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设计创意的底线
时间:2024/11/28 11:11:36 来源:《装饰》杂志 作者:李朝阳(清华大学 点击:次
一 在当下经济日益快速发展的今天,“创意”已然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有效手段。局面固然可喜,但也确实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曾有媒体报道说:一些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已勒令所辖的服装店、餐馆、发廊等门面摘牌换名,原因是这些店名太有“创意”,让人眼界大开。例如“衣冠勤售”、“八锅联君”、“食全酒美”、“饭醉团伙”、“黑心汤圆”、“人民发院”、“飞发走丝”、“井茶局”等,不一而足。如果仅仅为了吸引眼球,那么商家的“创意”无疑达到了目的,甚至还充满了些许乐趣。 创意也好,恶搞也罢,这些店名确确实实迎合了一些人的心理。在这些人看来,在“饭醉团伙”内吃饭有着挑战传统的刺激,去“井茶局”享受的服务也似乎比别处更加惬意。如果说怪异的店名只是在哗众取宠的话,对这些“创意”进行追捧的人们,则在无形中助长着一种心理上和心态上的扭曲,渐渐突破了创意的底线。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社会的宽容和多元。照理说,我们应该允许各种创意的出现和存在,允许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只要不超越法律的底线,人家怎么创意那是人家自己的事儿,别人无需更无权指手画脚、指指点点。似乎没必要在创意方面设置过多的藩篱,即使创意有点儿“出格”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哪怕容忍其可能带有哗众取宠痕迹的创意表达,而不要情绪化地一味“打杀”。但是公然将“衣冠勤售”、“八锅联君”、“食全酒美”、“饭醉团伙”、“人民发院”、“黑心汤圆”、“飞发走丝”等谐音字用于大街小巷,到夜晚再辅以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形成了别具匠心的夜景观。这些“创意”与将“小天鹅”品牌山寨成“小夭鹅”,把“康师傅”变成“康帅傅”一样如出一辙,没有本质区别。试想,这对那些世界观、价值观尚在成长期的青少年 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难道这就是“创意”环境对孩子们的言传身教? 毋庸置疑,此类现象的出现在我们设计行业其实也并不鲜见。动辄就打着“创意”的旗号,设计出了一些矫揉造作、牵强附会的作品,而且这种风气还大行其道,以至于愈演愈烈、甚嚣尘上。看起来似乎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因此,作为面向社会,服务于大众,并引领健康生活方式的设计专业和设计专业的设计师,还是承载着一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实际上所谓的“创意”,并非有多么神秘、深奥,通俗地理解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点子”、“主意”或“想法”。这些“点子”、“主意”、“想法”一般源于个人创造力、个人技能或个人才华。“创意”人人都有,而且由来已久。好的点子就是“好的创意”,这些“Good Idea”需要我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中国人较西方人缺乏创造力,这似乎已为众人所共识,也一向成为各个领域的热点话题,于是,“创意”和“创意产业”都成了当下炙手可热的时髦名词。实际上这也是我们设计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不可否认,设计“创意”就是“美化外观”、“求奇搞怪”或者“贪大求新”,这种观念至今依然盛行。就像拿国宝大熊猫和树桩作为垃圾桶造型的创意,似乎是爱护国宝、尊重自然、美化环境,实际上偏离了合理的设计定位,突破了创意的底线。也有不少设计师如同一些歌星,总是靠翻唱人家原创的经典作品或时尚歌曲过日子,热衷于拿来主义。似乎也动了脑筋,也很有责任心,对原创进行了再加工,翻唱后的作品也颇具特色。我们不能说翻唱就没有创意,只是万万不能拿翻唱当作创意发展 的主旋律来弘扬。为形式而形式,与功能要求和人文环境相互脱节,只是将国外成功的设计进行简单模仿或东拼西凑便美其名曰“创意”设计,除了让人隐约找出原创的影子之外,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对于我们正确理解设计“创意”也是一种戕害。以至于有些设计师对“创意”的解读出现偏差,只是在功能方面、对人的需求方面简单地做了一些应该做的基本处理,然后再赋予其很“酷”形式,就大言不惭美其名曰进行了“创意”设计,甚至还当作一项“政绩”大肆炒作,让人觉得“创意”的底线如此之低。创意成了经营邪招,使一些设计创意与“创意”的本质貌合神离,没有了“底线”。 这些现象的出现,表层原因是对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不加选择地汲取,更深层面的原因则是自卑心理的作祟和对自身文化认识的肤浅,导致价值观的错位和迷失。 应该说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了业界的关注和思考,在意识上已经觉醒的我们目前也正在奋力追赶,并且已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设计作品。 千篇一律或争奇斗妍的形式、并不讲究的施工工艺、差强人意的使用感受,这都曾是人们对中国设计的普遍印象。而现在,这种局面虽然有所转变,甚至还抢占了一部分舞台,但是从整体来看,市场上那些大出风头的公司依然以国外设计同行为主,我们自己还只是星星之火。 三 由此看来,对“创意”的解读不能偏颇,其“底线”更是不能游离。笔者认为,对“底线”应有两个层面的理解:第一个层面应归于社会道德范畴,这主要来自于决策者或业主。表现在只关注设计个体本身,漠视受众的感受,使创意游离于社会道德之外。或以国家高昂的资金为赌注,或以牺牲自然生态为代价,或以宏扬传统文化为幌子,来追求所谓的“创意”,使极端自私或自恋的心态表露无遗;另一个层面则属于设计专业范畴,大多出现于设计者身上。一些设计师对设计有所追求的初衷是好的,主观愿望值得肯定,但在设计创意过程中漠视整体概念,缺乏宏观意识,使设计思路出现偏离——只一味求变而缺乏延续性。结果在具体操作时逐渐失控,手法华而不实,导致“底线”变成了可有可无、虚无缥缈的东西,甚至名存实亡。 2011 年初冬河南出现了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河南宋庆龄基金会因为搞了个名为“黄河女儿”实为宋庆龄的雕像而“名声大噪”。这个24.15 米高达8 层楼的雕像位于郑州郑东新区,据说雕像基座占地800 多平方米,完工后内部空间可容纳600 多人参加会议,旁边还有正在施工的4 栋6 层小楼,有3D、4D 电影院以及会客厅等。而在“宋庆龄”雕像背后,还有一块已经停工的大面积建筑,据媒体报道是报批土地的另外4/5 部分,这些建筑将会是15 幢楼房,占地160 亩,建筑面积17 万平方米的商品房。 从媒体报道的图片来看,雕像单体虽然在动态、造型及尺寸上与原稿相似,但艺术效果并不理想,面部线条、眼睛、发线的处理也相对粗糙。把宋庆龄说成“黄河女儿”,将雕像内部附加会议功能,应该也算一种创意设计。真不知这个“创意”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这种“创意”既是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也是最没有文化含量的反人文工程,在追逐商业利益的层面上,隐藏着一个远远比雕一座宋庆龄像更加赤裸的利益链条,显露出复杂的利益纠葛与令人唏嘘的文化沉沦。 雕像一旦建设“成功”,也并非一件献礼辛亥革命100 周年的人文盛事,因为它没有张扬真正的人文精神,没有尊重人文生态。这种“创意”与“特色”追求,如果是建立在牺牲文化与环境的基础上,显然迷失、偏离了设计创意的“底线”。更为可怕的是,如果把这种项目的决策和设计骄傲地当作“Good Idea”来追捧的话,那么祖国大地上还会继续出现N 个将“宋庆龄”绑架成为“售楼小姐”或“广告大使”的事。 显然,我们需要的“创意”不仅仅是一种理念和策略,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对使用者体验的高度关注,一种对自身文化的深刻感悟,不能一味强调创意设计而不尊重设计规律和设计原则。 四 设计创意重视设计本身的规律、重视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等固然重要,但我们应该知道, 设计是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体,而创意则是这种结合的黏合剂与原动力。 要改变设计中人们对技术元素的刻板、教条的认识,不能认为科学技术只是无生命的、机械的、理性的。人们应重新认识到技术层面当中也包含了艺术的气质,包含了美学的内涵。只有如此,才能使设计创意的思路得到拓展,才能使创意的底线得到准确的定位。 设计创意的突破随处可见。从色彩设计到造型设计,从材料设计到功能设计,所有可能为室内外空间增值的环节和细节创意都可以被添加到设计中。当然,这一切都需要一定的手法和技术给予支撑。客观地讲,中国设计所引进的设计理念并不少,无论是在设计人才的培养上还是对国外先进设计的借鉴上,我们似乎都不逊于国外。然而,是什么让我们的设计创意无法取得突破呢?对工艺和技术的漠视是一个重要因素,它使有创意的设计不易从图纸落实到实际作品。但深层次原因还是人的认识问题,没能从根本上予以重视。 究其原因,是创意思维的僵化在作怪。这是扼杀设计创意的首要因素,它突出表现为思维功能固化、迷信权威、好大喜功。 狭隘地理解“创意”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设计健康、有序的发展。在感性消费、快餐文化日益抬头的今天,设计已经不再仅仅是满足视觉感受,而是还需要关注触觉甚至味觉、听觉以及人的行为心理。因此,设计创意的主要任务将不仅仅局限于对空间的外在形式进行创新突破,更要在情感附加值上动脑筋,要研究各类受众人群的文化背景,习惯好恶等,从方方面面着手,使人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创意的根源来自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做中国式设计并不代表设计资源的完全本土化,恰恰相反,我们的创意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利用本土和国际的资源和优势,将设计创意有机地整合到室内外空间之中,使“创意”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 设计创意应是以健康的心态,在“有限”的空间里展开想象的翅膀。这里的“有限”就是设计创意应该把握的原则和底线。敢想、敢做、敢于挑战,然后靠毅力、学识、修养和经验来完成。这些都是创意的必由途径。但前提是,想象力再丰富,思维再发散也不能失去原则,不能超出设计创意的底线。因此不是说有了“底线”就对设计创意形成了桎梏,设计风格和设计手法的多元化也会受此影响;相反,有了创意的“底线”,才会使多元化的体现更富有人性,更亲近自然,更尊重文化。 那么,怎样才能不超出设计创意的底线?说到底,应当先从深层次解决对“创意”的认识,使创意有“意”可创。这个“意”是对设计功能的了解和把握,是对社会发展的洞察和前瞻,是对人文精神的倾注和关爱,是对自然生态的协作和保护。一件设计作品的成败,可能不取决于空间变化的离奇、造型组合的怪异、材料搭配的多变、色彩及照明的绚烂,而在于它能否贴近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能否诠释健康的人文精神。如此,方能真正地坚守住设计创意的“底线”;也只有坚守住设计创意的“底线”,方能真正体现空间风格与设计方法的多元化。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设计学亟待确立学科范式
- 下一篇:致敬中国设计40年:设计·不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