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艺术评论 >

方言影视剧:南腔北调里的中国


    方言影像的潮流
    方言,在中国都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标识着说话者的地域身份,见证着消逝着的地域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域性在“说”的过程中,同时也激活着人们对特定地区的认知经验,并将他们放置在特定的认知背景之中。因此,方言剧比以那些一直使用普通话的影视剧而言,能够更清晰地刻画特定区域中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特定地区的声音本身携带的地域性是具有自身的特点的。在新中国成立后,方言在纪录影片中频频出现:毛泽东的湖南话,邓小平的四川话,周恩来的江淮话等都别具韵味。同时,在众多的电影之中,方言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出现了第一波电影方言潮如《在前进的道路上》(1950)、《南征北战》(1952年)、《党的女儿》(1958)、《李双双》(1962)、《停战以后》(1962)、《白求恩大夫》(1977)等。
    第二波电影方言潮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再次形成潮流,并延续到了新世纪初。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强调东北方言特色的《喜莲》(1996);山西方言片如《山河故人》《三峡好人》;陕西方言片《秋菊打官司》(1992)、《美丽的大脚》(2002);河南方言片《孔雀》(2005)、《鸡犬不宁》(2006);贵州方言片《寻枪》(2002)、《哭泣的女人》(2002);河北方言片《二嫫》(1994);四川方言片《好男要当兵》(1992)、《百万彩票》(1998)、《麻将棒棒手》(1999)。
    第三波方言潮流则是宁浩的重庆方言片《疯狂的石头》(2006)在商业票房上大获成功后引领的潮流。在这股潮流之中,《双食记》(2008)、《重庆美女》(2009)、《疯狂的赛车》(2009)等四川、重庆方言片崛起。
    需要指出的是这三波电影方言潮并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各具特色。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波电影方言潮之中,尽管电影之中出现了各地的方言,然而这种方言的表达方式,并不是原封不动将方言移植到电影之中。在电影中呈现出来的方言,事实上是书面化了的方言,是“普通话化”了的方言,这在电影《李双双》之中尤为明显。方言的千差万别,只不过是作为民族国家建构的标准“普通话”的注脚而已。这种方言表达,实际上是为统一的普通话的实践打下基础。第二波方言潮流则发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背景下。在中国再次同世界接轨,拥抱全球化的过程中,本土的资源再次觉醒成为了对话的对象。中国的复杂性与地域差异性成为那些以现代观念审视本土的艺术家们的表达重点。在这个过程中,多元化的乡土中国同现代发达的世界的对话成为电影表达的重点。第三波方言潮流则发生在中国电影工业完成了商业化改造的背景下。当宁浩的“疯狂”系列展示了小成本的方言电影凭借自身的戏剧性/喜剧性/可看性同样能在大片丛生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的时候,一些方言片开始试水。
    这种方言电影生产同时也波及了更为日常化的艺术——电视剧。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南京话版的《秦淮人家》曾经一度在南京与电视剧《渴望》齐名。同时期,刘德一的《凌汤圆》(1988)也曾经风靡一时。
    “言”的盛宴
    作为和人们生活更紧密的艺术形态,方言电视剧将人们的日常生活搬进了荧幕之中。在这个过程之中,更是出现了标杆性的演员。这种标杆性的创作者支撑着方言剧的生产,在这种“言”的盛宴之中,各地的方言剧都发挥着自身地域文化之中的优势,并将之转变成为一种风格传播。这种“言”的盛宴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方言幽默喜剧。在幽默喜剧之中,“说”的方式、“说”的艺术、“说”的内容成为了剧中的关注点与卖点所在。这往往给核心演员提出了挑战,需要他们掌握高超的说话的艺术。这方面比较有代表的是天津与四川的方言剧,二者均是围绕笑星名嘴进行生产。比较有代表性的创作者要数四川方言剧演员刘德一和天津相声演员杨议。刘德一1995年主演幽默轻喜剧《三喜临门》,在1992年主演四川方言剧《傻儿师长》,此后更于1998年主演《傻儿军长》,2001年主演《傻儿司令》,延续此前风格。同时,这位富有喜感的笑星也积极同现代都市生活的表达相结合,在2004年主演方言喜剧《都市俏辣妹》。杨议是相声表演艺术家杨少华之子,天津著名相声演员、影视演员。他在天津的方言剧《杨光的快乐生活》系列中以普通市民杨光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家长里短为内容,将生活中“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让世人一睹天津市民生活的万象,并在情节剧中一展天津话的魅力,将相声的节奏与情景剧结合在一起。
    二是方言轻喜剧。这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要数东北方言剧《乡村爱情故事》《刘老根》,赵本山将糅合了小品基因的东北方言剧变成了具有某种全国性质的方言剧种。由于剧中表现的均是东北的乡村新变,东北乡村生活点点滴滴,因而更是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一种对东北大农村的刻板成见。东北方言勾勒了东北农民的爱情、婚姻、生活、事业等方面的观念与状况。
    三是方言情感剧。相对于前两种喜剧类型,方言情感剧则将情感作为主打的卖点。在《情满四合院》中,京味儿语调在富有北京历史特色的空间之中回响,别有一番韵味,将一个特定的充满京味儿与人情味儿的时代展现在人们面前。
    四是情景喜剧。比较有代表的要数《老娘舅》。该剧播放跨越12年,该片中扮演“老娘舅”“阿德”“阿庆”等角色的是上海名家如毛猛达、陈国庆、李九松、嫩娘等。该片已经成为海派情景剧方面的一大经典。
    南腔北调中的中国
    在上述纷繁的表达中,出现了不少表现中国南腔北调特色的精品:如《情满四合院》《刘老根》《马大帅》《幸福耙耳朵》《山城棒棒军》《上海一家人》《老娘舅》《乡村爱情故事》系列和《杨光的快乐生活》系列等风行一时,将地域的独特魅力展现出来。这些荧幕中充满生活气息的南腔北调,点缀着百姓日常的平民生活,反映着时代的变迁。生活中的浮光掠影、奇闻逸事、酸甜苦辣通过荧幕折射出来,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现代性图景的一部分。
    总的来看,作为中国影视剧中独特的风景,方言剧承袭了此前的方言片的传统。尽管在发展的过程中,方言剧经历了由于没有形成品牌、缺少资金支持而不得不粗制滥造的阶段,但是正是这种不断的尝试与坚持形成了影视剧表达的多面性。当地域差异在我们感觉中越来越远的时候,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剧提示着我们中国的复杂性。在方言剧的这种南腔北调之中,我们再次寻找着乡音、乡土与乡情。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刻板成见,但是正是越来越多的南腔北调的言说与言说的地方性的魅力提示着我们,中国是具体的,生动的,拥有各种各样喜怒哀乐的表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