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观点 >

[文萃] 专题推介:中西舞蹈现代性构建之比较研究(2)


    “断裂与对话——中西舞蹈现代性构建之比较研究” 系列专题文章的主要观点摘要如下:
    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传统舞蹈的现代性编创》序
    (吕艺生,北京舞蹈学院教授)
    观点摘要:本文为王玫专著《传统舞蹈的现代性编创》(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年)的序,原序标题为《怎样读懂王玫》。王玫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舞蹈编导,她的作品很重要,但传统思维的评论、现成的理论模式都无法应对。来自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稻田奈绪美曾这样评价王玫,“从某种程度上说,她的舞蹈和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后现代舞相似。但两者也有区别,王玫的舞蹈动作中包含着某种深刻的情感……她的作品充满表现力,迸发出一种纯真、富有想象力的情感。”她还认为王玫有着独特的叙事,并且“是一种通过文化历史方面的暗示进行的情感分享。”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王玫,她的作品,她的教学,再加上她如今出书、出论文的理论观点,不理解者仍大有人在。但是我以为,这恰是王玫的价值所在。
    王玫很孤独,因为她的意会思维超众,创作实践超前,教学方式“格路”。如同各类前卫艺术家一样,王玫并非在“后现代”的概念中实践,作为一位独立的艺术家,她完全凭借她自己的意识而行事。王玫这四年,在两极中实现了她的目标:一是产生一种现代编创方法,而这一现代性编创不管怎样变化,不管能够联想诸多意象,但仍没有离开那最基本的传统节奏与动律。即实现了“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研究王玫编创实践与编导教学实践中的“后现代”特性,其富有个性且自成体系的编导教学,既是编创技法,也是教学方法,更是思维方法,是“渔法”。王玫对她这一编创的每一个步骤、每一种技法、每一类动作都创造出自己的词语概念,以使教学科学化、系统化、理性化。
    俄罗斯芭蕾的现代性转型
    (张延杰,北京舞蹈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副主编)
    观点摘要:在西方芭蕾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其现代性转型发生在20世纪初期古典芭蕾达到辉煌顶点的俄罗斯。一直以来,在芭蕾史的书写中,这场芭蕾世界的现代性转型都是以佳吉列夫的俄罗斯芭蕾舞团作为开创者和引领者。佳吉列夫和他的舞团凭借《彼得鲁什卡》《火鸟》《春之祭》这些传世名作将芭蕾带入现代艺术世界。这些作品所散发出来的浓郁俄罗斯民族气息征服了欧洲观众,并成为区别于古典芭蕾艺术风格的重要标志。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被历史学家称为“白银时代”的俄罗斯精神文化的复兴时期。正是在“白银时代”的现代艺术潮流之中,俄罗斯芭蕾实现了现代性转型。“白银时代”俄罗斯现代艺术的兴起和发展,正是以植根于俄罗斯广袤乡村的民间艺术为灵感源泉和创作基础。“新民族主义”艺术因此成为促使俄罗斯艺术踏入现代主义路途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些倡导“农民审美”的艺术家所运用的生动活泼的色彩与简洁明快的线条,之后也成为俄罗斯芭蕾舞团舞美设计的样板和灵感来源。可以说,俄罗斯“白银时代”融合鲜明民族气息的现代艺术,为佳吉列夫的俄罗斯芭蕾舞团奠定了至关重要的美学基础。
    《火鸟》(1910)、《彼得鲁什卡》(1911)、《春之祭》(1913)这三部以俄罗斯民间传说为题材和创作基础的代表作品,可以视作“白银时代”的俄罗斯艺术家在芭蕾舞台上对于自身民族身份的探求和确认。在“白银时代”灿若星辰的艺术天空中,俄罗斯芭蕾舞团的艺术家们在充满民族特色的“农民艺术”的激发下,在现代艺术理念的昭示中,创作出独具俄罗斯民族文化属性的现代芭蕾作品。芭蕾世界的现代性转型也由此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今天,当我们追索这一现代性转型的文化源头时,不可忽略俄罗斯现代芭蕾的开创者在现代艺术的语境下,对自身民族传统的探寻,汲取以及转化和运用。
    都市生活的乡愁:现代性、感觉结构与传统舞蹈
    (卿青,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研究员)
    观点摘要:马歇尔·伯曼在他的著作《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中把一种新的人类体验叫做“现代性”。这也是一种新的人类命运,无论是精神的、信仰的、时空的,或是个体和他人关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人类自身和环境都处于与前现代迥然不同的形态中。以马歇尔·伯曼所提出的人类体验的角度来理解现代性是我们探讨本文主要观点的一个很好的开始。现代性无论作为手段,还是结果或表征,都使得我们与传统封闭的有机的乡村生活模式和旧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各种断裂,都市生活成为各种新的时空关系和价值观念最集中的体现。现代人作为现代主体,拥有的是迥异于传统社会的都市现代体验和现代感受力。传统对于我们的意义也就不再是我们的生活本身,而是我们现代都市人的精神乡愁,是我们都市人需要沟通和快乐的一种集体心理诉求的向度。
    雷蒙·威廉斯的“感觉结构”这一理论丰富了我们对现代性体验的认知,也启发了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体会这种都市生活的乡愁。在舞蹈中,我们可以将所谓的传统舞蹈看作是遗留在今天我们的生活中的感觉结构,无论是古典舞作为文人雅士精神的精英传统,还是乡土民间的大众习俗都可以成为雷蒙·威廉斯不同感觉结构的类型。因此,传统舞蹈无论是学院派民间舞,还是学院派古典舞,在这个“感觉结构”的意义上,都获得了当代性、集体性以及文化延续性上的理论支撑。我们甚至可以在这样复杂的感觉结构的层面上来理解霍布斯鲍姆所提出的传统的发明,一种对文化的延续性意义上的创造。一种当下对过去的回望、参照和创造。在这样的前提下,现当代舞蹈作为方法论的意义也就具有了探讨的必要。这里所说的现当代舞蹈作为传统舞蹈创作的方法论,不是指的现当代舞蹈本身,而是其动作技术和理论资源在创作传统舞蹈中有方法论的意义。现当代舞蹈从一开始所做的就是在研究动作,对于人的身体结构和动的原理做研究,在动作与人的情感关系上进行思考,在发现动力、动律、动作组织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理论资源,具有充分的对人体进行解码编码的能力,可以帮助传统舞蹈的创作者去捕捉、分析和研究各种遗留的感觉结构,丰富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中国现代性与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当代表达
    (姬宁, 郑州师范学院教授)
    观点摘要:作为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作为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中的一种时代精神,现代性应该是一种延续的尚未终结的规划(哈贝马斯),或者说是一种至今仍很有活力的思维方式(福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观照下的中国现代性影响着当代艺术的表达,影响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当代表达。
    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表达是一种全民表达,已经渗透于生活的各个层面,形式更加多样,并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种多层次立体的全民舞化现象,较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传统社会形态中的中国民族民间舞单一的田野形态,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多了一种国家立场话语的参与和表演,也多了一种文化传承的意识与责任。这些特征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们是现代性渗透下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和表达形式的改变,它们是中国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其现代性的文化表意,以及中国当下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表达。
    自1919年中国现代性发生以来,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表达的现代性始终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展而发生着变化的,在这里,民族性与审美现代性和社会现代性互相交织、密不可分。首先,从民间抒情向国家立场的转换,是中国民族民间舞当代表达的话语特征;其次,以强烈的使命感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行传承是中国民族民间舞当代表达的核心内容;第三,中国民族民间舞以创新、多元的当代表达为我国“文化自信”的提升而努力。从“边疆舞”到“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国现当代以来的民族民间舞以强烈的历史感和使命感,成为我国现代民族国家革命和建设的工具之一,其当代表达是中国民族民间舞横向吸收姊妹舞种之后的一个多元表现,是当前政治文化背景下艺术价值观的表达。
    (摘编自《民族艺术研究》2018年第4期“断裂与对话——中西舞蹈现代性构建之比较研究”专题栏目,胡子轩/摘编) (责任编辑:admin)