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川剧文学化进程中的经典文本创新——蓝光临先生论川剧《情探》的文学化与艺术化创新(2)
时间:2024/11/28 10:11:53 来源:《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 作者:蓝光临 钟鼎 点击:次
二、《情探》的脉络 所谓《情探》,顾名思义,“情”字当头——整折戏紧紧围绕着一个“情”字展开。要吃透这折《情探》,关键在于把握清楚敫桂英与王魁这两个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起初,王魁穷愁潦倒的悲情命运,引发敫桂英的同情。随着接触的增多,了解的加深,敫桂英扶危济困的纯情感染了王魁,王魁奋发进取的豪情更深深打动敫桂英,两人产生了爱情。基于爱情,敫桂英给予了王魁地厚天高般的恩情,王魁因而对敫桂英产生更深的感激之情。然而,这份“深情”在富贵荣华的诱惑面前是那么地苍白脆弱,不堪一击,王魁入赘相府,休弃桂英,由深情转为薄情、绝情。敫桂英在极度的愤恨、绝望中,走向自己的悲情结局——悬梁自缢;王魁的生活也因他负义辜恩而良心不安,蒙上了沉重的忧情的阴影。桂英怨王魁、恨王魁,但由于其纯真、善良的本性,其内心深处还留存着一丝痴情,幻想王魁可能念及旧情,回心转意。 《情探》的大幕就在这样一派悲情、怨情、忧情、痴情交织的氛围中拉开。 首先,王魁登场。王魁出场的锣鼓,我做了调整。传统是打【小走场】锣鼓,记谱为:(打打 壮乃乃丑 当 丑 当 丑 当乃次 壮)这套锣鼓很有韵律感,但四平八稳,节奏缺乏变化,不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此时的心境及其所处的情境、氛围。我改为:(当 当不耳隆咚 咚嘣咚 堂锣鼓:挑起来 乃 当丑乃丑 当丑当丑 乃壮乃 次丑 才 才乃 壮)相比于传统的处理,这套散打锣鼓就显得抑扬顿挫,摇曳多姿,更生动地刻画出了此时王魁内心的空虚、忐忑,以及四周山雨欲来风满楼般不安的气氛。 站定后唱【月儿高】:“更阑静,夜色哀,月明如水浸楼台。透出了凄风一派。”《情探》被誉为“诗剧”,从这几句词就看得出来是名不虚传,当之无愧。任何人看《情探》,读《情探》,一开场,一开篇,就会被这几句【月儿高】吸引住。首先,平仄安排得严谨、妥帖。“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读来晓畅入耳,朗朗上口。其实他是破了格的,传统的【月儿高】,上下句都是“顺七字”(四三格),例如《夺棍打瓜》中,刘智远所唱“盖世英雄时不利,无端哥嫂太相欺”。《情探》剧中,则将上句改为“三三格”,韵律上更为摇曳多姿。再者,炼字精当。“夜色哀”的“哀”字,我以为可称千古绝笔。“哀”本该用来形容人的心情,赵熙却用它修饰“夜色”,既渲染了凄凉、阴冷的氛围,更揭示出王魁背义负恩后内心的忧郁、惶恐——正因为如此,夜空在他的眼中才充满了悲哀的情调,融情入景,以景写情,独具匠心,令人叹服。“月明如水浸楼台”,许多人唱作“明月如水浸楼台”,包括我看到的周慕莲老师的演出本,但我还是认为,应作“月明如水浸楼台”。我以为,“明月如水浸楼台”有三不妥:(1)平仄不顺;(2)文理不通,所谓“月明如水”,即月光皎洁得犹如清澈的水波一般,语意很明白,若改成“明月如水”,就变成明亮的月轮像水一样,不免令人费解——月亮怎么会像水呢?(3)有悖原典,事实上,这一句是有出处的,见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混江龙】一曲,原句即为“彩云何在?月明如水浸楼台。” 归座念诗:“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洞房今夜坐,心事却如秋。”后两句是点题之笔,要引起足够重视。“洞房今夜坐”点明了戏的时间、地点,特别地,洞房本是一个极其喜庆、美好的环境,但因为王魁见利忘义,负情辜恩,使之充满了阴郁、悲凉的气氛,对比鲜明,发人深省。“心事却如秋”的“秋”字用得独具匠心。“秋”本是一个季节名词,这里用来形容王魁的心境,就像草木零落、万物肃杀的秋天一样萧条、落寞,化抽象为具象,真是妙笔生花。前辈艺人准确地把握住了文意,在表演处理上也做了充分的强调。演员念这个“秋”字时,绝不能平平带过,而要拉一个长腔,结尾再衬一个虚字,顿住,即念成“心事却如秋——(哇)”。这样,便把王魁内心的纠结、苦闷展现得淋漓尽致。 念罢诗,自报家门,简述前尘。 “阴风飒飒,黑月无辉,相思血泪旧盈腮,到如今化为孽海!”伴随着凄厉的帮腔,急促的鼓点,敫桂英和拿鬼带着熊熊的复仇怒火登场。“黑月无辉”中的“辉”字不应唱“hui”,而应唱“huai”。此剧是开排韵到底⑦,“辉”字读古音huai才能合辙押韵。后面拿鬼所唱的“孽火如雷”中的“雷”同理,应唱“luai”,而非“luei”。 “悲哀!你看他绿窗灯火照楼台,他哪还记凄风苦雨卧倒长街。”敫桂英望着王魁寝室的纱窗,回想起当年在街头与之邂逅,心生恻隐,施以援手,以及王魁在院中挑灯夜读,自己在一旁烹茶奉水,温馨相伴等情景,不禁哀从中来,柔肠寸断。“街”字上有一记大锣,渲染桂英内心的悲怆、痛楚,紧接着起风锣⑧——所谓鬼一发气,就要起阴风。王魁正在窗下读书遣怀,闻风而惊,不禁自叹:“人生莫作亏心事,处处风声是祸胎!”正所谓“白日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王魁背誓负情,良心不安,自然难免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拿鬼急不可耐,要抓王魁到“阴阳界索还命债”。敫桂英却因沉浸在往昔甜蜜的回忆中,对逼死自己的负心郎竟又燃起一丝希望,反劝阻拿鬼道:“缓思裁,权相待,犹恐他从前恩爱依然在,好教奴千回万转,触目伤怀!” 王魁解衣就寝,敫桂英潜入书房,四下察看,无意中瞥见书案上的状元头(纱帽)。桂英先是本能地为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而欣喜,继而更做起夫荣妻贵、衣锦还乡的美梦,以至手舞足蹈起来,欢愉之中,猛然醒悟——不正是这一顶状元头带来的荣华富贵,令王魁负义忘恩,弃旧迎新,害得自己走投无路,悬梁而亡?遂由喜转悲,由悲而怒。王魁“睡定又还起”,惊见“无风门自开”,急忙下床,秉烛出门巡视,两厢看罢,并无踪迹,回身进房,放下烛台,抬头一看,恰与敫桂英打个照面——正是“今朝都到眼前来”!⑨ 王魁自念:“此事真奇怪!面庞儿恰好似从前恩爱。”然而终究不能确定,遂厉声问道:“你是那何方何氏女裙钗,为然何千山万水得来?”⑩敫桂英言语含蓄,但话中带刺:“分明是意中人,却变作眼中怪,状元呵,你就忘却了敫家有女孩?”王魁一惊:“是她!”紧接着又厉声问道:“你是人是鬼,是福是灾?我朱门洞府未曾开,春色因何入得来?”桂英仍是含蓄、支吾地回应:“请君猜,潜踪蹑迹上春台,都只为鱼水旧和谐。”王魁对桂英来意,已猜得八九,闻言不禁自叹:“不该不该大不该,这一个关儿怎下台?”稍一沉思,计上心来,又转面厉声问道:“你更深夜静把门开,谁家风信吹裙带(11),有何面目假作痴呆?”桂英满腹哀怨,语含嗔怪:“为谁辛苦为谁来,不想你平地将奴怪。”这一句话唤起了王魁尚未泯灭殆尽的良知,他也不禁对桂英不幸的遭际产生同情——虽然这正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可怜他一寸相思一寸灰!”想着,本能地要上前安慰:“且免悲怀!”突然,他耳畔仿佛响起这样一句提醒:“无毒不丈夫,切莫一时心软,因小失大!”急转身,重新板起面孔,责问道:“千山万水无音无信忽然来,同行婢媪今何在,则令人好生莫解!” 这一段戏里,王魁一方面的确始终心存疑惑:济宁到京城,路途迢迢,敫桂英一个孤身弱女,怎能独自跋山涉水,远道而来?——按古时的习惯,年轻姑娘出远门,最少也要有个乳娘之类的老妈妈陪伴,庶几壮壮胆量,故王魁有“同行婢媪”一问。再者,所谓“侯门深似海”,相府门禁森严,敫桂英如何能够越过重重阻碍,径直闯到自己的寝室?另一方面,他也是有意借追问这些问题,堵住敫桂英的嘴,以攻为守,避重就轻。整段戏中,王魁的心情始终是紧张、焦虑的,因而相应地,帮、打、唱都要急促。敫桂英并不一下把话说透,而是半含半露地讲,一点一点地试探。舞台上,生旦二人,一个急,一个稳,一个快,一个慢,更加突出了王魁事起仓促间的慌张、窘迫、尴尬。这段戏是全折中王魁与敫桂英第一次正面交锋,分量很重,但很不好演。它的节奏富于变化,总体上是“短、平、快”,演员要在这“短、平、快”的尺寸中,做到表演清晰、醒目,演唱优美、富于感情,很考功力。稍微拿捏不好,就容易演得潦草、轻率,浮光掠影,令观众看得不明就里。 接着,敫桂英三次试图以“情”打动王魁,王魁三次严词回绝敫桂英,敫桂英一退再退,由求认妻而求认妾,由求认妾而求收为奴婢,王魁虽几度心软,但最后总是咬紧牙关,不肯松动,终于把敫桂英逼上绝路,剧情在这一波三折中逐步达到高潮。 这里,要充分理解敫桂英的内心活动,我认为必须了解一点历史背景。按中国古代的妻妾制度,一个男人,正妻只能有一个,妾也根据该男子的身份、地位有数量限制,此外,还可以有众多的诸如宠婢、爱姬、歌伎这样没有严格名分的“玩物”。因而,古时一个出身一般的妇女,得到一个妾的名分,往往就相当满足了;如果她丈夫能承认她是自己的正妻,那几乎是她一生最大的荣耀。就我个人经历而言,我父亲临终时,把我和我母亲叫到床前,叮嘱我刻墓碑时,一定要写我母亲是他的发妻(我父亲先后娶过好几个女人)。我母亲当即感动得不行。当时已是1962年,此观念之根深蒂固,亦可见一斑。 为什么敫桂英只要王魁喊自己一声“妻”,就愿意放弃复仇,飘然而去,把从前孽债一笔勾销,独自长眠夜台。这一方面是桂英本性善良,只要王魁认下自己,证明其天良未泯,人性犹存,便姑且念及旧情,放他一马;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正妻的名分,在敫桂英这样一个传统女性的心目中,确有那样大的意义,足以使其尽释前嫌,含笑瞑目。 下面,具体分析敫桂英对王魁的三番试探。 第一番试探,我将之归纳为“忆旧陈情作初探”,即敫桂英试图通过回忆往昔恩爱,唤起王魁的良知,使其回心转意:“我想去年秋后,我郎深夜攻书,奴在一旁烹茶奉水。霎时西风飒飒,奴说郎君安寝了罢。及入罗帐,郎君脚冷如冰,是奴偎脚而眠,终夜不暖。次日,郎君就得下一个寒疾,医药罔效。是奴对天许上一愿:‘皇天哪,菩萨啊!保佑郎君安好,愿减奴六年之寿。’(12)后来,奴又在海神庙中求得药签一方,郎君的病体就忽然而愈。状元公,你还记得吗?记不得吗?”这一段词写得质朴生动,情真意切,念好了,感染力是极强的。 王魁听入了神,下意识地答道:“记得——”这两个字要念得真挚、动情,这是王魁不自觉间内心深处残余良知的流露。但他马上就回过神来,重新板起面孔,绷起架子:“又怎么样?记不得又怎么样?” 桂英接着说下去:“记得就好。奴怕郎君玉体不安,无人侍奉,特地送此药方而来。” 王魁睹物思旧,回忆起自己困卧街心时,敫桂英雪中送炭般的救命之恩,以及院中数载,妻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呵护,不禁长叹:“往事如尘,说得人柔肠寸断哪!”又想到自己恩将仇报,弃旧迎新,乃连连自责:“不该不该大不该,王魁做事不成材!感得她千山万水一人来,况且她花容月貌依然在。”想着,正要上前相认,猛然,现实的利害考量又浮上心头,王魁脸色一变,急转身,唱道:“徘徊!韩丞相知道多妨碍,皇天鉴我怀,昧良心出于无奈!药方儿于我何哉?”用扇子将药方打落在地,厉声喝道:“我不病了!纵病也有人侍候。” 接不接药方的问题,对王魁来说,根本上是承不承认自己与敫桂英那段爱情的问题。他将药方打落在地,所打落的实是敫桂英的一片痴心,一往深情。这是戏中王魁第一次冷酷无情地严词回绝敫桂英。 第二番试探,我将之归纳为“忆别诉情作二探”,即敫桂英试图通过诉说南坡分别后自己的千般离愁,万种相思,来打动王魁,以期旧情复燃。 随着对话的深入,王魁将入赘相府,另娶新欢之事和盘托出,但对那一纸休书,还是半含半露,欲说还休,只是冷冷地让敫桂英“回去自然明白”。桂英带着哭腔问道:“我还回去做什么?”谁知王魁却歇斯底里地厉声反问:“你不回去又做什么?” 此时敫桂英内心已痛苦到了极致,于是便有下面这一段杜鹃泣血般哀婉、深情地诉说:“自从别后啊——梨花落,杏花开,梦绕长安十二街。夜深和露立苍苔,到晓来辗转书斋外。纸儿,笔儿,墨儿,砚儿呵,件件般般都似郎君在。泪洒空斋,泪洒空斋,只落得望穿秋水不见一书来!”所谓“梨花落,杏花开”,“梨”字谐音“离”,而“杏”字在四川话中可读“hen”,即谐音“恨”,故其含意是:一自离别,相思苦恨于我桂英便如影随形,萦怀不散。“十二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长安城共有十二条主要街道,另一种则是说“科甲巷”,专供赶考举子住宿之处,此处用它代指王魁住所,究竟哪种说法准确,尚待考证。 面对桂英如此哀婉、深情的诉说,王魁却只冷冷地答道:“事若春梦了无痕(13),忍俊不禁了。”很多人对这句台词有争议,说“忍俊不禁”就是忍不住笑出来了,王魁此时怎么会忍不住笑出来呢?我理解王魁此时是试图以付之一笑的态度逃避内心深处良知的拷问,公道的谴责。这一句话极为传神地刻画出了王魁此时矛盾、空虚的心理,而且也很符合文士咬言嚼字的口吻,实为妙笔。 敫桂英见王魁似乎有所触动,便继续诉说:“四月初旬,算来已是京城放榜之期。奴又去至海神庙祝告海神——你生时忠义死时哀,到而今香烟万代。我郎君落拓青衫一秀才,要保他文章合派,莫使他春愁如海(14)。神灵儿鉴怜奴四礼八拜,果然是马前呼道状元来!” 王魁毫不领情:“我那文章也是得意的,不尽关必有神助!” 桂英见状,亦反唇相讥:“状元公,也难得菩萨知己呀。那夜海神又来示梦,说我郎不但功名显赫,并且你呀——红鸾星,照玉台,连理枝头花正开。怕只怕绿珠红粉沉光彩!醒时倚枕费疑猜,莫不是魔梦生灾怪?岂有海涛神,管我风流债?”所谓“绿珠红粉沉光彩”是用了一个典故。绿珠为西晋巨富石崇之宠妾。石崇投效权门,一度炙手可热,气焰熏天,后事败被杀,绿珠亦坠楼而死。敫桂英以此警示王魁,要提防乐极生悲。 紧接着,起风锣——道理与前面一样,鬼发气,便起阴风。“一霎时碧纱窗外,芦花风起夜潮来”。王魁大骇,喃喃自语道:“真有神哪,可怕人也!” 桂英见王魁惊恐之态,乃顺势继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前事不说,到而今哪——迢迢千里犯尘埃,会向瑶台(15),总算是明月入君怀。纵说是双凤齐飞,也愿化为红绶带,你又何忍抛下名花不肯栽?”“纵说是双凤齐飞”,很多人,包括周慕莲老师、阳友鹤老师,都唱作“纵不能双凤齐飞”。此句典出唐代诗人李商隐之《饮席代官妓赠两从事》:“新人桥上着春衫,旧主江边侧帽檐。愿得化为红绶带,许教双凤一时衔。”原诗讲的是,一个官妓先后和官差甲、官差乙产生了感情,最终嫁给了后者。新婚之日,新人、旧主,一家欢喜一家愁。这个官妓幻想自己能化作一条红绶带,而令那两个官差化为两只凤(16),将绶带各衔一头,使得大家都心满意足,各得其所。这两句话放在戏里,其含意是:敫桂英要求王魁不得新忘旧,而将自己与韩小姐平等看待,即她要与韩小姐“双凤齐飞”(17),而王魁应化身红绶带,两方兼顾。因而,只有唱作“纵说是双凤齐飞”,文意才通顺,如作“纵不能双凤齐飞”,就无法解释了。“抛下名花不肯栽”,许多人唱作“抛下梨花不肯栽”,也不妥。这里是取“名花应有主”之意,叫王魁不要抛弃自己,作“梨花”则费解。这些地方,光看词确实很难理解,但只要演员体会、处理得当,在其表演的辅助下,观众是能会意的。 尽管敫桂英“呖呖莺声实可哀!婉转悲怀”,王魁最终仍因“犹恐怕事情有碍,日久成灾,转被旁人笑我呆”而不肯相认:“你回去的好。” 桂英不放弃,继续委婉地规劝道:“状元公,你要三思啊。想当初困卧街心,彼此相逢,是何光景?继而南坡送别,海誓山盟,又是何光景?” 王魁被戳中了痛处,登时火冒三丈,歇斯底里地喝斥桂英:“哦,你敢奚落下官么?你本烟花弱质,不念当初薄薄一点恩情,今夜晚上,冒闯相府,早送你到枉死城中去了!”这是王魁第二次冷酷无情地严词回绝敫桂英。 第三番试探,我将之归纳为“示警哀情作三探”,即敫桂英一面低声下气地哀求王魁,试图通过自己卑微的姿态,悲惨的处境,引起王魁的同情,一面也含蓄而严正地向其提出警告,希望他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及时悬崖勒马。 之前,王魁强硬、决绝的态度已激怒了桂英,桂英暴跳如雷,当即要将其活捉,但她平静下来后,仍决定再给王魁一次机会。她强压怒火,用极其卑微、柔和的口吻哀求王魁:“状元公,你也知道当初有这么一点恩情?奴正为舍不得当初恩情,故而今夜晚上婉转求你呀!黄金屋,不需开,可容奴偏房自在?” 王魁已不胜其烦,但也可怜桂英的一片痴情,想到不如就收她为妾:“悲哀,到死春蚕缚不开!不管她是祸是灾,且容她偏房自在。”可一转念:“哎呀不对!这压妻为妾的风声如何出去得!有道是宁可我负人,不可人负我。”想到这里,王魁把心一横:“一任她千言万语巧乖乖,我横了心肠断了胎。哪见得人间天网尽恢恢?凡百事莫贻后悔!”转面对桂英喝道:“你速速地去罢!” 敫桂英此时已气愤到了极点,但踌躇再三后,她又做了最后一次让步:“事到如今,情知做妾,也是没命。望状元公开一线之恩,格外修好,容我为奴作婢,得免饥寒哪!可怜我娘儿母子无依赖,况且奴千山万水一人来,同行婢媪知何在?”这几句讲、唱要处理得十分悲苦,令观众听之亦不禁酸鼻,反衬王魁的冷酷绝情。王魁丝毫无动于衷,嘴下也不留半点余地:“事到如今,我不清你的来路,只要你的去路,你与我速速地去罢!” 情形至此,桂英对王魁已基本绝望,水袖一丢,警告道:“再思裁,处处风声是祸胎,凡百事莫贻后悔!”拿鬼应声而上,四野风声大作。王魁听得窗外有动静,心中大骇:“莫不是相府有人来,识破机关怎下台!”急切之下,王魁小人嘴脸显露无疑,穷凶极恶地威逼桂英道:“你安心闹我?再不走哇,我要你的命!”这是王魁第三次冷酷无情地严词回绝桂英,也是话说得最狠毒、决绝的一次。 一对恩爱夫妻竟闹到这样水火不容的境地,桂英椎心泣血,欲哭无泪,只隐隐冷笑道:“状元公啊,我敫桂英有几条命你要啊?” 王魁气急败坏地要打桂英:“你死不要脸!”桂英还击:“负义王魁,请来看脸!”按老演法,此时敫桂英要戴鬼脸壳,王魁见状大骇,连忙服软:“哎呀,我的妻啊!”无奈桂英已不吃这一套:“喊迟了!”说着,顺势打了王魁一耳光。这两句对白,我早年在江津听玩友坐唱都还有,但后来看周慕莲、阳友鹤等前辈演出,就都已省去了,故我们演出此剧时也没有这两句。但我觉得这两句词还是有保留价值的,很能凸显敫桂英敢爱敢恨、爱憎分明的性格。 王魁挨了耳光,一转身,颈项已被拿鬼用锁链套住。再面向观众时,拭暴眼,反戴状元头,使对眼,收唇,稀牙利齿,狼狈之相毕现。同时,反戴状元头,也体现对此人反面性质的盖棺定论。敫桂英踩上书桌,厉声宣布:“奴接休书,已在海神庙中悬梁自缢。谒过阎罗,奉命前来,活捉王魁!” 一场悲剧至此落幕,一对美满鸳鸯至此彻底恩断义绝,留给观者无尽的感慨与叹息。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论抗战时期戏剧改编中的移植现象
- 下一篇:“永嘉杂剧”应成立于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