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质量信息中首要的一项是真伪,真伪信息对价格影响之大有目共睹。 艺术品真伪信息主要来自鉴定。判断艺术品创作者、创作时间等要素的专业性极强,包括目鉴、文献佐证、仪器辨别等方式,即便顶级专家也难免走眼。尤为重要的是,目前市场上很多鉴定者不能保持客观中立,比如潘家园等地的一些鉴定机构,可以收费为一件价值几百元的假画开具鉴定证书,按所列信息,其拍卖价格可达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元。这类虚假鉴定不仅能让外行的买家上当,也能让持有者枉交各类服务费。本应是艺术品真伪信息源的鉴定市场,恰恰是虚假信息泛滥的重灾区。 很多买家意识到,完备的艺术品信息档案至关重要。 广义的艺术档案是国家档案的组成部分,2002年发布的《艺术档案管理办法》将其定义为:文化艺术单位和艺术工作者在艺术创作、艺术演出、艺术教育、艺术研究、文化交流、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等历史记录。其中,与艺术品市场相关者包括:各种绘画的草稿、定稿、作品照片,雕塑的画稿、三维画稿、定稿,以及工艺美术、民间美术、书法篆刻、美术展览、摄影艺术活动形成的材料。以中国幅员之广、艺术创作之丰,建立和查阅全面的艺术品档案都属不易。 好在,一项可行的绘画名家档案已在推进。 2008年底由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承办的“20世纪美术作品国家档案”项目,是通过对20世纪优秀艺术家作品全面整理和建档,以便正本清源,留下翔实可信资料。项目以每位艺术家为单元,用图书和国家专业网站形式著录,首批入编者有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潘天寿等8位,将逐步扩展至数十位,除油画、国画外还可能加入版画、雕塑等门类。作品的征集范围包括国有馆藏、画家家属收藏、民间散藏,档案中适合公开的信息,会向公众开放或者提供有偿服务。 另一项有益的尝试,是针对当代艺术的“身份证制度”。 上海知识产权园于2005年成立了艺术品登记中心,并在次年举行的画展上为全部作品发放“身份证”,以便将来出现赝品时有据可查。2012年8月,上海文交所设立了全国首个艺术OTO交易平台,其特色服务模式包括:建立艺术品档案留存信息、跟踪记录;艺术品持身份证交易,创作、验收、交易、流通环节保真保质;艺术品配备电子信息编码,流通全程跟踪、信息实时反馈。同年9月,在北京举办的“2012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坛”上,文化部门也表示将逐步推广当代艺术品实名登记制度。 以上举措立意绝佳,但推行起来并不容易。 对于“20世纪美术作品国家档案”项目,《人民日报》曾发文称,因为其主办方已于2009年底因文化部转企改制,与另一机构组建为“中国动漫集团有限公司”,项目运营并入由该公司与另一企业于2010年4月共建的“北京皇城艺术品交易中心”,新机构很难完成复杂庞大的系统编纂工程,也很难解决评估鉴定的准确性、操作模式与市场利益牵绊等关键问题。至于艺术品身份证制度,有关登记鉴定办法、证件有期限、档案库管理、收费方式、防伪效果等细节,自其出现以来便存在很大争议。 除了真伪,艺术品质量信息的另一项是优劣。 优劣信息对价格之重要,仅以艺术品份额化失败的案例便可说明。2011年1月,天津文交所将《黄河咆啸》和《燕塞秋》两画定价为600万元、500万元,等额拆分后挂牌交易。2个月后,两画的单份交易价上涨17倍,总市值分别高达1亿296万元和8535万元。事实上,很多投资者并不了解两画的确切优劣,甚至没有注意其作者的几件百万元拍价纪录,刚刚出现在文交所上市前不久。当然,此类交易由于险情不断被国务院叫停后,两画在2012年11月的收盘价已跌至1.47元、1.36元。 无奈的是,真伪信息建档尚且举步维艰,健全优劣信息更遥遥无期。买家查证完整可靠的艺术品质量信息,比登天还难。
责任编辑:紫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