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戏剧学 >

《游美日记》中的梅兰芳


    内容提要:梅兰芳是耀眼的明星,他身上有诸多光环,以致人们忽略了耀眼光环笼罩之下的梅兰芳是怎样的普通人。其原因在于文献资料的缺乏,也在于研究者缺乏对珍稀史料的深入爬梳和细读。《梅兰芳游美日记》不仅如实记录了梅兰芳的游美历程,更是梅兰芳生活史和心灵史的真实折射,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的、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梅兰芳,然而它却在梅兰芳纪念馆沉睡了八十余年之久。回归生活史和心灵史,不仅是研究方法的更新,也是深入其他诸方面研究的前提和关键。
    关 键 词:《梅兰芳游美日记》/生活史/心灵史
    作者简介:李小红,博士,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梅兰芳艺术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戏曲、曲艺理论研究、梅兰芳研究。
    提起梅兰芳,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四大名旦”之首,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曲的典范代表、引领中国戏曲走向世界并取得巨大成功的第一人、国剧学会创办人、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等诸多头衔和名号,他在戏曲界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我们还会想到他古装戏的编演、时装新戏的创新,想到“青衣”、想到“梅派”,想到他塑造的众多美丽的女性形象,想到“中正平和”的风格,想到“雍容华贵”的气度,想到他的梨园世家,想到他口述的《舞台生活四十年》……然而这些都远远不够,这些更多的是他身上的光环,是符号化的梅兰芳。邹元江曾经发表《谁是“梅兰芳”》一文,明确指出:
    “梅兰芳”不是一个单数的某个人的专有名称,也不是复数的某一个共同体的共有称谓,而是一个审美“场域”的“域名”。他与作为肉身的梅畹华既有联系也相区分。……“梅兰芳”这个名称只是符号化地表征了与这个审美场域的共在。①
    那么去掉梅兰芳身上的光环,剥开符号化的特征,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个体,一个有血有肉的“肉身”梅兰芳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遗憾的是诸多有关梅兰芳的研究几乎都没有深入挖掘这个问题,正如谷曙光所说,当代梅兰芳研究存在的问题就是“重复”和“遮蔽”:“……诸如材料陈陈相因、观点重复、先入为主的‘选择性研究’、缺乏开拓性等。究其原因,与梅兰芳研究史料的散佚与缺乏整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多数研究者总是在引用一些常见的二手材料,而愿意深入文献、爬梳珍稀史料者少之又少。”②笔者不揣浅陋,愿意对第一手资料深入爬梳和细读。
    梅兰芳秘书李斐叔的《梅兰芳游美日记》③(下文简称《游美日记》)便是长期沉睡在梅兰芳纪念馆,缺乏整理而不被人深入研究的珍稀史料。该日记目的在于记录梅兰芳游美的目的、意义、历程,客观上却是梅兰芳的生活史和心灵史的反映,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梅兰芳(《游美日记》通篇不称“梅畹华”,偶尔称为“浣华”,笔者此文依然称为“梅兰芳”)。下面我们通过细读《游美日记》,从几个方面走近梅兰芳,触摸他的内心世界,领略一个真实的、个体的“肉身”梅兰芳。
    重情重义的梅兰芳
    梅兰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里曾经深情回忆第一任夫人王明华,《游美日记》中则有更详细的描述。梅兰芳出游美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安葬王明华。王明华因为患心脏病去天津疗养,1928年在津逝世,因为交通不便,没有运回北平,暂厝在浙江义园,“在梅先生,一念及此,能不凄其!况且眼前又将远征,归来无定期,不忍听其长厝津地,所以在百忙之中,决计先把灵柩运回北平,暂为安葬,既慰孤魂,自己也可安心一二。”④然而灵柩要经过几国租界,手续极其麻烦,梅兰芳转托叶庸方、杨豹灵二君多方奔走,才得畅行无阻。等到王明华遗骸安葬完毕,日记这样记载梅兰芳的情状:
    这时候,梅先生的悲痛情状,掩蔽了世界的一切,那山上的松涛,同邻寺的钟声,请那一阵阵无情的秋风吹送到我们耳边来,似乎鼓励促进我们的悲哀!
    我们免不了人类的同情,向梅先生安慰一番。梅先生说:“想起她从前初嫁给我的时候,家道犹在寒微的环境中,我记得元微之的诗说‘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世哀。’又说‘同穴幽窅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这几句真是替我今日写照,教我哪能不伤心呢?”⑤
    在万花山下安葬完王明华,梅兰芳仍迟迟不肯离去,直到西直门快要关锁了才匆匆跑上汽车,“在车上,梅先生还频频回首,不胜依恋之概!”⑥
    一个月后梅兰芳经过神户、横滨,稍事勾留,遂往东京拜访旧友,晚上入住东京帝国旅馆。
    梅先生今天下榻之室,就是上次与王夫人同居的那一间。夫人去世,瞬已逾年,今日旧地重来,未免触景伤情。月照如旧,影只帏空,看先生满面的愁容,料他心里殊深悼亡之感啊!⑦
    梅兰芳对王夫人的情义感天动地,对福芝芳同样有无限的深情。梅兰芳游美,福夫人亲自送到上海,并在上海陪伴梅先生半个多月,1930年1月18日梅兰芳登轮赴美,送行场面浩大,旗帜飞舞,爆竹声声,码头上送行的足有四千余人,单是登船送行的就有“冯幼伟、陈蔼士、徐申如、徐志摩、钱新之、蒋抑厄、吴震修、吴仲言、赵叔雍、舒石父、胡北平、汪伯、萧柴庭、刘云舫、张本初、邓昆山、黄全生诸先生”⑧,梅兰芳与众人一一周旋,殷勤话别。
    众人走完之后,梅先生才想到他的夫人,赶忙走近去,安慰了几句。夫人的泪痕满面,看见先生来了,才勉强装做笑容,道了一声珍重,梅先生顿时现出了无限的离情别绪,也现出那黯然销魂之色,伉俪情深,自有难堪之处,连那左右的人,看了这种情况,也都心酸起来。佛家把这生离二字,列在人生苦境之一,真是一点不错啊。在此无可奈何之时,偏偏那无情的铜钲,敲得分外响亮,敲断了征人的愁肠!先生只得与夫人一吻而别。
    夜间,在梅先生寝室中闲谈。梅先生早把他夫人的像片,高高的挂在壁间!想夫人此时,独居梵王宫中,也应有“室迩人遐”之感吧。⑨
    梅兰芳赴美之时头绪众多,无限忙乱,但仍坚持迎接发妻,安葬孤魂,把“死别”当作头等大事,他对寒微环境中贫贱夫妻相互扶持的深情回忆,那“迟迟不肯离去”“频频回首”“不胜依恋”的情状,怎能不让人潸然泪下!在上海几千人送别的场合里,不忘与“生离”的福芝芳“一吻而别”,那种“离情别绪”“黯然销魂”“伉俪情深”怎能不让人热泪盈眶!可惜的是《游美日记》中并无一处提到孟小冬,但是由梅兰芳对待王明华和福芝芳的态度上推测,重情重义的梅兰芳绝不会把孟小冬抛诸九霄云外,他内心深处一定有孟小冬的位置,那是别人无法替代的,也是一般人无法触摸、梅兰芳无法言说的伤痛。梅兰芳是一个好人,一个善良温和的人,他只会对别人好,不会对别人坏。他不会主动去伤害任何人,即使有人因他受到伤害,那绝不是他的本意,只是因为无可奈何。
    谦恭和气的梅兰芳
    1929年12月20日梅兰芳参加完天津美国大学会在天津西湖别墅举行的恳亲大会返回北平,在车上碰见河北省政府委员严慈约先生,严先生谈到张彭春博士即将放洋赴美考察教育,建议梅兰芳请他帮忙,因为张彭春对于美国的风俗情形非常熟悉,对于中西戏剧也很有研究。梅先生解释说游美计划在最初进行的时候,张先生也曾经非常热心地加以赞助和指导,后来因为与同事之人小有误会,才发生了隔膜,并表示回平之后,当再去信,请其辅助。对于梅先生写信给张彭春的态度,《游美日记》极力称赞:
    晚膳后,先生亲笔写了一封致张彭春先生的信,其词意非常的恳切谦恭。冯幼伟先生尝同我说:“梅先生一生最大的好处,就是谦恭和气。不问对那一种人,都是一样。这是你该学他的。”今看他随便写一封信,都是十二分的谦逊,则冯先生之说,信然!信然!⑩
    这里张彭春和哪个“同事之人”发生了误会,产生了隔膜,不得而知,但是也许正是梅兰芳这种谦恭和气的态度使得张彭春不计前嫌,欣然继续帮助梅兰芳,从而成为梅兰芳此次赴美、以后赴苏演出的实际导演,使得梅兰芳在国外的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
    对友人如此谦恭,对陌生人也一样和气。赴美途中,同船一位美国纽约巨商李德纳来访问梅先生,谈话中此人却以质问似的口吻问梅先生:
    “你为什么在这个时期去美国呢?你不知道美国眼前正闹着经济衰落的风潮么?自从股票跌价,好几位资本家,甚至于自杀呢?纽约的市面,近来更是冷淡啊!你为什么这时候到美国去呢?若是在风潮未发生之前,抑或在若干时日以后,略等市面恢复,你一定可以胜利!一定可以赚钱呢!”(11)
    这番话也许出于好意,但与梅兰芳访美的目的完全相左。梅先生听完他的话,为之愕然,只得虚与委蛇。等他告辞而去,团员中人认为李德纳的言语散发着市侩与金钱的臭味,令人欲呕,真是拜金主义国家的典型。梅先生却非常平和地说:
    我想也不尽然啊!不过与我们的目的相左罢了!须知艺术自艺术,金钱自金钱,若以金钱而艺术,便不是真艺术了!人能知乎此,才可与言艺术呢!此人经商,他的目的,本来是唯利是趋,又安足深怪呢?你若以艺术的真理来绳束这一类的人,那便同于问道于盲,缘木求鱼了!(12)
    梅兰芳此去美国,主要是交流艺术,使中国的古典京剧艺术能够跻身于世界戏剧艺术之林,并非以赚钱为目的,甚至做好了蒙受重大经济损失的准备,一般人听了李德纳的话会觉得这简直就是对自己单纯追求的侮辱,肺都要气炸了,哪里还有工夫和他虚与委蛇,然而梅兰芳对艺术的追求、对商人惟利是趋的理解使他有着平和的态度,不能不令人佩服他的心胸和气度。
    乐善好施的梅兰芳
    长期与读书人交往的梅家,深受儒家思想熏染,深谙儒家为人之道,长期以来形成了乐善好施的家风,梅兰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详细地记载了祖父梅巧玲“焚券”“赎当”两件义举,正是这种“财散而民聚”的家风使得梅家几代人都人缘极好,备受称赞。梅兰芳更不例外,从北平起程的前一天还在资助各处亲戚朋友:
    有许多清寒戚友,逢时过节,照例由梅先生各加资助,梅先生现将远行,都来作将伯之呼。说起梅先生的家道,也不过小康而已,并不像外人那样臆测,说他如石崇之富一般。而此次赴美,颇形拮据,虽是为此,他的乐善好施之心,竟能不顾一切,各人都加以点缀,莫不歌功颂德,欢喜而去。(13)
    众所周知,梅兰芳赴美前后准备了七八年之久,最后时刻款项还没有凑够。齐如山在《梅兰芳游美记》专列了“款项的筹措”一章,详细叙述了筹钱的种种波折和艰难,最后商定的结果是由李石曾、周作民、王绍贤、傅泾波、齐如山共同在北平筹五万元,由钱新之、冯幼伟、吴震修诸公在上海筹备五万元。然而梅剧团将要动身的前两天,接到美国几个电报,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十万已经不够,需要再多筹几万,幸亏冯耿光等人在上海斡旋,才筹够了赴美的经费。李斐叔《游美日记》记载梅兰芳1930年1月2日到达上海,下榻梵王宫,1月4日禇民谊、黄金荣、张啸林、钱新之、王晓籁、冯幼伟、虞治卿、李芳宸诸先生专程赶来,商议资金问题,以五千元为一份,由在座诸公分领向各方劝募,作为戏曲学院的基金。
    梅兰芳经济并不富裕,只是小康之家,遇到大事自己还要四处去筹钱,这些亲戚朋友不但帮不上忙,还来添乱告贷,一般人岂不烦死!然而梅兰芳竟能“所有求助,无不慷慨赠与”“不顾一切,各人都加以点缀”,这些人能不“歌功颂德,欢喜而去”吗?不仅如此,梅兰芳一生义演无数,资助同行,救济灾民,也是其乐善好施的体现。
    幽默风趣的梅兰芳
    梅兰芳赴美从天津到上海,从上海到日本,从日本到美国均是乘船,连生长烟波、习于水性的团员都难免呻吟床第、不思饮食,那些北方团员更是饱尝晕船之苦,《游美日记》多处写到团员的晕船,写到梅兰芳去探望团员,连三等舱的团员也都一一慰问,并无丝毫阶级的分别,而且极其关心和体贴,但也不乏幽默:
    福夫人不惯风浪,呻吟床第,先生在皮包中取出几个药片来,给她试服,且说:“这是治晕船的圣药,价格虽贵,而效验如神,一吃包好。”她照方吃下去之后,安睡了片时,不到一个钟头,坐将起来,果然所患顿失,抱病痊愈,并极口称誉此药之灵验!先生不觉大笑,夫人惊问其故,先生说:“晕船半是神经作用,我适才给你服的药片,乃是泻剂,与晕船有什么关系,乃竟痊愈,神经之说,令人益信。”(14)
    夫妻之间的小情趣令人忍俊不禁。对此,李斐叔忍不住说“闻者皆为莞尔,其风趣如斯”(15),其实,这何止是风趣,甚至是顽皮、可爱!这些幽默风趣的笑料,多少是可以减轻团员们晕船之苦的。
    1930年1月28日是旧历的除夕,团员都免不了背井离乡之思,梅先生特托船主嘱咐厨房,预备两席中餐以安慰同人。船长及同船的外人,听说今天是中国的大节序,都来向梅先生庆贺,并怂恿梅先生演戏助兴。梅先生因为风浪较大,团员中晕船的又多,人色不齐,婉言谢绝。许以明天若风平浪静一定表演,众人闻言皆欢而散。等他们走后,梅兰芳说:
    假使团员中不晕船,今天也是不应当演戏娱乐的,因为今天是年三十夜,遥想我们国中贫穷的百姓,正在走投无路,避债无门的时候,虽然也有些富贵人家,庆赏佳节,究属少数,贫人多于富室,我们应当同情于多数才对。仅以今天来计算,全国为金济压迫而出于自杀的有多少啊!所以今天是一个凄惨的难关而不是庆祝的佳节,我们今天虽然有海上避债之台,可以无虑无忧,清闲自在,但是也不能箫管欢娱,乐祸幸灾罢!(16)
    对此段话,李斐叔记为“出语滑稽,同人都为捧腹”(17)。其实梅兰芳这些话不仅仅是滑稽幽默、谐趣横生,更透露着梅兰芳时刻不忘祖国,时刻惦记祖国穷苦百姓的生活,真是仁人仁心之至理名言!
    爱美求美的梅兰芳
    梅兰芳的形象时时刻刻都是美的。生活中的他常常发型新潮、纹丝不乱,西装革履而且皮鞋锃亮、西服笔挺;舞台上的他更是美的,无论是多愁善感的黛玉、姿态婀娜的天女、翩若惊鸿的洛神、风华绝代的嫦娥,还是“梨花一枝春带雨”的杨玉环,虽各个不同,但无一不美。这源于他有一颗爱美、求美的心。《游美日记》有一个小细节:
    今日风浪又大,时降微雨。先生十点钟起身,独坐无俚,把各种彩色的信笺,剪成许多花草翎毛的式样,留为粘贴小相片之用,构思精巧,无不毕肖。(18)
    这哪里是艺术大师梅兰芳,分明就是一个童心未泯的小女孩,信笺是“彩色”的,式样是“花草翎毛”,用途是“为粘贴小相片之用”。没有一颗爱美的心,哪里有如此精巧的构思、精美的设计、精致的作品!
    《游美日记》多次记载梅兰芳对自己体重的增加耿耿于怀:
    午后,先生到甲板上散步。甲板上备有多种的竞赛游戏,如台球、高尔夫球、掷环之类。先生同团员们竞赛了一回,又到运动室中权衡身体的重量,为一百四十一磅,似较前又略增了几磅,先生甚为怏怏。(19)
    午后,先生往运动室,作各种运动,先生对于自己的身体发胖,颇有戒心,遵照医生的嘱咐,节饮食,勤运动,据云若能为此才可以消瘦,减轻身体的重量。(20)
    梅先生节饮食、勤运动,注重减肥、害怕发胖,其实是对美的追求,对艺术的追求。“宁为艺术而牺牲健康,不愿因健康而牺牲艺术”(21)。据《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之《梅边琐记》记载,清华教授、英国戏剧专家潘乐德曾说,看荀慧生的戏,是个胖子;看程砚秋《荒山泪》,比荀更胖;以为中国观众看戏,喜欢胖子;后来看了梅兰芳的《霸王别姬》,才觉得自己的看法不对。“四大名旦”中,梅兰芳一直是最标准的身材,直到晚年也保持着适中的体重,这与他平时注意饮食、勤于锻炼,对观众负责、追求美、热爱艺术有密切关系。
    思想开化的梅兰芳
    梅兰芳见多识广,是具有新思想的人。梅兰芳赴美之前,王玉华(艺名新艳秋)借裱褙胡同齐如山家拜梅兰芳为师,习俗相沿的拜师仪式颇具迷信色彩:
    正中安置了香案。凤烛生花,龙香结彩,一室点得辉辉煌煌的!上面供的是梨园祖师,什么翼宿星君,○○大仙之类。梅先生是很具有新思想的人物,对于这些迷信举动,是不以为然的,但多少年习俗相沿下来的惯例,又非一时所可改革,无可如何,也只得聊复尓尔。(22)
    元月四号,冯幼伟在上海杏花楼宴请梅兰芳,有人招来青女相士给梅兰芳相面,梅兰芳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愕然,几句话既嘲弄了看相骗人的女士,也让大家捧腹大笑,他说:
    那城隍庙门前鸠形鹄面的哲学家,想不到复为红粉佳人,已足令人惊奇!而你不去,她居然可移樽就教,尤是奇中之奇,不能不欢喜赞叹我们中国社会上文明的进步啊!(23)
    虽然梅兰芳思想开化,并不迷信,但在无可无不可的小细节上,他能做到不扫大家的兴,并不较真,非常配合,这也可见出其为人平和的一面。如果因为自己思想开化而对别人的迷信行为嗤之以鼻,那就不是梅兰芳了。
    好学深思的梅兰芳
    也许是接触的外国人比较多,也许是赴美的需要,梅兰芳对英语很有兴趣,曾经请美国女士教授英语一年多,普通的应酬话已经完全没问题了。不过,在国内练习的机会比较少,此次去美国,可以实地实验了。梅兰芳此次赴美专门带了张禹九先生,他是美国留学生,音韵极准确,教授亦得法,他的任务是“总理对内对外一切事务,兼戏剧宣传主任,及梅先生私人翻译”(24)《游美日记》多次提到梅兰芳在船上向张禹九先生学习英语,张禹九晕船未好的情况下,则从黄子美先生练习英语。
    梅兰芳不但对英语有极大爱好,对于科学和机械学也喜欢深入研究。由北平去上海,途中经过威海卫刘公岛,海风平静,海水碧绿,空气清新,梅兰芳散步于甲板之上,顿感心旷神怡,志清气爽,于是想象倘能够在此间起一座楼阁,隔绝尘世的烦嚣,便是神仙中的神仙。梅夫人讽刺他何不住到蜃气楼里,姚玉芙就问蜃气楼是什么东西,到底有没有。对此,梅先生有一番议论:
    在书本子里,常常看见关于蜃气楼的记载,例如宋人林景熙在他《蜃说》的一篇文字里写着“……第见沧溟浩渺中,矗如奇峰,联如迭巘,列如崪岫,隐见不常。移时,城郭台榭,骤变歘起,如众大之区,数十万家,鱼鳞相比,中有浮屠老子之宫,三门嵯峨,钟楼鼓翼其左右,檐牙历历,极公输巧不能过。又移时,或立如人,或散如兽,或列若旌旗之饰,瓮盎之器,诡异万千……”都说得若有其事,极离奇变幻之态,但是我们没有亲眼见过,不敢断定是真是假。据闻蜃气的成因,是由于水面或地面的物体,因空气上层同下层的密度不同,和太阳光线有屈折反射的作用,而变成许多亭台楼阁,我们中国人便把它造成许多的神话,有的人甚至说是大蚌精晒太阳,实觉幼稚可笑!(25)
    梅兰芳并没有受过系统正规的教育,但他能出口背诵林景熙的《蜃说》,并能阐明海市蜃楼的物理成因,非常不简单。原来他“近几年来才肆力于此,尤其是对于科学同机械学,一有疑议必竭力研究,甚至废寝忘餐,非至完全了澈其作用与物理不止。”(26)
    阳历新年的那天,轮船即将到达上海,然而风姨肆虐,波浪尤大,晕船人较多,与餐者寥若晨星。同船的两个外国人拿出无线电收音机来,调和这冷清的新年之夜。可是搬弄许久,模模糊糊听不出什么东西。梅先生说:“今天下雨,空中气浊而潮湿,故发音不易清晰。”(27)
    对此,李斐叔极力称赞:“先生于无论何事何物,都喜研究,此事虽属琐细,可知其好学深思。”(28)
    梅兰芳这种好学深思直接影响了他的后代,尤其是梅葆玖成为汽车、唱片甚至飞机的发烧友,这真是梨园行少见的爱好。今日的演员们能有几个有梅兰芳这样好学、博学呢?梅兰芳勤奋好学的精神,令多少后人汗颜!
    兴趣广泛的梅兰芳
    《游美日记》详细记载了梅兰芳书画、收藏、种花等种种爱好。
    梅兰芳与于右任相识有年,感情素笃,此次赴美在上海逗留期间,于右任曾经宴集全上海画家六十余人于一品香旅社,以资联欢。席间,有人发起由在座的全上海画家,合作一幅巨画,为梅兰芳赠别,藉壮行色。
    梅先生闻言,正合着自己的嗜好,欢喜雀跃,称谢不止。梅先生向来对于书画,最感兴趣。家藏的古今字画,实在不少,最是以近人陈师曾先生作品为多,不下数百件。梅先生自己亦好染翰,花卉、翎毛、果品,随意渲染,都成妙谛。尤以画佛为最拿手,庄严妙像,工细绝伦。人家得其片楮零缣,莫不珍为拱璧。在几年前,曾替冯幼伟先生画了一张佛像,费了一个月的光阴才成功。有一个日本画会,特地借到日本去展览,日本人竟有肯出一万元的代价购买的。冯先生无论如何也不肯,这件事倒是梅先生生活史狠可纪念的一页啊!(29)
    梅兰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里曾经详细叙述了自己的学画、绘画的历程,这里说“人家得其片楮零缣,莫不珍为拱璧”,他画的佛像“日本人竟有肯出一万元的代价购买”则更让我们认识到他画画水平之高超。而其“欢喜雀跃,称谢不止”则竟是小孩子的情状,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大师天真无邪的一面。
    梅兰芳是扇子收藏家和鉴定家,这在《舞台生活四十年》里并无提及,也不见于其他文献记载,《游美日记》对此有详细描述:
    梅先生的生平嗜好,除书画之外,还喜欢湘妃竹的扇子,搜罗宏富,各种俱全,约有数千把之多,古色斓斑,雕镂精巧,光泽鲜艳,见者无不称爱,贮以锦盒,朝夕摩挲。据琉璃厂卖古董的说,全国收藏湘妃竹扇子的,当推梅先生为独步了。而梅先生之于湘妃竹,亦研究有素,不问什么样的扇子,一到他的手中,他能断定其种类、名称、年代的远近、价格的贵贱,这也是他的一种专门常识啊!这几年以来,他鉴于国家的变乱,社会的萧条,已绝对不把这有用的金钱花在这物外的无意识的享受上了。(30)
    此外梅兰芳还喜欢种花,如牵牛花、梅花、兰花、菊花、莲花之类,他对于花也有独到见解:
    养牵牛花,可以使人早起。因为牵牛花在太阳欲出未出的时候,开得最饱满,精神最充足,使人有朝气,所以我爱他。梅花,他与我有同宗之谊,自然的爱他,而他那玉骨冰姿,孤芳自守,也的确使人可爱。兰花,是王者之香,但是我并不是爱他为此,我爱他的色素香文,贞静幽逸。可惜佳种难致,其价过昂。尝在岭南江霞公家,看见竟有值五百元一茎的。未免太奢,骇人听闻。菊花,我爱他独傲秋霜,超群绝俗。至于荷花,我和濂溪先生感想相同,所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其使人可敬可爱。(31)
    对于花的见解和评论,早在1927年梅兰芳就专门写过《花杂谈》一文,收入唐世昌、严独鹤、任矜苹编写的《梅兰芳》一书中。梅兰芳的爱好恰可以见出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雅致的情趣、脱俗的追求、高尚的品格。最可贵的是梅兰芳这些爱好并非玩物丧志,而是把这些爱好有机地融化到戏曲当中,为自己的艺术服务,他戏曲创作和革新的许多灵感就来自于自己的这些爱好,《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多有提及,兹不赘述。
    见解独到的梅兰芳
    有一天,梅兰芳在甲板上散步并替团员拍摄相片,适逢一美国女郎也拿着照相机请求梅先生准许她替先生拍摄几张相片。梅先生笑着答应了,女郎拍了两三个镜头,道谢了几声,欢喜跳跃而去。梅兰芳有感而发道:
    美国的女子,真是活泼可爱,纯洁的天真流露,狠(很)觉自然!尤其是这青春的少女。美国有句谚语叫做“SWEET SIXTEEN”,意思是“甜美的十六”,可见美国人自己也以为然的。这句成语,倒与我国的年方二八相巧合,不过在我们中国人嘴里的年方二八,多少总含有一些神秘与菲薄的意味,这也是女权不张之过罢!若一时之间便要把这种传统的观念改革过来,恐怕不也非易事呢!
    先生又说:“美国的女子,也是狠活泼的,但是总脱不了绅士化。中国现代的女性,又何尝不活泼呢。但是大多数的活泼,不是活泼而是浪漫,活泼与浪漫之间,失之毫厘,差以千里,不可不看清楚。”(32)
    对妙龄少女,美国人称为“甜美的十六”,流露出对青春的欣赏和羡慕;中国人称“年方二八”,则多少有些神秘与菲薄的意思。美国女子“绅士化”的活泼是大方、开朗的,中国女子“浪漫”式的活泼则有扭捏、含羞的意味。梅兰芳的见解是非常独特、也非常精准的。可以想象,正是他这种对事物细微之处差异的敏感捕捉和独到认知,才让他能在舞台上塑造出种种不同情状的女子形象。
    由日本到西雅图的船上,徐兰沅、韩文祥、齐如山等先后讲说故事以解除长途航行之寂寞和晕船之苦,其中韩文祥所讲的是义和团的故事。义和团教徒自称能呼风唤雨,无火自焚,而且枪炮不进,连慈禧太后和朝中大臣都相信了,他们扬言要杀尽洋人,扶保大清,以致滥杀无辜,最后招致了八国联军进京之祸。梅先生听了这个故事,由思想的不开化谈到教育的普及,由教育的普及谈到戏剧的功用:
    我以为方时,苟能消灭这种隐患,最要紧、最妥善的工作,还是在教育的普及。教育若能普及,人民的智识,自然开化增进,妖言难入,祸乱也就无从而起了。
    并非我卖瓜的说瓜甜。我觉得普及民众教育的工具,当以戏剧的力量来得最大,效用也最广,可以深入民间,变化思想于无形。同时,又能引起人民的兴趣。
    假设以三民主义为中心,在若干年之后,至少也可使全国的人民,认识了三民主义,也许由认识而生信仰,由信仰而去实行。若是以社会主义为中心,在若干年之后,至少也可使全国的人民,认识了社会主义,也许由认识而生信仰,由信仰而去实行。所以我说戏剧在社会的改进上,是很有权威的重要工具,小而可以代表个人的思想,大而可以代表国家的思想。戏剧可以救国,戏剧也可以亡国呢!”(33)
    这里梅兰芳把戏剧称之为普及教育、开化智识、变化思想、改进社会的“力量最大”“效用最广”“很有权威”的重要工具,这是不无道理的。同时,与政治保持着一定距离的梅兰芳在这里也许是第一次直接谈政治,谈到三民主义、社会主义,而且居然言中了,不可谓不有先见之明。大批有志之士真的“由认识而生信仰,由信仰而去实行”,最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当然社会主义的成功不是单方面的原因,但是戏剧的力量不可小觑。
    爱国有气节的梅兰芳
    梅兰芳深知此去美国是为国家争体面的,在北平就一遍遍训练团员,怎样打领结,怎样走路,怎样举动,怎样吃西餐都细细排练。并谆谆教导:
    我国人什九驼胸曲背,表现着东方病夫的神情,这是第一要留意的。诸位细察西人,哪一个不气宇轩昂,精神百倍?一看人的表面,便知道此人是能干还是庸愚。我们这次去,大胆的说,是要替国家争体面的,希望诸君不要以一举一动之微而加以忽视,处处都要表现出我们老大中国的新兴气象。切记!切记!(34)
    从上海登船后,船主开茶话会欢迎梅兰芳,并带领其参观全船,此船运动室、游泳池、吸烟室、写字室、酒室、图书馆、跳舞厅、营业室、理发室、邮政局等应有尽有,可以想象轮船之巨大、设备之齐全、装饰之华丽。但是梅先生却在参观图书馆时有点落落寡欢:
    有图书馆,里边藏书万卷,满目琳琅,可恨全是蟹行文字,没有一本中国书籍。梅先生看到此处,似乎很现出不怅惘的神情,叫人取了两本《梅兰芳》来,自己签了名,一本送给船主,一本送存船上图书馆。可惜此书也是英文,不过聊以解嘲而已。(35)
    看到全是外文,没有一本中国书籍,是“可恨”的;送了一本《梅兰芳》,“可惜”却也是英文的,国家的没落由此可知。梅兰芳此举竟有点像个任性的小孩子,虽然明知不起任何作用,但也坚持要表达自己的意愿。
    最能表现梅兰芳气节的是轮船上轮番奏演四大国歌一事。这件事在上海上船的时候就发生了一次,梅兰芳嘱咐李斐叔不要写在日记里,1930年1月30日临下船的前一天,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一次,李斐叔出于愤怒还是记录了下来,让我们得以领略到梅兰芳所受到的委屈尴尬以及他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
    上船的那一天,在晚膳之后开映电影之前,全场旅客坐等电影开幕,不料音乐台上忽然奏出一种乐歌,全场的外人,都离座站起来了,昂首挺胸,两手下垂,个个毕恭毕敬,庄严整肃。梅剧团的团员,事先受过训练,知道坐的美国船当然要奏演美国国歌,应当起立致敬。想不到的是刚刚坐下,又有英国、法国、日本国歌一一奏起,但唯独没有中国国歌。这种情景对每个团员的刺激,难以言喻,非身经其境,不能体会其中滋味。尤其是一团之长的梅兰芳,在大庭广众之中,虽时时发出微弱的感叹声,但又不能不故意装出镇静的神情。当时国府定都南京后,仅有党歌而无国歌,即使把党歌交给人家,估计也是被置之不理,只能忍气吞声。事后,梅先生召集团员,做了简单的谈话,语颇沉痛:
    今天的事,我们在当时,都太觉难堪了。这次船上,我们华人乘客狠(很)多,人家奏国歌,为什么不奏我们中国国歌呢?不一定要留于爱国心的人才愤慨,凡是我们中华民族,在这情形之下,恐怕没有一人不为之感叹罢!但是细细一回想,我们去责备人家吗?我想是不能的,为什么呢?一来因为我们自己的国家,太不图强,自己失掉了国际的高尚地位。二来,国家祸乱叠(迭)起,尚未有余暇顾到这礼节的虚文,今日之局,真是咎由自取。这件事,本是小事,然而关系于国家的体面很大,犹之人的衣冠一样,你若是外表不修,人家对你也就不免歧视,这倒不能以世俗浅见四个字来忽略他哩!眼巴巴四大强国的国歌,一幕一幕的奏过去了!各国的人士都喜溢眉宇,倍觉精神,而我们大中华民国的国歌,竟如李龟年的妙奏,所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
    齐如山在《梅兰芳游美记》中说梅兰芳沿途的发言大部分是他事先撰写的,但是这件事却是临时发生,不可能是事先准备的。梅兰芳的这段谈话真是发自内心、发人深省。可以想见他在抗战时期的“蓄须明志”决不是一时冲动,也不是装装样子的,而是渊源有自。他在国内接触的外国人就非常多,又多次出国,像这样的场合和境况自然比别人感触要深得多,所受的刺激也大得多。但是他很明白只有愤慨是没有用的,他深深知道爱国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既做了中华人民的一份子,姑先尽我自己所应负的一点责任”“爱国要切实去做,做一步是一步”,在抗战时期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男旦艺人只有靠“蓄须明志”来对抗外侮的侵略,这也算是“尽了一点国民应负的义务”。
    通过对《游美日记》文本的细读,我们发掘一个不再是符号的“肉身”梅兰芳,他是那样的立体、鲜活!剥掉他身上各种各样的光环不是为了把他拉下神坛,恰恰是更能了解其伟大,更能印证陈毅对他“一代完人”的评价。梅兰芳的言行举止时至今日依然垂范着后人,他依然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注释:
    ①邹元江:《谁是“梅兰芳”》,《文艺研究》,2010年第2期,第91页。
    ②谷曙光:《重复与遮蔽——当代梅兰芳研究存在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8月17日,第6版。
    ③《梅兰芳游美日记》有原始稿和整理稿两种,从未全部排印出版,2015年10月梅兰芳纪念馆把《梅兰芳游美日记》整理稿影印出版,把原始稿的部分内容整理排印出版,但因原文漫漶不清,整理难度较大,出现了一些错误;整理稿与原始稿相比,干净整齐,但删减了许多内容,梅兰芳的形象未能得到充分展示。因而本文所用乃是本人根据原始稿原件整理的《梅兰芳游美日记》(全文已经收入傅谨主编、本人参与编校,中国戏剧出版社、北京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梅兰芳全集》第七卷,本书即将出版)。
    ④《游美日记》原始稿,1929年12月22日。
    ⑤《游美日记》原始稿,1929年12月22日。
    ⑥《游美日记》原始稿,1929年12月22日。
    ⑦《游美日记》原始稿,1930年1月21日。
    ⑧《游美日记》原始稿,1930年1月18日。
    ⑨《游美日记》原始稿,1930年1月18日。
    ⑩《游美日记》原始稿,1929年12月20日。
    (11)《游美日记》原始稿,1930年1月25日。
    (12)《游美日记》原始稿,1930年1月25日。
    (13)《游美日记》原始稿,1929年12月27日。
    (14)《游美日记》原始稿,1930年1月1日。
    (15)《游美日记》原始稿,1930年1月1日。
    (16)《游美日记》原始稿,1930年1月28日。
    (17)《游美日记》原始稿,1930年1月28日。
    (18)《游美日记》原始稿,1930年1月1日。
    (19)《游美日记》原始稿,1930年1月24日。
    (20)《游美日记》原始稿,1930年1月25日。
    (21)《游美日记》原始稿,1930年1月24日。
    (22)《游美日记》原始稿,1929年12月21日。
    (23)《游美日记》原始稿,1930年1月4日。
    (24)《游美日记》原始稿,1930年1月18日。
    (25)《游美日记》原始稿,1929年12月31日。
    (26)《游美日记》原始稿,1929年12月31日。
    (27)《游美日记》原始稿,1930年1月1日。
    (28)《游美日记》原始稿,1930年1月1日。
    (29)《游美日记》原始稿,1930年1月7日。
    (30)《游美日记》原始稿,1930年1月7日。
    (31)《游美日记》原始稿,1930年1月7日。
    (32)《游美日记》原始稿,1930年1月26日。
    (33)《游美日记》原始稿,1930年1月27日。
    (34)《游美日记》原始稿,1929年12月26日。
    (35)《游美日记》原始稿,1930年1月19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