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献纪录片的发生和定义
时间:2024/11/28 04:11:27 来源:《当代电影》 作者:张宗伟 点击:次
内容提要:中国文献纪录片几乎同步参与了世界文献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从历时的角度观察,所谓文献纪录片,是指围绕特定目标和主题,利用实物性历史文献、实地拍摄的空镜头、再生性影像或当事人的口述材料编辑而成的具有较高文献价值的纪录片。 关 键 词:汇编影片/文献累积/口述历史/主观化真实 作者简介:张宗伟,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北京 100024 法国是世界电影的发源地,也是纪录电影的故乡。卢米埃尔兄弟的短片是以纪录电影的身份成为世界电影的鼻祖的。卢米埃尔的摄影师弗朗西斯·杜勃利埃于1898年被派往俄国拍片,在俄期间他曾经到过俄国南部一个犹太人聚居区,卢米埃尔希望杜勃利埃能够拍回与德雷福斯间谍案有关的新闻,当时法国国内正为该案闹得沸沸扬扬,但在俄国杜勃利埃并没有拍下与德雷福斯案直接相关的画面,次年回法国后,杜勃利埃为了交差,将与德雷福斯案件无关的镜头组接起来,并配上字幕,重新编排讲述了德雷福斯的故事。与此同时,本来偏好虚构的乔治·梅里爱也拍摄了一部片长15分钟的排演的新闻片《德雷福斯案件》(1899)。杜勃利埃和梅里爱的制作方式与后来文献纪录片采用的汇编法比较近似,可视为文献纪录片创作方法的最初尝试。 尽管《北方的纳努克》(1922)、《摩阿拿》(1926)这样的作品被约翰·格里尔逊命名为具有文献价值的影片,但是它们并非最早的文献纪录片,因为在格里尔逊首创“纪录片”(documentary)定义之前,已经诞生了另一种与《北方的纳努克》、《摩阿拿》等风格迥异的非剧情类影片,这类非剧情类影片不是直接取自现场拍摄的素材,而是基于已有新闻素材的二度创作,最早的探索可以追溯到苏联的电影大师吉加·维尔托夫,他于1917年开始主编《电影周报》系列影片,这些最早的汇编影片(compilation film)的出现,标志着世界文献纪录片的萌芽,在西方文化语境中,文献纪录片通常被称为汇编影片,这与其最初采用“汇编”的创作手段密切相关。 在1917年—1920年间,“维尔托夫的工作是把送来的零散材料(战斗、危机、灾难和胜利的片断)汇集起来,加上字幕,编成有意义的影片之后,再送往各地”。美国电影史学家埃里克·巴尔诺的这段话表明,维尔托夫的《电影周报》奠定了文献纪录片创作的基本方法:汇编。只不过由于维尔托夫所用的材料时效性较强,由这些材料汇编而成的影片新闻性更为突出,所以文献价值尚不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素材的累积,积累下来的影片材料的文献价值也在逐步增加,维尔托夫在制作汇编影片时,以更广阔的思路把拍好的素材重新组织起来,编成了包括《革命节》(1919)在内的一些长片,这些长片无疑具备了更强的文献色彩,开始逐步脱离新闻片的范畴。1921年,维尔托夫利用他非常熟悉的影片资料,又编了另一部长片《内战的历史》。在1922年—1925年间,维尔托夫积极投身到《电影真理报》的制作之中,《电影真理报》作为一种新闻性的杂志片,是《电影周报》的升级版,维尔托夫在《电影真理报》的编辑过程中,包括在制作作为《电影真理报》副产品的长纪录片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创作理念,他十分强调编辑的作用: 但是在银幕上只映出一些真实的片断和真实的分隔的镜头是不够的。这些画面要在一个主题下贯穿起来,并使其整体也成为真实的。① 强调主题和整体的真实不仅是《电影真理报》的创作指南,这一原则在维尔托夫主创的几部长纪录片中也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比如《电影眼睛》(1924),《前进吧,苏维埃!》(1926),《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1926),《带摄影机的人》(1929)等。这些影片都不只是简单的素材堆砌,而是在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的指引下,贯穿了具有鲜明意识形态色彩的政治主题,继而达成超越局部和现象的,趋于整体的本质的真实。正如维尔托夫自己所宣称的: 电影眼睛深入表面上混乱的生活中,从生活本身寻找给定主题的答案,在与给定主题相关的千万个现象中找到合力。通过摄影机捕捉和辑入生活中最典型最有用的东西,把从生活中攫得的电影片断组成一个有意味的、有节奏的视觉顺序,一个有意味的视觉段落,从而体现“我见”的实质。② 这段话发表于1929年,是维尔托夫经过数部文献纪录片创作实践之后的理论提炼,它为文献纪录片奠定了“主题先行”的基本创作原则。 探险家出身的弗拉哈迪将摄影机搬到天涯海角,用诗意的眼光去记录并表现原始部族的生活,他的《北方的纳努克》、《摩阿拿》、《亚兰岛人》等非剧情片开创了人类学纪录片摄制的先河。与之相比,维尔托夫的非剧情片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创作纲领并为国家现实政治需要服务。在维尔托夫的影响下,苏联电影工作者埃斯菲尔·苏勃开始了她的纪录片创作。苏勃的纪录片制作继承并发扬了维尔托夫开创的历史纪事和资料汇编的特点,她是维尔托夫之后最成熟地运用汇编性叙事方式,来反映历史事件的纪录片制作者。苏勃十分重视事件本身的影像真实,注重那些非虚构的现场事件,她意识到对过去的历史素材的汇编与重建对于表现特定历史事件的重要意义,采用了蒙太奇的叙事结构对历史事件的碎片与资料进行汇编整合,这种整合建立在尊重且并不改变素材固有的历史价值的基础上,为后来同类型纪录片的创作确立了基本的原则。苏勃制作的纪录片《罗曼诺夫王朝的灭亡》践行了她自己确立的这一原则,该片素材来自于1912年—1927年的影片资料,苏勃将沙皇俄国王室成员的仪式活动和战争、罢工、下层社会的生活等素材精心编排在一起,配以简短有力的解说,形象地揭示了沙皇王朝覆亡的历史必然。除此之外,苏勃还编导了取材于1917年—1927年历史的《伟大的前程》(1927),以及取材于1896年—1912年历史的《尼古拉二世与列夫·托尔斯泰时代的俄罗斯》(1928),她“把过去一百个摄影师偶然拍摄下来的纪录实况的影片变成了一种艺术和历史”,构成了“从电影的诞生到1927年俄国史的叙事诗式的三部曲”。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认为埃斯菲尔·苏勃和维尔托夫一同“创造了根据旧的纪录片剪辑而成的蒙太奇影片”的类型。维尔托夫的工作,给1940年以后试图根据“活的资料”编写历史的新影片样式,开辟了道路。③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后现代电影的“后式”风格
- 下一篇:法国当代电影与艺术等级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