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艺术鉴赏 >

梅花朵朵凌寒开


    
    一场寒潮来临,雪花不期而至,纷纷扬扬间,尽管在大地上只是覆盖了薄薄的一层,但也让人有了寒意料峭的冬日感受。走在清晨雪后的公园里,柳丝依然高垂绿帘,却已不见春天繁花似锦的景色。转过人工湖上的栈桥,高高的松树之下,一片青青的竹林边,几株矮矮的梅树映入眼帘,组合成一幅“岁寒三友”的生动图案。梅树枝上一个个小小的花苞像骨朵一样生长,竟然有几朵梅花在寒风中盎然怒放,花瓣上还有来不及融化的积雪。“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看到眼前这一幕,我的脑海中顿时闪过王安石《梅花》中的诗句,不禁惊叹于大自然中,梅花在严寒的冬季独领风骚的一份坚韧与神奇。梅花既为“岁寒三友”之一,又与兰、竹、菊组成“四君子”,是历代画家极其喜爱的题材。古人画冬季景物,傲雪耐寒的梅花屡屡见诸于画端,亦由此涌现出众多画梅名家,“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的吴昌硕就是晚清民国时期极具代表性的一位。吴昌硕最擅长的是写意花卉,尤其酷爱梅花所蕴含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并视梅花为知己,一生画梅无数,他笔下的红梅、白梅、墨梅姿态万千,各具丰采。
    如图所示这幅吴昌硕《墨梅图》轴,纸本,墨笔,纵110、横38厘米。画面上,一株老梅树昂首挺立,枝桠斜伸没于画侧。多根由外伸入的梅枝以折枝画法描绘,枝头梅花或星星点点,或成簇绽放,生机蓬勃,展现出梅花“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的精神风采。虽不见风,但从枝条和梅花俱向一个方向摆动来看,可见朔风凛冽狂劲。画右空白处自上而下有作者题画诗一首及款识:“老梅如老龙,古苔作鳞甲。夜半雷雨飞,春风徧苕霅。丙辰秋吴昌硕。”款识下方钤白文“俊卿之印”“昌硕”二印,画面左上钤朱文“缶”印。吴昌硕书画早年署款“吴俊”,年近古稀始署名“吴昌硕”“吴俊卿”。据说吴昌硕39岁时,别人送他一件青铜缶,从此有了缶庐、老缶、缶道人、缶翁等与缶有关的别号,钤印里也有了“缶”印。丙辰年为1916年,吴昌硕时年72岁,此画为其晚年作品。
    吴昌硕精于篆刻,书法以行草和篆书功底最为深厚。他的花卉在兼学徐渭、朱耷、赵之谦、任颐及扬州八怪众画家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充分运用书法的行笔、篆刻的运刀及章法,富于创造。他笔下的梅花由于融入了书法中的篆书和草书的笔法与体势,笔力劲健,纵横恣肆,形成富有金石韵味的独特画风,亦为写意花卉增添了新的神韵。
    这幅《墨梅图》构图简练,左实右虚,上满下空,繁简适宜,虚实相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主题突出;布局新颖独特,合理利用了画幅的狭长,将梅枝盘曲环绕的形态及风中纵横恣肆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笔法上以石鼓文的篆法入画,放情横折,运笔如运刀,笔笔利落而笔墨之间留有空白,腾挪不羁,婉若行云流水,尤其是对梅花的刻画以圈花法画出,不拘泥于形,圈点自如,丰满,神韵自生,颇有作者自传中所言梅花之“圈花颗颗珍珠圆”的美感。用墨上干湿兼用,或浓或淡,轻重分明,墨色丰富。梅树主干以浓墨绘出,下不见底,局部以侧锋轻扫留白,隐现苔藓廮结,显得明暗向背,富于变化;梅枝穿插交叉,浓淡兼施,虚实相生,层次分明,浑厚苍劲,富于动感,观之如读篆草书迹;梅花以焦墨圈勾,自然精细,一簇簇缀在枝头,或含苞,或怒发,风神绰约,极具清韵、傲然的神韵,深得元代画梅名家王冕神髓。全幅勾、点、皴并用,水墨淋漓,情趣生动,显得气势豪放泼辣,风格简逸疏放,以物比德,缘物寄情,将寒梅傲雪怒放之高洁品质的神韵刻画得入木三分。整幅画用笔沉着有力,立意高远,疏阔纵放,满纸生气,体现了吴氏“高、拙、大”的艺术风格。
    吴昌硕以“诗书画印”著称于世,在他的作品上,留下了许多自己创作的题画诗,或七绝,或五绝,或七言二句,立意高雅,紧扣主题,常用典故,为画增色。
    这幅《墨梅图》上的题画诗,前两句描绘了老梅树的形态,后两句则跃然于画外,由寒梅而联想到了隐居苕霅的唐代高士张志和(732—774)。苕霅为今浙江朔州境内的苕溪、霅溪二水,唐肃宗时期,张志和曾担任过金紫光禄大夫等官职,著名词人,后看破宦海风云,弃官弃家,隐居于太湖流域的苕溪、霅溪一带,泛舟水上,渔樵为乐,曾写下名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来寄托身处山水间无拘无束的隐者之乐。对张志和悠游林泉的隐逸生活,后人多有羡慕,清人俞樾在他的《春在堂随笔》卷五中,就发出了“聊存科名盛事,兼为苕霅美谈也”的赞叹。吴昌硕自幼爱好金石、书画,醉心艺术,无意功名,50余岁时为人所荐当县令,一月余即挂印而去,效仿曾任彭泽令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自刻印章“弃官先彭泽令五十日”以自勉。在这幅画上,诗、书、画、印珠联璧合,以“春风徧苕霅”的诗句作为题画诗,也寄托了作者对张志和那种不问世事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