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综合研究 >

蒙古呼麦的艺术传统与蒙古史前史重构(2)


    高原敕勒人的呼麦之音
    在中古时期,敕勒人也曾在蒙古高原上游牧,因为他们平时喜乘高车,被其他民族称为高车人。著名的《敕勒歌》就是高车人创造的草原牧歌。546年11月,敕勒族名将斛律金(蒙古语中意为“歌手”)用鲜卑语演唱了这首草原牧歌,使“少有人杰之表”、性格“深密高岸,终日俨然”的高欢(后被尊为北齐神武帝)涕泗滂沱,这可能与斛律金的特殊演唱方法有关。《魏书·高车传》追述高车人的族源,称其祖先出于匈奴人,“匈奴单于生二女”,下嫁为狼妻,“故其人好引声长歌,又似狼嚎”。“引声长歌”相当于今日的蒙古长调的唱法,而“又似狼嚎”作为同一逻辑层面、具有并列关系的语言表述,则其意义所指相当于今日的蒙古呼麦。长调与呼麦的产生和发展,与草原民族对狼图腾的崇拜、模拟是有关系的。高欢(鲜卑名贺六浑)作为鲜卑化的汉人,虽然原籍是河北景县,但他的真正故乡却是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市东北或内蒙古固阳县)。这意味着斛律金的唱法及其所唱的《敕勒歌》都是高欢熟悉的乡音。
    清代初期呼麦艺术南下
    清代初期,蒙古高原的呼麦艺术不断南下。1632年5月,皇太极初步平定了蒙古察哈尔部,俘获了一支完整的蒙古宫廷乐队。1695年4月,康熙击败了蒙古噶尔丹部,11月中旬进驻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再次俘获了一大批卫拉特蒙古乐人。在乾隆时代,朝廷设立了一个专门管理蒙古音乐的机构,这就是著名的“什帮处”。乾隆《什榜》诗序曾提到“鼓喉而歌,龢罗赴节,有太古之遗音焉”。“龢罗”蒙古语意为喉咙,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呼麦和潮林哆。而自晚清以来,我们可以在刘鹗《老残游记》第十回中听到蒙古高原的呼麦之音。小说写黄龙子发啸,与扈姑吹角,玲姑弹箜篌,胜姑摇铃相应和:“这时黄龙子隐几仰天,撮唇齐口,发啸相和。尔时,喉声,角声,弦声,铃声,俱分辨不出。耳中但听得风声,水声,人马蹙踏声,旌旗熠耀声,干戈击轧声,金鼓薄伐声。”在这里,啸是与喉声相对应的。而扈姑的相貌特点是:“丰颊长眉,眼如银杏,口辅双涡,唇红齿白,于艳丽之中,有股英俊之气。”显然是清代土尔扈特部蒙古女子。刘鹗是晚清时代著名的古琴家,属于广陵琴派之传人,具有极高的音乐修养,故而深明长啸之音理。
    总之,从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开始,呼麦就流行于中国境内的蒙古高原,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就这一雄厚而强大的艺术传统而言,“中国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正是名至实归;而根据这一艺术传统来重构蒙古民族史,并考察各个游牧民族之间的关系,无疑可以发现许多有益的线索和证据。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