,功夫难工。一要提高艺术造诣;二要练就一笔功夫。把握住人物性格,在描写人物言行中描绘出人物神态及其内心世界,达到写意传神,宛然毕肖。我写作中朝这个方向努力,不敢妄言是否能够学到手。
    四、“一篇情文字”。《红楼梦》悲剧的核心是“情”,是“一篇情文字”,这是《红楼梦》小说美学的独特优势。我师承这一笔法,描绘人物形象倾注一腔挚情,情真意切;而描写人物之间的往来,恩爱怨仇,生死离别,力求“随事生情,因情得文”,时时事事不忘“情”字。
    五年写作中,我常常踌躇徘徊,时代发展迅速,文化走向多元化,名家作品、先锋文学、通俗读物占领市场。我一个无名之辈、老编辑写的一个古老乡村的故事,又是运用中国传统小说写作方法,半个世纪的夙愿和创作实践,能被文学界和读者认可吗?这部书能面世吗?
    然而,我又坚信文学源于生活的规律是不会变的,《红楼梦》的艺术是永恒的。生活赋予我丰厚的创作源泉,几十年来玄庄的影子和玄庄的人物时时在我脑际闪现。一座巍峨而“神圣”的玄帝庙给我留下永久的记忆,浩浩荡荡的青纱帐威风凛凛,庄稼汉子赤裸脊背在旷野里呐喊高歌,腰系花兜的妇女在棉田里哼着缠绵的小曲,漳卫运河上游动着白帆……我思念辽阔的西大洼,我想郁郁葱葱的香椿园,想意趣无穷的枣树行子。每逢回乡,走到村外土崖上望望,心里就扑扑跳动,默默说一声:“我回来了!”望到那座白石灰墙的农家院了,犹如一股磁铁般的吸引力迫使着我,急急走进温馨的土坯芦苇屋……
    五年写作中,我除住院,跑医院治病,维持身体安康,无一日辍笔。我又常常自己鼓励自己,写吧,写吧,只讲耕耘,不问收获。给朋友看看,给乡亲们看看,也值得,算是我奉献给故乡父老乡亲的一部书吧!我半生当编辑“为别人做嫁衣”,如今为自己做了一件,中国样式,传统剪裁,不知做工是否精细得体?
    然而,我是欣慰的。2011年8月,《悠悠玄庄》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并已上网。我的梦想得到评论家公认,认为这部长篇小说“努力吸收《红楼梦》的艺术精华,写得妙趣横生,可见劳动者的人性美,人情美”。圆了我半个世纪的小说梦。
    时至今日,年迈八旬,对于我的小说——继承弘扬中国传统小说美学仍怀梦想。我已着手改编《悠悠玄庄》电视剧,殷切期望有识之士支持拍摄,将一部民族化、生活化,细节(镜头)绵密、故事起伏、情趣盎然、画面斑斓多彩的电视剧呈现在观众面前,今生足矣。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