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一瞥”的现代性批判——论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废墟影像(4)
时间:2024/11/28 06:11:44 来源:《中外文化与文论》 作者:杨致远 点击:次
注释: ①“症候式阅读”法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路易·阿尔都塞解读马克思著作时采用的一个方法。这一方法旨在通过把握文本表述中的“沉默”与“空白”来追索支撑着文本的理论结构体系,发现文本表层之下隐藏的、缺席的和隐秘的内容意义。由于任何文本都具有内在与外在、在场与缺席等方面的结构,因此,在症候式阅读的观照下,任一文本都可以成为一个症候式文本。在这个意义上,无论“好”电影还是“差”电影,就其能折射某种社会现实而言,都可被视作是“症侯式”文本。 ②[美]字文所安:《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郑学勤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③[美]巫鸿:《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肖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5页。 ④[美]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世界电影史》,范倍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第457页。 ⑤阎嘉:《关键词·情感结构》,载《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3期,第60页。 ⑥张真编:《城市一代:世纪之交的中国电影与社会》。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6页。 ⑦张真编:《城市一代:世纪之交的中国电影与社会》,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5页。 ⑧参见戴锦华:《斜塔瞭望: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9年,第177-203页。 ⑨戴锦华:《斜塔瞭望: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9年,第203页。 ⑩张真编:《城市一代:世纪之交的中国电影与社会》,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47页。 (11)Italo Calvino,Invisible Cities,William Weaver,trans.,New Heaven,Conneticut:Picador Books,2005,p.92. (12)阎嘉:《不同时空框架与审美体验:以戴维·哈维的理论为例》,《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6期,第38页。 (13)贾樟柯:《贾想:1996-200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5页。 (14)2006年,在与侯孝贤导演的一次对谈中,贾樟柯提到《三峡好人》是在原先计划的纪录片《东》拍了十多天之后,由于受到三峡、奉节那个空间里的人及其生活状态的感染和影响,突生拍摄故事片的动力,于是才诞生了《三峡好人》。参见《相信什么就拍什么》,见《贾想:1996-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74页。 (15)贾樟柯:《贾想:1996-200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67页。 (16)[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00页。 (17)阎嘉:《时空压缩与审美体验》,《文艺争鸣》,2011年第9期。 (18)[英]戴维·弗里斯比:《现代性的碎片:齐美尔、克拉考尔和本雅明作品中的现代性理论》,卢晖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88页。 (19)[德]本雅明:《本雅明:作品与画像》,孙歌编,上海:文汇出版社,1999年,第141页。 (20)[英]本·海默尔:《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王志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09页。 (21)(美]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陆扬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3页。 (22)(法]雅克·拉康、让·鲍德里亚等:《视觉文化的奇观》,吴琼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7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