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小城镇电影的一种空间叙事风格(3)
时间:2024/11/28 06:11:15 来源:《电影艺术》 作者:孟君 王光艳 点击:次
静物空间:记录消失的浮城 除了虚构的封闭小城和底层的无望小城之外,当代的小城镇电影还描写了一类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被抛弃的小城,如王小帅的《二弟》和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二弟》描写的是在人口迁移中被抛弃的海边小城,《三峡好人》描写的则是在社会变迁中被淹没的江边小城。 作为外来者的导演,无法迅速深入这些被抛离的小城的内部空间,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采用描述性的外部写实方法,用静物的方式来表现社会变迁和人的变动。贾樟柯的《三峡好人》英文片名是“Still Life”,意为静物,贾樟柯在导演阐述中解释了它的深刻寓意:“静物代表着一种被我们忽略的现实,虽然它深深地留有时间的痕迹,但它依旧沉默,保守着生活的秘密……镜头前一批又一批劳动者来来去去,他们如静物般沉默无语的表情让我肃然起敬。”(13)可见,这部电影采用的写实方法是让“镜头前一批又一批劳动者来来去去”,这种方法可称之为静物的或描述的写实,其美学特点是让画面记录的每种静物意象都具有表现的功能。克拉考尔在论及写实主义的记录方式之一“静物”的特性时说:“凡是让静物仅仅作为本身完整的台词和孤立自在的人物关系的背景的影片,都是根本不电影化的。”(14)也就是说,静物的记录功能在于,它是作为一个显性要素来表现影片的整体感觉。《二弟》和《三峡好人》的叙事时间分别为2001年和2005年,在其写实的静物空间里,处于变动中的小城在静止镜头中消失在海平面或缓慢下沉江水中,这种巨变的速度被放大,人们对变动的感受也相应被放大,这正是这两部电影采用静物方式试图表现的整体感受。 《二弟》讲述的是偷渡客二弟的故事,影片背景是20世纪末期中国社会规模庞大的人口迁移,这一时期内陆人口向沿海地区迁移、沿海地区则涌现出出国潮。影片中有虚实两个空间,全片都是此岸的小镇真实空间,彼岸的美国是对应的想象空间。全片通过这两处空间的比较,用大量静止镜头表现海边小城镇生活的沉闷及其蕴涵的各种对立和冲突。 第一层冲突是传统宗法社会的血缘关系和现代契约社会的法律关系之间的冲突。在二弟和岳父争夺孩子的叙事段落中,二弟父母的坟墓和岳父拿出的合同各自象征了血缘关系和契约关系,孩子最终被送回老丈人家,表明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之间的冲突里以传统社会的溃败而告终。第二层冲突是政治意识形态和经济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镇领导请二弟用失败经验规劝年轻人放弃偷渡,讲座礼堂里悬挂的政治领袖肖像、国徽、红旗等象征着政治意识形态的询唤,而有较强经济意识的沿海小镇已经无法回避市场经济的到来。第三层冲突是友情、爱情、亲情和令人窒息的小城镇生活之间的冲突。尽管二弟拥有阿亮等朋友真挚的友情、小女无私的爱情和大哥大嫂的亲情,但影片中简陋的演出后台、昏暗潮湿的街道、光秃秃的房间、狭窄拥挤的小吃店等空间显示了他们的生活极为乏味,这是导致小镇人纷纷偷渡的主因,影片结尾偷渡船在海平面远处的天际线上变成小小的黑点,沉闷的小镇也消失在二弟的视野中。 《三峡好人》同样表现了社会迁移的主题,和《二弟》在经济活动中的主动选择不同,《三峡好人》是以整座小城的消失为代价进行的被动迁移,因而更具有一种无奈和悲怆的情怀。与《二弟》相比,《三峡好人》具有更明确和更主动的空间意识,它的空间叙事方法是用静物的方式去记录奉节这座正在消失的小城和被迫离开故乡的人们。关于贾樟柯在《三峡好人》中的写实方法,汪晖认为,“我觉得他要深描的是这个运动和变迁本身,从各个角度去呈现、逼近它,但落在具体的人和事上又是速写式的。”(15)上述评价所强调的记录形式和记录对象正是《三峡好人》空间叙事的两个重要方面,即静物的方法和消失的浮城。 《三峡好人》采用了大量静止或缓慢移动的长镜头,以类似绘画的视角呈现了一座即将消失的小城。影片描述了三明寻妻和沈红寻夫的过程,以外来者的视点全面展现了这座小城的空间。在外来者的视野里,小城的空间大致可分为正在破坏的空间和尚且残留的空间。正在破坏的空间包括拆迁办、工地、船厂和爆破的建筑等,这些写实空间的巨大破坏性和震耳欲聋的噪音在静态的镜头里具有一种安静的诗意,视觉上动与静的对比、听觉上响与静的对比使观者在大变动中沉静下来,静静体会变化和破坏的魔幻性和荒谬性。残留的空间包括客栈、渡船、游船、桥等,这些空间是暂时存留但也即将消失,生活于其间的人在变动中的当下保持着一种奇妙的淡然态度。他们家徒四壁,他们被迫接受永远不能返乡的残酷命运,然而小城人的感受绝不只是淡然接受那么简单,导演以外来者的视角通过诸多的细节写实表现这些既普通又独特的人物群像的日常生活,在他们平静的外表下掩藏着复杂的生活状态。 影片中有一个意味深长的情节,发生在王东明所在的考古队的工作场景。这个场景除了作为寻找主题的叙事桥外,更重要的功能在于揭示小城的社会迁移付出的高昂成本,提醒人们不应忽略当代中国快速的现代化进程是以人、资源和历史的巨大牺牲为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所做的工作是一种影像考古,以写实的方式将小城和小城人的这段历史存留下来,提供了人们日后追忆和凭吊这座浮城的影像空间。 本文分析的写实主义风格的小城镇电影书写了一系列受制于小城秩序的电影群像:试图走出小城的梦想者、收养弃婴的下岗工人、无所事事的失业青年、退休并丧子的母亲、千里寻妻的农民工、离乡而去的游子等。他们是社会的大多数,人生境遇各不相同,但共同之处是因小城镇的空间局限和社会秩序而承受各自沉重的命运。在当代中国,小城镇的物质生活已卷入翻天覆地的社会变迁中,但人们的精神生活与之脱节,外面的世界冲击着他们却没有机会真正拥有,他们没有沐浴“现代性之光”却要承受“现代性之难”。对此,写实主义的小城镇电影秉持“寂静主义”的美学观,以客观的态度审视当代中国剧烈的社会变迁及其对人的影响。本文认为,当代中国小城镇电影通过虚构空间、仿真空间和静物空间等空间叙事类型,运用多元的写实方法已开辟出一条寂静主义的写实美学路径,兼具电影方法论和电影美学的双重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1990年代以来韩国电影振兴策略浅析
- 下一篇:中国艺术电影的海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