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寓制与晚清梨园文化(3)
时间:2024/11/28 08:11:17 来源:《戏曲艺术》 作者:吴新苗 点击:次
注释: ①夏仁虎:《旧京琐记》,第104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②见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第624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③徐珂:《清稗类钞》,见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第捌册,第229页。 ④分别见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第壹册,第556、559、560、573页,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 ⑤此则材料首见于程宇昂《明清士人与男旦》中引用,转引自该书21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⑥胡式钰:《窦存》卷三,中国书店1985年影印本。 ⑦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槐西杂志二》,第218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⑧齐如山谈清代“造就演员的地方”有四类:大班带收徒弟、小科班、票房和私房(私寓)。认为私寓“出来的人才最多,一因师傅与教师,都是内行,教法当然不会错……光绪十几年中,一直到民国初年,戏界的名脚,这种人才占极大的部分。”齐如山《国剧漫谈》,见《齐如山文集》第十四册,第263页,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相公也可培养成其他行当,私寓依其材质而决定之。《侧帽余谭》:“善材授徒,亦视其性之所近。如纯正明艳者宜旦,淡雅雄健者宜生,狡黠者宜贴、宜丑,顽蠢者宜净、宜末。习与性成,不可勉强。” ⑨《梦华琐簿》,见《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第壹册,第500页。 ⑩《侧帽余谭》,见《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第602页。 (11)手抄本,藏于上海图书馆。封面题有“乾隆三十九年巧月立”、“春台班戏目”等字样,故有人称为“乾隆三十九年春台班戏目”,其实并非如此。颜长珂《〈春台班戏目〉辩证》(《中华戏曲》第26辑)考证其实为道光末年(1846年左右)所抄,我们结合这些私寓的情况,也能证实的确是道光后期春台班的剧目。 (12)《金台残泪记》,见《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第壹册,第438页。 (13)《梦华琐簿》,见《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第壹册,第502页。 (14)本戏被称为“轴子”的由来,方问溪解释为:“盖整本之戏,多系群戏,而好角有时不与合演,仍单演零出。零出之本子,简单而短,所抄之纸,均系单篇,故名单出。整本之戏繁而长,所抄本子,卷为一轴,故班中呼为“轴子戏”,是即“轴子”二字之所由来也。”(《梨园话》第7页,中华印书局1931年版)可备一说。 (15)《长安看花记》中说“和春为王府班,击刺跌掷是其擅场。中轴子为四部冠。”和春部擅长演武剧,所以中轴子在四部中最佳。 (16)赋艳词人《梨园竹枝词》,见艺兰生辑《宣南杂俎》,《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第513页。 (17)包世臣《都剧赋》,李星点校《包世臣全集》,第28页,黄山书社1997年版。 (18)《消寒新咏 弁言》,见《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第壹册,第67页。 (19)分别见于《日下看花记》自序和题词,《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第壹册,第159、165页。 (20)《法婴秘笈》,见《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第405页。 (21)罗烨《醉翁谈录》“烟花品藻”,第45页,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22)《众香国》题词中有云“不重千金只重名,长安花榜竞争荣。几番香伴寻消息,都向龙头问一声。”并注“各部歌郎,时探听花榜第一姓名”,可见花榜是一种公开的活动,所以各部歌郎皆知,争先恐后地探听活动的结果,即菊榜的排名,尤其是状头为谁,最为人所关注。一般花谱是私人化的编辑创作,所以菊榜与一般花谱产生过程是不一样的。但菊榜形成之后,这个“榜”既有伶人名字等信息、评语以及歌咏,文本形式上又与一般花谱没有本质区别。 (23)《晚清戏曲的变革(修订版)》,第34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24)吴存存:《清代梨园花谱流行状况考略》,《汉学研究》第二十六卷第二期。 (25)参吴存存:《“软红尘里着新书”:香溪渔隐“凤城品花记”与晚清的“花谱”》,《中国文化》第二十三期。 (26)徐珂:《清稗类钞》,见《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第224-225页。 (27)《众香国》,见《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第壹册,第253页。 (28)《花天尘梦录》,见《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第壹册,第551页。 (29)《燕台花事录》序,见《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第壹册,第843页。 (30)《消寒新咏》,《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第壹册,第132页。 (31)《日下看花记》,《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第壹册,第181页。 (32)《昙波》序,《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第壹册,第663页。 (33)《情天外史》凡例中云“是书三月初八日託始,十六日告成。各省公车,争索观览,藉以流传海内。”这些花谱颇受应考举子的喜欢,书商也是看到这种市场,立即出版。 (34)么书仪:《晚清戏曲的变革》,第354页。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明代文人对南戏民间性的切割和提升
- 下一篇:京剧在近代日本的传播与井上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