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炉而冶欲兼诸美
时间:2025/04/18 10:04:54 来源:收藏快报 作者:周惠斌 点击:次
![]() 清末著名思想家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出身望族,世代为儒,理学传家;学贯中西,博大精深,超越时代,因是广东南海人,世称康南海、南海先生,著述《康子篇》《新学伪经考》《南海先生诗集》等逾700万字。他自幼聪颖,有“神童”之称,碑学帖学修养深厚。早年楷书法度谨严,晚年研习篆书,50余岁犹上下求索,稽考书体之变,博取众家之长,突破前人藩篱,曾在一书法长卷中题跋:“千年来,无人能集北碑南帖之成者,况兼篆隶钟鼎哉!吾不自量,欲孕南帖、胎北碑、熔汉隶、陶钟鼎,合一炉而冶之。”遂以“上通篆分而知其源,中用隶意以厚其气,旁涉行草以得其变,下观诸碑以备其法,流观汉瓦晋砖而得其奇,浸而淫之,酿而酝之,神而明之”,并以“欲兼诸美”的艺术追求,感受时代精神,鼓吹雄浑书风,提出尊碑抑帖、崇魏卑唐的书学主张,力扫清末书法的柔靡之风,以及帖学一统天下的格局,纳碑于帖,入碑化帖,兼融古今,开创了“千年未有之新体”——康体,锋芒毕露,别开生面,独成一家,自成一体,将清代碑学再度推向高潮,成为一时翘楚。 在书法理论和实践上,康有为标榜气格,入古出新,食古能化,古而不旧。书论专著《广艺舟双楫》,成书于光绪十五年(1889),计27篇,体例严整,论述广泛,总结碑学,全面系统,对书法变革和碑学兴盛意义深远。书法创作则以简驭繁,体阔势宽,除尽小巧,雄健豪放。好以平长弧线为基调,转折多圆,长撇大捺,粗茁厚实。因起笔无尖锋,收笔无缺锋挫锋,笔法单一,提按不明,缺少变化,滥用飞白,讥之者认为虚张声势,“像一条翻滚的烂草绳”。殊不知康氏书法注重体势,力倡圆笔,间架结构,纵横取势,横势为主,直中见曲,逆笔藏锋,迟送涩进,恢弘宽博,峻拔奇逸;字与字之间,多断而不连,运笔时迅起急收,转折处提笔暗过,任情恣性,随意放纵,意态飘逸,全以神行,笑傲书坛,辉映古今。 康有为的书法以对联最为精彩,磅礴浑穆。如图所示这副“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联,取法《石门铭》,行草中糅合魏碑圆笔隶意,结构内紧外逸,体态开张圆劲,长短俯仰,欹正相生,工拙互见,浑厚凝炼中含金石气息,古朴率真中见生涩气势,险峻舒朗中寓高远气象,气韵贯通,富于阳刚之美、奇宕之气。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潘鲁生:山东乡村文化产业的“六大集群”
- 下一篇:认同与保护20世纪建筑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