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萃】杨乘虎 高云:中国电影国家形象的建构与国际传播
时间:2024/11/28 04:11:56 来源:《民族艺术研究》 作者:杨乘虎 高云 点击:次
《民族艺术研究》2018年第1期发表杨乘虎、高云文章《何谓中国故事:电影与国家形象建构的观念辨析》。中国故事由中国面貌、中国气质、中国价值三层内涵构成,外化为特色性、积极性、共享性的国家形象,体现为中国面貌在面孔展示与身体表演中的文化意涵,中国气质之于地域情境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呈现,中国价值在价值底线控制与价值空间拓展中的文化共识。 文章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现状、问题及其国家形象建构的学理路径;第二部分,中国面貌:面孔展示与身体表演的文化意涵;第三部分,中国气质:地域情境与中国历史文化的体现;第四部分,中国价值:价值底线把控与价值空间拓展中的文化共识;第五部分,结语。 文章指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情状,是新时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树立良好国家形象、提升文化影响力的战略需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引领力的时代需要,更是彰显大国文化责任、捍卫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际话语权、重构世界文化版图、提升文化引领力的国家使命。 电影是健康娱乐、沟通情感、传播文明的主要渠道和重要艺术载体之一。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既关乎生产,也关乎传播,贯穿于内容层面的电影故事架构、对象层面的电影受众确认、传播层面的电影叙事艺术等环节。归根结底,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与首要命题,需要在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的历史与现实、全球与中国的双重维度基础上,明晰“何谓中国故事”,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思考起源与实践起点。 尽管近七年来,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份额保持在一个微量增幅的平稳状态,但是与美国等电影强国相比,中国电影在广泛参与并与发达国家展开深度竞争的能力还比较薄弱,缺少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引领潮流的电影文化制高点,缺乏影响世界和领航全球的电影机构、内容精品和模式,中国电影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依然处于文化贸易的逆差格局中。中国电影在全球电影市场中仍属冷门与边缘,引起环宇回响与共鸣的代表作屈指可数;中国电影海外市场接纳与认同度一直徘徊在较低的水平;中国电影塑造的国家形象仍然较为片面、单一、单薄。 上述问题的积重,反映出中国电影国际传播与国内传播价值观念的割裂与分冶,基于人类基本取向的价值体系构建在中国电影中表现得不平衡与不充分。中国故事的生产与传播,既是对中国文化与中国形象的呈现与塑造,也必然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致力于传播中国价值,弘扬中国精神;而实现中国故事价值内涵充实与艺术表达能力的提升,需要探索国家故事的学理认知框架,锻造具备共通性的叙事范式,凸显中国电影的艺术品质与文化品格。 国家故事是一种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国家形象塑造,国家故事的普遍性是指国家故事对于本国文化精神的集中代表性,体现为国家故事的对内概括度;而特殊性则是指一国之故事与众国之不同的特殊性,即国家故事的对外区分度。对内与对外,概括度与区分度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如果说,国家面貌乃是一国之静态之形,国家气质乃是一国动态之状,那么,国家价值则是一国内在之魂,三者紧密相关、交相辉映,共同塑造“国家形象”,并形成中国故事塑造的国家形象三大外延——特色性国家形象、积极性国家形象与共享性国家形象。 “面孔展示”和“身体表演”是电影故事的直观表达,也是中国故事的感性显现。“面孔展示”是指演员与角色的静态之状,肤色与服饰是面孔展示的核心要素;“身体表演”是指演员与角色的动态之状,性别与动作是确立身体表演风格的关键元素。 中国气质是中国故事的内蕴外化,也是国家形象氤之氲之的风格调性。气韵生动、风格独具,在电影通过故事构建国家形象的流程中,中国气质主要体现为地域情境与不同时间背景中中国历史文化的体现。 中国价值乃是中国故事的内在之魂魄,换言之,艺术化地表达、传播中国价值,既是中国电影正确讲述国家故事的责任所在,也是中国电影有效讲好国家故事的艺术能力体现。出于中国故事讲述与国家形象建构的需要,在电影叙事中探寻中国价值的生成与传播,必须将价值底线与价值空间并置考察,寻找文化共识。要进行传统价值与当代价值的融通、主流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协同、集体价值与个人价值的互洽、人类共同价值与中国价值的通约。 何谓中国故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宏大的现实命题,也是一个有待不断开掘的学术命题。惟有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不断以富有国家诚意和民族智慧的精品佳作,在艺术与市场的双重坐标、双重路径中,讲述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故事,赢得中国电影的荣光与声名,方能实现通过中国电影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长久目标。 (摘编自《民族艺术研究》 2018年第1期《何谓中国故事:电影与国家形象建构的观念辨析》中国社会科学网 胡子轩/摘编) (原文作者:杨乘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高云,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