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本土
时间:2024/11/28 02:11:26 来源:《美术报》2013年6月1日 作者:游江 点击:次
从中国古代的吴门派、娄东派、新安派、虞山派、浙派、金陵派、扬州派,近代的海派,到现代的江苏派、长安派等,本土艺术往往承载着地域流派的传统,展现出来的是与众不同的区域特色和风格。 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和美术机构,开始不断地挖掘区域性的人文底蕴和传统,试图在当代目迷五色的创作中找到传承老一辈艺术家风格的作品,因此我们似乎看到很多古代画派在当代又出现了新的“继承”。除此之外,一些地方政府亦不遗余力地推崇本土艺术,一时间,本土艺术成了当地政府的文化名片。 对于“本土文化”的概念,从广义上可以指个人或团体在成长历程中足以影响其知觉、思维、价值观等之形成的文化环境。而到了“本土艺术”,我们常常理解为对同一地区、相同传承、相同艺术表现的艺术家群体的界定。现实中,我们在强调传承和本土特色的时候,有时会牵强地将个体的本土艺术作品与历史的流派拉上关系,即所谓的有传承、有渊源。特别是在当下我们在策划本土艺术作品展览的时候,往往希望从艺术家的作品中找到传统继承的影子,或者区别于其他地区的鲜明的特点,但现实是当下各地区本土艺术家的创作,可谓各具特色,并不存在所期望的整齐划一、区别于其他地域的共性特点。 当代,城市间同质化趋势严重,城市移民的特性逐渐形成和显露出来。所以我们在强调本土文化、本土艺术的时候要明确,首先,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推动下,具有移民特性的大中城市,作为一个文化平台更多的是建立在一个国际文化的背景下,即它是这个世界文化体系中的一员,它关注的中心不仅仅是区域性的,也是全球性的,所以很多的“本土”艺术家一开始就是在一个开放性的舞台下,没有过多“传统”的束缚。其次,多样资金的支持使得一座具有移民特性的城市,逐渐成为了艺术家的聚集之地,而由艺术家带来的四面八方的文化传统融合而成了一座城市自身的独特文化。 以深圳这座移民城市为例。回顾深圳30多年的历史,在艺术领域,“本土”这个概念在深圳30多年里由于不同艺术家的相聚而呈现出不同的含义。深圳初期,本土的概念可以说是带来的、借来的文化传统;随后经过一代人的生根发芽,表现为一种在继承的前提下求新求变的本土特性,当下则演变成为一种“反”本土的存在样态,因为此时的深圳青年艺术家的多元创作,把“本土”这个概念消解掉了,如果硬要强调“本土”这个概念,那么它就是一个多元的“本土”、超越地域、反对流派的“本土”。 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是,深圳的艺术家一开始就来自于全国各地,他们是深圳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其他移民城市一样,这些来自国内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文化人,他们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经验,在深圳这片热土相互交流、碰撞和融和之后,逐渐更新和发展地方性经验,用他们新的“本土”经验下的艺术和思想积淀为深圳的文化土壤。具体来看,20世纪80年代,在深圳美术的创业期,老一辈艺术家南下生活,甚至落户深圳,他们将自己的艺术传统直接带到深圳,自身的特点和艺术成就直接地汇聚构成深圳本土艺术的特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深圳美术进入创新期,与老一辈艺术家相比,此时的艺术家在强调师承关系的同时,也遵循“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在创作中他们将自身所学的艺术传统不断继承和发展,并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新的探索和实验,探索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进入新世纪后,当下深圳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几乎涵盖了当今艺坛所有艺术表现形式,从传统书画到现代水墨,从架上绘画到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和影像,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呈现出深圳艺术新锐活跃的一面。 总之,在全球化的时代,人们的生活的流动性加强了,“本土”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有弹性。城市自身移民的特性,使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经验在交流、碰撞和融合之后,更新出新的地方性的“本土”经验。而越是在一个趋同和全球化的时代,人们越是要寻找差异,越需要寻找和表达那些个性化的、差异性的独特的地域感受和生存经验。所以从文化的角度而言,“本土”是一个“建构”的概念,“建构”意味着不断变化和新意义的不断生成。“本土”不应仅仅指人们的出生地和生长地,而应是一种地域文化经验的形成和培育。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收藏与人生
- 下一篇:传统写意观念需当代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