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清朝宫廷戏剧文献收藏现状(3)
时间:2024/11/28 03:11:31 来源:《戏曲艺术》(京)2011年3期 作者:章宏伟 点击:次
三、故宫博物院藏清朝宫廷剧本 剧本是戏剧的物质载体之一,是戏剧的排演依据。但流传下来的剧本,如我们用于欣赏、文学研究的剧本,实际上已经是剧本的变种,并不能代表演出团体的排演剧本。清朝宫廷剧本却大都是实实在在的排演剧本,每种戏具有不同内容和用途的本子。 安殿本。墨笔精抄、专供皇帝和皇太后看的戏本。一般是黄色书衣,红色书签,用楷书抄写,仅有唱词、念白文字和句读。安殿本有总本和题纲两种。 演出本。供演剧人员演出使用的戏本,唱词旁附注有板眼曲谱。除了安殿本之外,其他剧本都是供宫廷演剧机构排戏用的,无黄书衣和红书签的等级标志,直接白纸黑字书名,剧本抄写潦草,书法功力明显差多了。但内容却比安殿本要丰富,分为总本、角本、曲谱、题纲、串头和排场等。 总本。即每部戏剧的总剧本,包括每个角色的上下场、唱词、念白及动作等,专供执行排演的人员使用。 角本。又称“单头本”,是一出戏中某一角色的念白、唱词等,专供扮演此角色的演员练习使用。 曲谱。是一出戏中所有角色的唱词,旁边注有详细的音符和节奏,主要供乐师使用。 题纲。一出戏在演出时,张贴在后台墙上的一览表,上面列明某一场某角色由某演员扮及入场次序,对演员及舞台监督人员等起提示作用,即今天的舞台调度。这种题纲是一张纸质表格,一般为墨笔楷书,并且只有两场以上的戏才配备此题纲,而单场戏无此题纲。 另外还有两种也叫“题纲”,但不是某出戏的一览表,一是将上述题纲书写装订成书册形式。即先写剧中人名,名下是扮演者姓名,最后是鼓师姓名。类似演戏日志性质。这种题纲单场戏也可以配备。安殿本也有此本,以供帝后们了解剧中人及扮演者和鼓师情况。二是记载角色穿戴扮相的档册,供管戏箱的人员使用,例如嘉庆年间的《穿戴题纲》,其中简单记载当时经常上演的昆弋戏每个角色的穿戴扮相和道具器物,例如《喜朝五位》载:“五男喜神,金貂扎红,五色蟒带,喜字旗。五女喜神,凤冠五色蟒带,喜字旗……十和合,绵发金箍”。《穿戴题纲》共记载了470多场戏的剧中人物穿戴,为我们了解乾嘉时期宫廷演戏角色穿戴提供了罕见的第一手资料。 串头。就是导演本,记载剧中角色的上、下场,念白、唱段、动作等的次序,供执行排演的人员串戏用。例如《福寿延年》三出串头本载“童子上,白,照打。假毛遂童子五人对攒。假毛遂败下,童子回。白完下,假毛遂上,白。童子返上,五人对攒。假毛遂换化身上,对攒。下,毛遂作藏山后科。毛遂白,下,细君化身童子。打,四个单,对下”等等。 排场。有些戏剧不仅角色众多,动作复杂,而且角色出场后按各自路线行进,并停留在场中预先确定的位置,相互配合组成吉祥字样或图形,主要供执行排演的人员使用,对于动作的记载要比串头本详细。如《螽斯衍庆》在场中组成“多子”字样,《百福骈臻》组成“天长地久”字样,《福寿征祥》在场中组成“福禄寿”字样。每出戏组字的演员至少在30人以上,这就需要演员之间的默契配合及反复的演练。排场本既记载演员的动作及在场中组成字形和图案时所站的位置。例如《福寿绵长》排场本载:“先跳揭谛下,罗汉(马进才)上头跳续,(狄盛宝)上跳又续。(王进福、王金和)上归梅花辨,拉飞簪旋风脚,十字飞车过套,四犄角拉扎跳,扫堂旋风脚,前分归斜排”,等等。《福寿绵长》中的诸角色还要先后出銮驾山、蜡、窟窿山、福字字样。排场本的主要特点是记载角色的动作及场中排字和摆出图形时所站的位置。 现存清宫剧本主要是南府时期和昇平署时期的抄本,另有少量刻本。刻本只有总本,大多是连台本戏,如《劝善金科》为乾隆年武英殿刻五色套印本。而抄本情况较为复杂。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清朝宫廷剧本,上世纪30年代的《故宫周刊》整理著录了《故宫所藏昇平署剧本目录》。1999年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又清点登录了一遍账册,2004-2010年的故宫七年文物清点,又清点了一遍,与1999年的账册没有什么变化。七年清点的成果《故宫博物院藏品总目》还没有出来,我这里依据的是《(1999年)故宫博物院图书登记总账》,戏本单独一册,编号从“戏1”到“戏11491”,登记戏本11491册。因为戏本并不都是一部戏都装订为1册,因而按部计的话,约有4000部,因为这个《(1999年)故宫博物院图书登记总账》只是随手登录帐,其中包含有复本,如戏1为清南府抄本《喜朝五位,岁发四时》,戏2—7是6部复本。但复本情况并不都像戏1—7这么简单,复杂的如《昭代箫韶》,戏820—845、戏848、戏863—875、戏876—932、戏1261—1300、戏1301—1336、戏1337—1340、戏1760—1761、戏1762—3692、戏5160—5217、戏5218—5275、戏5276—5317、戏5318—5328、戏5329—5336、戏6896—6933、戏6934—6958、戏6959—7003、戏7004—7087、戏7382—7396、戏9531—9541、戏9646—9649、戏10573,都是《昭代箫韶》,其中有残本,也有像戏1762—3692有1931册,而且没有标复本,因而情况十分复杂。或许这就是朱家溍所说的:“有的戏本虽然戏名相同,但有明确记载不同年代不同演员演出时已有所修改;还有的戏名虽然相同但已从昆腔本改成西皮二黄本,故事虽然未改,而词句已变”。要想彻底弄清楚,必须老老实实地拿出戏本,一一比对,这显然不是我这样短时期能够解决的。在《(1999年)故宫博物院图书登记总账》中,有的在当页中是标明了复本的,如第1页有:戏2—7(又六部)、戏11—15(又五部)、戏17—20(又四部)、戏23—26(又四部)、戏28—29(又二部)、戏34—39(又五部,附排场1册)、戏41—46(又六部)、戏48—49(又二部)、戏51—54(又四部),这里的又多少部是紧接前一登录序号说的,这一页很清楚。《(1999年)故宫博物院图书登记总账》中明确标明复本的可统计出1153部。但事实上没有这么简单,就拿第71页登录的《兴唐传》来说,戏6629—6631、戏6632—6650、戏6651—6670标明都是清内府撰、清昇平署抄本,但这三种分别是3册、19册、20册,除此之外,不再有其他信息,不知是否复本。因此,对于故宫博物院藏清朝宫廷剧本我无法给出剧本的种数、复本的数量等数据。 故宫博物院藏清朝宫廷剧本,包括元明杂剧、明清传奇(即民间同样常演的戏)和清代乐部根据小说名著所编连台本戏以及乐部所编“月令承应戏”、“节令承应戏”、“承应宴戏”、“承应开场戏”、“承应寿戏”、“承应大戏”、“承应灯戏”等。这些戏本的抄写年代最早有顺治年间教坊司时期遗留下来的,绝大部分是康熙至道光南府时期及道光七年(1827)以后昇平署时期抄写的。南府、昇平署抄本戏曲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清代宫中自制大戏,基本上是南府时期的曲本,如《劝善金科》、《昇平宝筏》、《鼎峙春秋》、《楚汉春秋》、《法宫雅奏》、《月令承应》等,比较完整。这些“宫廷大戏”,有的一个戏十本,每一本二十四出,排练起来要好几年,演出时需要连续几天。这些曲本有内廷抄本,有的是朱墨双色,或朱墨绿蓝四色抄写,多数为昇平署抄本。有的曲本书衣上钤有一些墨记,如“内头学”、“内三学”、“外头学记”、“外二学”、“旧外二学”、“外三学记”、“旧外三学”、“旧小班”、“旧大班”等,应该是南府时期的抄本;有时也用朱文印,如“景山小班”。有的书根上还用墨笔标有“大班”、“小班”等字样。另一类为昇平署演习曲本,大多选取明清传奇中的几齣唱段,为内学太监排练演习,以备承应。应该说,宫廷戏都是承应戏,包括连台本戏、单本折子戏都是。有学者认为承应戏仅指“月令承应”、“法宫雅奏”、“九九大庆”和开场、团场吉祥戏,可能有欠周全。 连台本戏。连台本戏多为乾隆命张照等制的那几种大戏。本戏多为改编,故事早就存在。清昭梿《啸亭续录》卷一“大戏节戏”条记载了张照等人编写戏曲的情况:“乾隆初,纯皇帝以海内升平,命张文敏制诸院本进呈,以备乐部演习……又演目犍连尊者救母事,析为十本,谓之《劝善金科》,于岁暮奏之,以其鬼魅杂出,以代古人傩祓之意。演唐玄奘西域取经事,谓之《升平宝筏》,于上元前后奏之。其曲文皆文敏亲制,词藻奇丽,引用内典经卷,大为超妙。其后又命庄恪亲王谱蜀、汉《三国志》典故,谓之《鼎峙春秋》。又谱宋政和间梁山诸盗及宋、金交兵,徽、钦北狩诸事,谓之《忠义璇图》。其词皆出日华游客之手,惟能敷衍成章,又抄袭元、明《水浒义侠》、《西川图》诸院本曲文,远不逮文敏多矣。”⑥可能明代宫廷遗留的是文学剧本,并不是演出本,篇幅很长,并不适合搬演,因此改编是必要的,《啸亭杂录》所谓的“命张文敏制诸院本”,不过是改编明朝之本。连台本戏的剧本在乾隆年间由张照、周祥钰、王廷章等宫廷词臣根据小说改编,一般多达数十出甚至240出以上。如《劝善金科》10本240出、《升平宝筏》10本240出、《鼎峙春秋》10本240出、《昭代箫韶》10本240出、《铁旗阵》10本103出。 关于《忠义璇图》,学界研究比较多。赵景深有《〈忠义璇图〉与〈虎囊弹〉》⑦、《谈清宫大戏〈忠义璇图〉》⑧等文,注重从本事上研究,认为被改编后的《忠义璇图》完全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认为梁山一百零八人,包括李逵、鲁智深、武松、晁盖及阮氏三兄弟等英雄们完全都是“强盗”,谈不上忠义……另外,凡是《水浒》中与弄臣相抵触的事,他们一定要删去的。例如,菊花会上反招安反投降的斗争、李逵扯诏书、阮氏英雄偷御酒等等,在全部《忠义璇图》里连影子也看不见了……”总之,改编非常的糟糕和草率,由于删改了很多,弄得情节上糊里糊涂,“四大宫廷戏都是出于弄臣之手,都是替皇帝巩固江山的宣传品,没有一种是值得欣赏的。”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上世纪末李玫的《清代宫廷大戏三题》⑨侧重的是演戏的功能,对于清代大戏的生成环境、创作目的和艺术特点进行了探讨。她认为,“大戏”是相对“小戏”而言,用昆曲或京剧演出的,整本的历史故事或英雄传奇。这里李玫搞错了,乾隆的御用词臣们改编大戏的时候并没有京剧,而多用昆、弋诸腔。并认为这些大戏是取材于民间演出的题材,从明代开始广泛搜罗,并在宫廷搬演,直到清代康熙年间因不满民间粗俗的本子,开始零散地改编,大规模的改编自乾隆始。并揭示出搬演此类大戏的本质功能还是娱乐,而并非大家所想的纯粹教化。这些大戏的故事情节大家早已熟悉,因为它已经在民间流行了很多年,即使有区别也是大同小异。如何提高它的观赏性,改善舞台,创造更好的演出效果,和提高演员的艺术水平,把唱、念、做、打发展到极致才是贯穿整个清宫戏的美学追求。此类大戏的改编主要是提高戏曲艺术表现形式的精美程度。 单本折子戏。南府、景山改昇平署后,机构缩小,人员缩减,不敷演出大戏,许多连本大戏改编成皮簧(京剧)单本折子戏,演出更加灵活,艺术上更趋于成熟,且利于发展各种角色,如旦行即老生后成为一个大放异彩的行当。但学界对于宫廷演出的单本折子戏研究不是很多,对于宫廷版本的戏与当时流行的民间演出的版本有何区别,几乎无人触及。昆曲《牡丹亭》,在民间经常演出《游园》、《惊梦》二折,而在宫廷常见的是《扫花》、《拾画》、《冥判》等,为何形成此种差异,至会没人关注过。 月令承应是指每个月里固定的节日、节气和赏花、赏雪、赏月等活动所演的戏。如元旦的《喜朝五位》、七夕的《仕女乞巧》、中秋的《丹桂飘香》、《霓裳献舞》等。 法宫雅奏是指各种喜庆事如皇子诞生、结婚、册封、巡幸、田猎、筵宴等,专门为之恭贺演出的戏。如皇帝大婚的《红丝协吉》、《双星永庆》,皇帝行围的《行围得瑞》等。 九九大庆是指帝后寿诞所演之戏。清帝的谕旨和南府、昇平署太监称之为“寿戏”或“万寿节戏”。抬头为“慈圣”的剧本是慈禧当政时,为她祝寿留下的剧本。 开、团场戏是指每场开头第一出和结束最后一出戏。 对于清朝宫廷戏剧剧本的分类,有不同的分法。有的分为:(1)月令承应;(2)法宫雅奏;(3)历史大戏(连台大戏);(4)传奇杂剧,多由外班伶人进呈。 丁汝芹按演出形式将清宫戏分为:仪典戏、观赏戏;按演出剧目分为:节令戏、万寿戏、喜庆戏、宫廷连台本大戏、杂剧·传奇名剧、外邦朝拜戏、玩笑戏、民间流行剧目进入内廷的戏。 朱家溍、丁汝芹认为:“今人常依照昭梿的说法推论宫中演戏分为月令承应、法宫雅奏、九九大庆等类,或许嘉庆以前曾经有此一说,而现存演剧档案中几乎不见这些称谓,所记载的演出从不按此分类。”⑩朱家溍对清朝宫廷戏剧剧本的分类以及认定的每类数量如下: “月令承应戏”是清宫廷中按年节月令承应戏曲的总称,按着年节月令的内容和风俗习惯编写相应剧本,并届时为帝后承应,有47出。 “承应宴戏”是在喜庆中演的戏,即所谓的“法宫雅奏”,有21出。 “开场承应戏”是在每次演戏时开场第一出戏,有46出。 “承应寿戏”也是开场戏,但专为万寿节日开场演的,有25出。 “承应灯戏”是一种无剧情,而由许多角色扮演持灯的歌舞,有7出。 “承应大戏”与“开场承应戏”的内容性质差不多,都是奏演祥瑞,但比开场承应戏的角色多,排场大,歌舞更热闹,有48出。 成本的昆腔、弋腔戏,有29本。 昆腔单出戏,有196出。 乱弹戏(现在称为京剧),有200出左右。 按朱家溍的统计,清宫剧本种数只有约619种。朱家溍是对故宫藏清宫剧本最熟悉也是最有资格说话的学者,他所提出的品种数量肯定不会信口雌黄、一定是经过认真统计得出来的。在新的统计数出来之前,朱家溍的统计数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本来可以对故宫已影印出版的清宫剧本作个简单统计,《故宫珍本丛刊》收有剧本约1700余种,将这1700余种归归类,或许对朱家溍的种数统计可以稍作验证。抱歉的是这项工作我来不及做,无法向大家报告统计结果。 但赵杨却不这么认为,他在《清代宫廷演戏》中把承应戏分为“月令承应”、“法宫雅奏”、“九九大庆”和“历史大戏”(11),白皕皛在《清宫藏书》中也采用这种说法,不仅把承应戏分为“月令承应”、“法宫雅奏”、“九九大庆”等,并按时间顺序排列了一年之内的年节月令承应剧目(12),数量就有264出。这264出,与朱家溍的47出差距极大。白皕皛是目前故宫图书馆管理清宫剧本的责任者,也是有资格说话的。只是他所排列的年节月令承应剧目,是结合《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子目整理出来的,未必是根据故宫藏品实际归纳出来的,因为我没来得及核查,这里只提出疑问。白皕皛认为,“《九九大庆》和《法宫雅奏》是张照等人编撰的清宫庆典承应戏的统称。” 清朝自乾隆年开始,每年按例承应戏曲,其祝寿剧目统称《九九大庆》。儒家以孝为本,故万寿承应剧目的顺序以皇太后万寿承应为首,其次才是皇帝万寿承应,以下是皇后、皇子、贵妃、亲王诞辰承应。万寿剧目的内容主要是道佛仙童以各种形式为帝后祝寿。如南极星君率群仙诣神京呈祥献瑞,如来佛颂经祝圣主寿辰,东华木公和西池金母诸仙、珍禽异兽庆贺寿辰,黄童白叟、花神仙童载歌载舞,无量寿佛率天女献花,以庆圣寿等等。《九九大庆》剧目有《云日增辉,人天普庆》等约近百种。具体剧名请见《清宫藏书》第429页。 皇帝大婚、恭上皇太后徽号、皇子出生、洗三、弥月、成婚、皇帝册封妃嫔、大驾还宫、行幸翰苑以及迎銮、行围、祝捷、诏试咏古、酒宴之日,按庆典内容承应戏曲,统称《法宫雅奏》。白皕皛还分类罗列了各类承应戏曲的剧目,请见《清宫藏书》第430—431页。 由此可见两位学者对于清朝宫廷戏的分类标准是不一样的。究竟孰是孰非,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承应戏的明显特点是故事性不强,对表演者的要求也不甚高,技术含量低,切末奢华,脚色众多、唱词吉祥、载歌载舞,都是各路神仙赞颂皇家、为皇家祈福祝寿的大型群舞,但它为研究清朝宫廷戏曲演出、音乐演奏、礼仪制度、服饰穿戴等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故宫博物院所藏清朝宫廷剧本,大家从海南出版社2000年6月影印出版的《故宫珍本丛刊》中可以看到一部分。“约一千七百余种清代南府与昇平署剧本档案”,昇平署的戏曲抄本被置于该套丛书集部之尾,从第660至第704册,分为昆弋承应戏、昆腔单出戏、昆弋本戏、乱弹单出戏、乱弹本戏、秦腔戏·昆弋单角本·昆弋承应戏曲谱、昆弋单出戏曲谱、昆弋本戏·清曲谱、各种题纲、各种串头、各种排场、岔曲·大鼓·莲花落·秧歌·快书·子弟书、石韵书、鼓词等14类。有各种承应戏、本戏和单出戏,包括昆、弋、秦腔、乱弹、清曲等,其中乱弹单出戏和乱弹本戏所占比重最大。这个分类就是朱家溍的分类。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论《四库全书总目》的戏曲文体批评
- 下一篇:未刊文明戏史料拾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