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馆藏元代陶瓷欣赏(五)
时间:2024/11/29 11:11:44 来源:人民网 作者:newdu 点击:次
钧窑天蓝釉盘 钧窑天蓝釉盘盘底 钧窑天蓝釉盘,元—明初,高3.2cm,口径13.1cm,底径7.1cm。 盘敞口,浅弧腹,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外壁施釉不匀,有流釉现象。口沿处釉层较薄,隐隐映出灰色胎体。圈足内无釉。 钧窑天蓝窑变釉碗 钧窑天蓝窑变釉碗俯视 钧窑天蓝窑变釉碗底部 钧窑天蓝窑变釉碗,元,高8.5cm,口径18cm,足径6.4cm。 碗敛口,深弧壁,圈足。内、外施天蓝色釉,底部无釉露胎。 此碗周身釉色呈现出如火焰蓝光般色泽,鲜艳夺目。此种色彩为钧窑首创,最初是因为窑工对于着色剂呈色原理的无知,使得釉色在窑内发生自然变化,称为“窑变”。后来这种烧造技术被人为加以利用,形成独具特色的釉装饰。诗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来赞美此种千变万化、绚丽多彩的釉色。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俯视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底部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元,高3.5cm,口径4.5cm,足径2.5cm。 碗敛口,深弧腹,圈足。通体施天蓝釉,紫红斑装饰,红斑呈色较宋代钧瓷上的红斑略显浅淡。 磁州窑白地黑花龙凤纹罐 磁州窑白地黑花龙凤纹罐底部 磁州窑白地黑花龙凤纹罐,元,高28cm,口径16.5cm,足径13cm。 罐直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外壁通体白地黑花装饰。其做法是在已成型的坯胎上先施一层洁白的化妆土遮盖住含杂质较多的坯体,然后用毛笔蘸“斑花石”彩料在化妆土上描绘纹饰,肩部绘缠枝菊纹,肩以下至足部描绘龙、凤纹。最后施透明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 磁州窑黑彩人物双兔纹罐 磁州窑黑彩人物双兔纹罐,元,口径14.6cm,底径16.6cm,高27.4cm。 通体白地黑花装饰,图案层次分明,颇为繁复。由上而下共有6层装饰。近口沿处为缠枝菊纹,其下依次绘波浪纹、花卉纹、几何纹等,近底足处亦绘缠枝菊纹。腹部主题纹饰为人物、双兔纹,一面绘二位仙女、侍女模样的人物。另一面绘白兔二只,形态各异。 磁州窑作为宋元时期北方著名民窑,其产品格调朴拙,画面内容丰富,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和生活气息。白地黑彩的装饰风格,将制瓷与绘画艺术融合一体,是磁州窑的创新之处和最具代表性的独有特点,对后来的制瓷业影响深远。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梅瓶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梅瓶底部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梅瓶,元,通高39.3cm,口径3.8cm,足径7.2cm。 瓶小口,圆唇,短颈,肩以下渐敛,圈足。盖为覆杯形,盖沿及盖内壁下半部无釉。灰白色胎。通体施天蓝釉,釉层棕眼较多,釉垂流现象明显。盖及瓶腹均涂抹紫红色斑。足根及底部无釉,盖、瓶无釉处均为酱褐色。 此件梅瓶在天蓝色地釉上施紫红色斑块,犹如片片彩霞,爽心悦目。这种装饰完全出自工匠施釉时的随意涂洒,烧成后却呈现出诗意的画面。 作为酒具的梅瓶在流传过程中多数瓶盖已失,且钧窑瓷器中梅瓶也较为少见,因此这件带盖的钧窑梅瓶流传至今殊为难得。 青花花卉纹鼎 青花花卉纹鼎底部 青花花卉纹鼎,元,高11cm,口径10.1cm,足距7.7cm。 鼎直口,口沿上对称置双耳,浅腹,圜(huán音环)底,下承以三柱状足。通体内外施青白色釉。腹中间凸起弦纹一道。外口下绘青花菱形锦纹,下腹及足绘青花折枝花纹,青花发色艳丽。 此器形制朴实而兼具挺拔清秀,这种特色在元代瓷器中较为少见。折枝花纹的曲线与菱形锦纹的直线形成对比,十分雅致。 青花八卦纹筒形香炉 青花八卦纹筒形香炉底部 青花八卦纹筒形香炉,元,高9.5cm,口径15.3cm,底径12.5cm。 炉筒形,方唇,直口,斜壁,口径略大于底径。胎细白。内壁近口缘处、口沿及外壁施釉,釉层温润,微泛白。沿部青料满铺。外壁近口沿处与近底处各绘青花弦纹两道,腹部绘青花八卦纹、仰莲瓣纹。 此器青花发色深暗,铁锈斑突出。仰莲瓣纹的瓣尖较尖,莲瓣互不相连,明显具有元代瓷器上“八大码”的时代特征。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赏“红楼”邮票 品“红楼”细节
- 下一篇:欧洲人为何深爱广彩人物画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