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费:“非洲版蒙娜丽莎”的故乡
时间:2024/11/28 04:11:3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蒋春生 点击:次
近日,一幅由非洲画家本·恩沃(Ben Enwonwu)创作的画作《图图》在伦敦宝龙拍卖行以120万英镑(约合1200万人民币)的价格成功交易。画作以伊费(Ife)王朝末代公主艾德图图·艾德米璐伊(AdetutuAdemiluyi)为原型,被誉为“非洲版蒙娜丽莎”。这幅优雅迷人的公主肖像再次把人们的视线带到遥远的西非古国——伊费。 伊费(Ife或Ile Ife)在约鲁巴语中意为“辽阔之地”,坐落于尼日利亚西南部的奥孙州距离拉各斯约218公里。这个曾经辉煌的王国原是约鲁巴人建立的诸城邦国中的一个,如今是占地约1791平方公里的现代城市。据2015年尼日利亚人口统计数据,伊费城现居住人口约为331万,约占整个尼日利亚人口的1.8%。自古就有“圣城”美誉的伊费古城,是约鲁巴人心中的故乡,更是他们的精神圣地。 1、伊费首位国王——奥都杜瓦 根据伊费口头文学,伊费王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大致分为三段: 第一阶段的伊费被称为伊费-奥德耶(IfeOodaye),意即“最古老的土地”“阳光最先照耀的地方”,伊费-奥德耶的居民据传是具有神秘能力的强大巨人,但这片土地因洪水而消逝。那些在洪水中幸存下来的人聚居在一起,形成了伊费历史的第二个时代。 第二阶段的伊费被称为伊费-奥耶拉格博(IfeOoyelagbo),即“幸存者之城”。据口头文学记载,这段历史一直持续到一些“东方”外来者入侵,他们与当地居民发生血战,最终,由奥都杜瓦(Oduduwa)率领的入侵者打败了奥巴塔拉(Obatala)领导的原住居民,开始了第三个伊费时代,即我们现今谈到的伊费。 第三阶段的伊费又被称为Ile-Ife,起始时间至今存在争议——有9世纪、11世纪和12世纪之说。奥都杜瓦从东北部迁移到伊费后征服了当地居民,成为约鲁巴人的祖先。这次征服使得原来分散混乱的几个聚居区域联合为城邦国家。奥都杜瓦成为伊费国王后,其子孙或继承其位或另外建立了其他一系列约鲁巴城邦国,如:奥约(Oyo),贝宁(Benin)等。而伊费城是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中心,与其他城邦构成松散的附属关系。 伊费王朝的历史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殖民者的侵入。 在伊费口头文学中,伊费被描述为世界初始之地,奥都杜瓦是伊费及约鲁巴人的始祖,他创立了伊费王国,随着国家的扩张,约鲁巴人及其文化传遍整个约鲁巴兰(Yorubaland)。现在伊费城仍能见到以奥都杜瓦为原型的各类雕像。时至今日,约鲁巴人仍要庆祝奥洛霍节(Olojo)来纪念他。 奥洛霍节是伊费传统中最重要的节日,每年举行一次,在奥洛霍节日期间,国王奥尼要戴着阿勒皇冠(Aare)。这个神秘王冠一年只能佩戴一次,据说它是由150多种神秘物质制成,其重无比,其他时间并不方便佩戴,但在奥洛霍节这天,国王会被赋予能力,戴上它即会由奥尼(伊费国王被称作“奥尼”)变为神(Orisa),阿勒王冠是历代奥尼从先王继承下来的象征王权的唯一实物,它现在被保存在伊费王宫一个单独的房间里,由专门的酋长监管,并按照传统仪式定期献祭。 2、伊费王国的奥尼 伊费王国是一个传统的城邦社会,这些城邦的规模通常都较小,由大小不等的若干城镇组成,相对较大的城市即为城邦中心国,在城邦国的外围有城墙环绕,城墙之外还有土墙和壕沟。城邦的统治者被称为“奥巴”(Oba),伊费国王则被称为“奥尼”(Ooni),地位高于其他城邦国王,各城邦奥巴未经其许可,不能加冕称王。 伊费国王奥尼是整个城邦国家宗教权利的中心,民众坚信他具有通神的能力。为了避免无意中触犯神灵给国家带来灾祸,国王都要头戴珠帘遮挡脸部,因为他们认为眼睛能看物,嘴巴能说话,这两种行为都会附着超凡能力,最容易无意中触发危险。除了日常佩戴珠帘,国王还要拿扇子遮挡嘴部,即使吃饭时也不例外,所以国王通常单独用餐,即使是国王最亲近的人,也不能在吃饭时看到国王的嘴。 国王奥尼很少出现在公众场合,他只在一些特殊的年度仪式中出现,届时他会头戴珠冠。据早期欧洲及美国旅行者描述,国王根本不可能被看到,他隐藏在宫殿的屏风后面,就像隐藏一件尊贵的圣物。 现代伊费城的最高首领仍被称为奥尼,奥甲伽二世(Ojaja II)是时任第51任奥尼,于2015年继任。事实上,伊费古国虽已逝,王权今犹在。现在伊费城市的臣民仍称呼奥尼为“国王陛下”。1986年约鲁巴·奥里沙国会(Yoruba Orisha Congress)成立,奥尼的王权正式被认可。此后,奥尼一直被尊为伊费“圣城”的首席牧师和所有约鲁巴人的监护人,不仅仅在约鲁巴人中受到景仰,而且在整个尼日利亚也享有尊贵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奥尼的功能随着时代而改变,如在1903年,当时尼日利亚是英国殖民地,第46任奥尼阿德勒坎·奥卢布斯一世(AdelekanOlubuse I)受拉各斯殖民地总督沃尔特·埃德加(Walter Egerton)邀请去解决争端。由于要前往拉各斯殖民地,所以他成为第一个离开伊费城的奥尼。在奥尼离开伊费期间,所有其他约鲁巴城邦王都离开了各自的宝座,以示对他的尊重,当奥尼从拉各斯返回伊费时,他们才回到自己的宝座上。 3、代代传承的雕刻艺术 伊费古国是非洲雕刻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它与诺克雕刻有很多共通点,但就其题材、造型、工艺等而言,又都与诺克(Nok)赤陶雕刻有着较大差异,可以说诺克文化是非洲雕刻艺术的起点,伊费文化将其推向高潮,贝宁文化则不断发展成熟,随后享誉世界。 诺克文化始于约公元前900年,从诺克时代开始,非洲雕刻艺术延续的风格都倾向于用夸张、变形来表现作品的张力,如诺克赤陶头像中,额头比例几乎占据面部一半,眼睛圆睁,唇部凸起;而人体雕像中头部比例占据整个身体的四分之三,无论跪坐像还是站立雕像,都有着头大腿短的特点。随着诺克文明于公元200年左右神秘消失,诺克雕像也消失踪迹,至今仍没有定论来解释其突然消逝的原因,此后伊费文明进入人们的视野。 20世纪初,尼日利亚南部伊费城陆续出土了一系列雕像,这些雕像包括青铜雕塑、赤陶雕塑和石雕等,有些雕刻仍延续了诺克时代的艺术特点,有些则迥异于非洲其他地区的艺术特征,这些作品完全颠覆了西方艺术界对非洲艺术的定义,甚至在20世纪初,有学者把伊费称为柏拉图所描绘的“失落的亚特兰蒂斯(the lost Atlantis)”。 伊费文化在公元11世纪至14世纪兴盛,当时经济的繁荣促进了贸易和手工业的发展,纺织品、皮革制品、玻璃珠、陶器等都成为盛行的贸易产品。当时的工匠不仅掌握了炼铜技术,而且在艺术创作手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20世纪初在尼日利亚南部陆续出土的青铜雕像、赤陶雕像等证实,铸造工艺已经有了较为细致的分工,而且有专门从事雕刻的专职工匠,而王宫也会把手艺精良的工匠集中在王宫进行专门用途的雕刻,来满足不同的场合对雕塑作品的需要。伊费雕像有国王、有普通平民,有残疾人,有蒙着眼睛被囚禁的俘虏,以及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大多数的雕像都以写实主义手法表现,呈现出一种自然主义、人文主义、理性思想高度融合的独特雕塑风格。 现保存于大英博物馆的伊费国王奥尼头像,是1938年出土的18件铜像作品中的一件,其铸造时间约为13世纪至14世纪,头像高约35厘米,头戴传统王冠,面部刻有规则的细纹,这一特征在伊费诸多赤陶作品中也有体现。伊费奥尼头像的唇部有许多小孔,据推测是被用来安插珠帘或饰物来遮挡唇部。 国王头像采用 “脱蜡法(lost-wax casting)”浇铸而成,这是一种较为古老的铸造技艺:工匠先把陶土制成模坯,后浇上一层熔化的蜡,待蜡液冷却凝固后,对蜡模进行加工,接着在外面涂上陶泥,同时在下部留一个小孔,随后对它进行加热,蜡受热熔化后从小孔中流出,再从小孔向里面注入青铜液,待青铜液冷却,敲掉外面的陶土再进行精细加工。事实上,这些青铜液并非纯铜,因为纯铜液体流动性差,易氧化,因此他们在铜液中融入了锡和铅的合金来制作雕像。整套过程技艺精湛,毫无瑕疵,雕刻细节处理完美,造型十分精致,脸部器官比例准确,造型优美协调,富有个性,这种工艺在当时甚至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水平。 伊费雕像表现出完美的写实主义,原因之一是因为逼真写实的头部能寓指内部精神及灵魂,它象征了生命核心和本质,所以这类型的雕塑更多出现在祭祀性纪念雕塑中。与非洲传统雕像中面部表情紧张、夸大、变形不同的是伊费头像面部表情的柔和、优雅与平静。约鲁巴有句俗语“品质即美”(iwa l’ewa),是指平和温柔的品格是人类精神的理想形态,而这种品质是构成美的主要部分,是对人本质属性的完美表达。通过对这种内在品质的表现,人可以获得美,而美是令人愉悦的,是幸福生活的一部分,它会促进社会和谐,从而产生社会的法律和秩序,因此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艺术创作中,他们都会尽力去表现这种柔和宁静。 当然也有例外,这些雕像会表现出残疾、痛苦、及变形,这是为了某种特殊场合而铸造,如略带愁苦的国王头像表明国王生病或已经死亡:因为国王奥尼不能出现在公众面前,如果国王生病了或死了,其头像就会被放置在王国某个特定地方,整个城市都会知道国王的状况。 伊费的雕塑中除了人类,还包括一些动物。如奥尼头像王冠上雕刻的鸟,赤陶雕刻的河马等,这些作品的大小不一,雕像风格从自然写实到抽象变形,多种多样,这些作品的原始用途尚不清楚,但大多数被认为是与祭祀、死亡及神龛有关,或被用来象征持久记忆的仪式。 伊费文化在13世纪至14世纪达到巅峰,15世纪后逐渐没落。代之而起的是贝宁文化。 贝宁城邦始建于公元9世纪.。据说伊费国王奥都杜瓦派其幼子奥兰米安(Oranmiyan)作贝宁国王,奥米兰安之后,其子埃维卡(Eweka)接续为王,因此两国交往十分密切,文化交融也十分明显。公元12世纪,时任贝宁国王的奥古奥拉(Oguola)请求伊费国王派工匠前来帮助他们雕制仪式需用的纪念物品,伊费国王遂派来两名工匠传授其铸铜技术,很快贝宁在自己的城邦国内建造了青铜作坊,传承了伊费衣钵,并不断发展,形成了后期的风格。事实上,早期贝宁对伊费的依附关系非常紧密,贝宁王国仪式上的祖先头像都要先在伊费建造,再运往贝宁。后来贝宁被允许在自己王国内铸造国王头像,这也标志着贝宁日趋强盛以及独立地位的开始,伊费文化衰退以后,贝宁文化取而代之。 13世纪后,贝宁文化青出于蓝,在15、16世纪达到巅峰,其艺术风格延续伊费的传统,用料也更为广泛,考古发现的铜雕、陶雕、石雕、象牙雕刻、木雕等作品,其工艺和雕刻技法也更加娴熟高超,具有很强烈的震撼力,但由于其雕刻对象多为宫廷人物,使得其后期的作品陷入程式化创作中,作品风格基本一致,缺乏个性与新意。 4、伊费艺术“在路上” 在现代文明挤压传统的当代,很多伊费人对其传统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担忧,他们在很多场合呼吁保护这些可能会失传的文化,令人欣喜的是,很多非洲艺术家在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后,又回归到古老的民间传说和部族精神中寻找灵感,伊费仍然是很多约鲁巴人灵魂的故乡。对他们来说,逐渐清晰的艺术灵感来源于自然和环境。身在伊费,即处于约鲁巴传统文化的最深处,他们自身的文化背景与本土元素交融,就会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尼日利亚画家本·恩沃创作的非洲版蒙娜丽莎,其原型——艾德图图·艾德米璐伊是伊费末代国王的女儿。肖像画作于1973年,当时的伊费已由王国变为尼日利亚西部的一个小城,时年56岁的艺术家本·恩沃在伊费漫步时遇到了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本·恩沃感受到那个年轻女子非凡的风度,一种宁静与优雅融为一体的高贵,便决定要以其为原型,创作作品,在征得艾德米璐伊家族的同意后,他先后创作了三副作品,遗憾的是后来均被窃走,近期重见天日的是其中的第二幅。画面中图图公主微微侧转头,目光中充满活力、希望,但又有着淡然的超脱。这幅画高达120万英镑的拍卖价格也从某种角度证明了非洲艺术的独特魅力。 海德格尔说起艺术与存在时曾说人类一直“在路上”,无须留恋过去,亦应无惧未来,对伊费人来说,伊费艺术亦“在路上”。 (作者:蒋春生,北京物资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